專題

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下)-4

|總編踏話頭| 一件悲劇的發生,背後有太多複雜因素,包括原生家庭、出養制度、保母審核、社福政策都牽涉其中。遺憾的是,擔任助人角色的第一線社工,雖非施暴者,卻在眾人高漲的情緒下被推上斷頭台,成為風口浪尖上的替罪品。一個成熟的社會,理當洞察是非,聆聽助人者心聲,共同縫補裂痕,才是杜絕悲劇重演的最佳解答。 總編輯|陳逸凡 在人的需要處成為祝福 鐘文君談人才培育挑戰 【Dalul專題報導】社會工作者議題近期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台南神學院宗教社會工作碩士班助理教授鐘文君長期關注社工教育與人才培育,接受本報專訪,分享社工培育以及教育現況,期望透過不同面向的討論,了解社工的職業挑戰。 鐘文君指出,台灣社工專業化始於1997年《社會工作師法》三讀通過,標誌著社工成為專業職業。雖然法規制定前,就有專業社福機構運作,例如家扶基金會、兒童福利聯盟等,但在大眾認知中,社工仍等同於義工。 鐘文君表示,《社工法》通過後,教育部大幅擴大招生,許多學校紛紛成立社工系,這30年是台灣社工人力成長最快的階段。社會工作涵蓋面向廣泛,隨著社會變遷衍生新興議題,如移工權益、長期照護等,社工可發揮的空間很大。然而,政府近年力推社會安全網等方案,複雜多元的家庭樣態,也對社工教育提出新挑戰。 談到目前的社工教育,鐘文君說明,大致分三階段:1.著重自我認識的校內課程,以了解個人性向;2.大四前的暑期機構實習體驗職場;3.方案實習則練習撰寫與執行服務計畫。部分學校另要求志工服務,鼓勵多元訓練以啟發潛能。 然而,剛入學的學生在修習理論課程時,常因欠缺服務經驗而提不起興趣;到了大三、大四實習階段,又因理論基礎薄弱而捉襟見肘。為彌補學用落差,鐘文君建議實施「助理社工」制度,讓學生提前至機構見習,在資深社工帶領下了解工作,及早做好職涯準備。 儘管教育界持續培育社工人才,但留在業界的社工系畢業生卻不到兩成。鐘文君表示,學生要從了解自我出發,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業界也要思考如何留才,並與學界合作,幫助社工在求學及就業過程中持續成長。 另一方面,鐘文君提到,社工角色與基督信仰有許多呼應。在關懷個案或是服事的過程中,若沒有信仰的核心價值來支持,很難在服務中堅持。她觀察到,基督徒社工在專業服務中如何傳遞信仰,以及信仰如何影響工作,是值得探討的課題。這些思考有助於豐富社工專業內涵。 鐘文君表示,她認為南神1963年成立社會服務系時,師長應該是非常期望培育學生成為社會服務尖兵,在地方教會參與服務,以行動見證信仰。新處境下,不同背景的社工如何在專業中實踐信仰,也值得探討,更為學生、教師及在職社工提供反思專業與信仰價值的機會。 談到宗教社工,鐘文君指出,目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體制下,設有社工系的只有南神及長榮大學。宗教社工服務對象多元,包括各種弱勢族群,近年教會因應高齡化,盼社工系開設長者服務課程,但她認為各項議題都不容忽視,學校應透過多元活動,引發更深入討論。 此外,教會也關注如何吸引青年,鐘文君以自己開設戲劇課程為例,期許學生在教會事工中發揮所長,以活潑方式傳遞信仰。戲劇也能運用在社區倡導上,以創意手法引發對話。她強調,宗教社工的服務就在人的需要之處,成為祝福和力量。 鐘文君指出,社工教育過往側重回應業界需求,但另一思維是主動帶入學界認為需要的內容,引領社會發展。她期許社工教育工作者能與教會、社區多聯繫,在各議題上精進專業。南神過去設有社工系,便是讓學生了解社會問題,日後在牧會或社區工作時有專業視角。 鐘文君建議,社工養成教育需要完整的七年學習,才能在理論、實務各方面有整全涵養。而目前大學社工教育雖有職涯導向,卻面臨職場新鮮人留任率低的問題。她認為業界在人才培育上要有長遠眼光,給予社工發揮潛能、實踐理想的舞台。組織若能提供資源,讓社工修正工作方式、連結資源,透過培育與輔導,必能提升社工留任率,成為社會與教會的助力。   系列專題報導:風口浪尖的社工

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下)-3

關於社工處境,平安基金會所屬勞工關懷中心代理主任劉家艾受訪時談到,她也曾是服務高風險家庭兒少的社工,比起過去,現在社工相關預算和待遇確實有進步的,但對照其他行業類別,勞心勞力的社工職業仍是低薪,能不能留住人才有待檢驗。另一方面,她從社政轉到勞政,發現勞政社工的處境更為艱難。

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下)-2

平安基金會經管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主任劉秋月指出,即使機構已盡全力配合和服務,一旦發生事件,仍可能面臨檢討和質疑,被認為沒有及早發現和處理問題。但有時候,由於每個社工的負擔量和整體資源有限,實在無法完全避免。尤其是社工要介入複雜的家庭問題,若沒有領受呼召和接受專業訓練,很少有人願意且能夠勝任,這也是志工和社工的重大區別。

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下)-1

近期虐童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芬芩受訪時表示,案件調查與後續已交付司法程序,但社工被上手銬的畫面令人震驚、痛心。她指出,此事件中需檢討的問題包括:戒具使用過當、網路公審侵害人權、媒體報導失焦、社福機構支持度不足,以及第一線社工長期面對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壓力,卻在事件發生時成為被譴責的對象。

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上)-3

社會工作者長期站在社會的第一線,提供專業的協助與關懷。然而,在工作過程中,社工面臨來自實務、組織、社會等層面的多重挑戰。為讓民眾更了解社工的處境,給予支持與理解,伊甸基金會南區區長張盟宜接受本報專訪,分享她多年來的觀察和看法。

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上)-2

】針對近期引發廣泛關注的凱凱案,涉事人員的個人資料在網路上遭到非法散布,並面臨網路暴力。對此,恩典法律事務所的組長施宥宏律師就網路肉搜行為及公審的法律風險提供見解,指出這些行為可能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導致刑事及民事責任。

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上)-1

針對近期兒童福利聯盟出養男童遭虐死、社工涉嫌偽造文書被上銬偵訊等事件,勵馨基金會前執行長紀惠容指出,問題的關鍵在於劉姓保母的資格取得。她質疑社政單位的認證標準是否過低、審核機制是否過於簡化,以及社工低薪、案量失衡、為達成政府委託設立的種種標準而造成的結構性風險。她認為,這起事件突顯兒福督導及社工機制的失靈,不應該由第一線社工獨自承擔責任。

【特別企畫】復活,綻放生之奧秘:為再一次活,快樂、流淚

「啊,好熱啊。」不禁吐著抱怨,只因身處的,已遠超我曾經對熱的定義。此時的我,正騎著一台載了全副家當的自行車,在一片廣大看不見盡頭的沙漠裡,像隻小螞蟻緩慢地爬行。天空是烈陽與萬里晴空,地上的砂石吸飽光與熱後,再發散回空氣之中。「是個烤爐呢!」全身被均勻烘烤的感覺,還聞不到香氣,只有溼了又乾的汗漬,讓身上的衣服像是上了一層白白的脆皮。

【特別企畫】復活,綻放生之奧秘:具有十架形象的自然

自然,在當代科學機械論的浪潮中,逐漸失去其靈性的內涵。多年前,著名的環境哲學家霍姆斯‧羅斯頓三世(Holmes Rolston III)教授來台講學,並與當時的副總統陳建仁會面。他提到陳副總統認真問他,到底自然與神聖之間有何關係?羅斯頓並未提及他的回答,只表示我們國家的副元首如此認真探問這個問題,應該對台灣未來的生態保育有很大的幫助。

【專題報導】台權會四十不惑 捍衛人權不輟

人權價值與信仰良知,乃是一體的兩面;正是因為看重上帝所創造的人,以及賦予人類的尊嚴,所以不願見到有任何人在權利不對等的狀況下,受到壓迫與剝削。台灣人權促進會成立於戒嚴的威權時代,為救援政治犯、爭取集會言論自由而生,轉眼40年過去,台灣社會雖已轉型,卻仍有許多議題,值得我們共同關注與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