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普世]基督徒互援會

  ◎鍾淑惠 已經成立超過60年以上的基督徒互援會(www.christianaid.org.uk),旨在打擊貧窮、加添力量給困苦人,也把希望化成行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和愛爾蘭教會的領導者開會決議,盡可能幫助已經一無所有的歐洲難民,因而成立了基督徒重建會。重建會非以傳福音為目標,而是幫助有需要的人,減輕他們所遭遇生活中的苦難。而後,基督徒重建會成為英國教會協會其中的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教會援助及協助難民的事工。 10年之後,該會主席Janet Lacy擴大重建會的關懷工作,觸角延伸至亞洲及非洲的開發中國家,積極援助世界各地發生的天災人禍,且訓練海外志工,致力於協助亞洲的難民組織。在其任內也推行基督徒互援週,藉由透過發送小紅信封介紹事工援助對象,讓大眾有更多的了解,並積極向居家住戶和各業界募款。 在1960年代,開始以基督徒互援會成功轉型為慈善機構,不僅提供急難救助,更因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的爆發,進而深入研究導致貧困的原因,並開始監督、質疑英國政府的援助及貿易政策。當1970年代,全球大幅支援巴基斯坦、蘇丹和衣索比亞嚴重的飢荒問題時,基督徒互援會發現政府和民間的緊急救濟並非徹底解決的方案,使人民貧窮最大原因是政治問題及經濟決策,所以開始積極探討如何鞏固並落實人民的權利。不管是在被戰爭摧毀的越南,獨裁過後的烏干達,或尼加拉瓜及柬埔寨等40個國家地區,陸續設立了超過100個長期發展的項目並提供資金協助。 從經濟發展的起飛、泡沫經濟的世代和經歷經濟衰退的年代,基督徒互援會著實扮演了在國際間政府和民間團體的橋樑援助,協助英國政府用溫和的方式關心許多國家種族隔離的問題,也積極挑戰政府減免第三世界國家債務及國際貨幣的不平等波動責任歸屬。 面對未來還有許多挑戰,不管是恐怖攻擊、氣候變遷或自然災害,天災人禍到處層出不窮,世界上有一半以上人口每天僅靠不到2美元過活。而在50多個國家、650多個海外合作夥伴的努力下,要把希望化為行動,一起面對彈痕累累、滿目瘡痍的加薩兒童校園、阿富汗的父母變賣女兒婚姻、辛巴威婦女平均壽命34歲等問題。雖然許多問題尚待解決,基督徒互援會將繼續本著維護人道主義、生活權利及人性尊嚴繼續努力。 雖然有團體或報章對基督徒互援會挑戰政府所做行動略有微詞,但是該機構仍表示,他們並不害怕挑戰政府,他們認為,慈善機構應該是中立的,才有助於改變政府不合宜的政策,確立官方積極建立公平公義的制度,協助弱小的種族和國家,改善某些國家的人道危機及種族和宗教間的分歧。希望我們本著信仰基督在世界各角落,傳遞好消息,落實上帝國的公平公義。  (作者為PCT派駐英國宣教師)

[社論]屠夫的一天

這一天,4月19日,天氣悶。天昲光,法務部漠視北榮醫療團隊的醫囑、枉顧陳前總統的生命安全,在主治醫師不知情的狀況下,強行將他移往偌大毫無醫療條件的台中培德病監。 同一天稍晚,馬英九總統於3日前才接見國際反死刑聯盟成員指出,我國目前政策是「維持死刑,減少使用」,法務部卻隨即槍決了6位死刑犯。再稍晚,雖然行政院長江宜樺多次公開保證,沒有核安就沒有核能,完成安檢才會公投;但是國民黨立委李慶華所提的停建核四公投案已在立法院準備要處理,所幸在野黨議事杯葛,讓其空轉一天。 這是令人心痛的一天,國家大舉整肅,草菅人命的一天。陳前總統貪污是一個「社會事實」而非「事實」,從他卸任國家元首開始,「統派」媒體在每天晚上的談話性節目中,把他形塑成一個罪大惡極的人,這種手法與長期愚民教育將228起義、白色恐怖時期誅殺台灣菁英的劊子手美名為「民族偉人」手法如出一轍,只是一為貶低、一為高捧。久而久之「三人成虎」,阿扁活該被關。然而被作為龍潭案判罪唯一證據的辜仲諒證詞,已在另案供承是檢察官教唆說謊,並證明紅火公司並無支付3億元獻金。就算是真的有罪,一位國家的卸任元首在羈押、入監的過程中已經病到失去形象與尊嚴之際,政府連人道待遇都做不到,還不算是政治謀殺嗎? 當初派黑幫赴美謀殺江南(劉宜良)的汪希苓,1986年被判無期徒刑後,只被「關」在有套房、書房、廚房,還可與家人同住的景美監獄豪華別墅,1991年就假釋。近日,弊案連連的國民黨官員,誰有受到阿扁總統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對待? 「培德如別墅」,加上先前說的「核廢如寶貝」,這是執政黨多麼輕蔑人民的口吻啊!阿扁送進培德,就像餵食裹上糖衣的毒藥,哪天病死培德醫獄的消息一出,眾人自可不必大驚小怪。 這是屠夫的一天,用刀者將死於刀下。6個被槍決的死刑犯,不過是政府無力處理社會問題的嗎啡,我們關注如何修復造成犯罪的社會結構。而攸關全民的核四案,弄了個高門檻的公投案,就像是要待宰羔羊眼睜睜看著屠夫大演殺手秀,殘忍至極。 古代羅馬暴君尼祿焚城,縱火自娛嫁禍基督徒;巧言令色鮮以仁,攤在陽光下終究會讓人民唾棄。民間戲謔,陳前總統是否保外就醫應交專業,馬總統是否應立即就醫,路人都可判斷。基督徒不僅要為這個國家祈禱再祈禱,更要行動再行動。

[窗口]年紀最小的政治犯

◎王昭文 一位10歲的小女孩,怎麼會成了政治犯?這是中國安徽不久前發生的事。2013年2月27日,張安妮小朋友在合肥一所學校上課,4個身分不明的人到學校裡把她帶走,被單獨囚禁在一輛麵包車中20多小時。帶走小女孩的是「國保」(中國的祕密警察,專門監控異議人士),他們也逮捕張安妮的父親張林。小女孩是用來威脅張林這位著名的異議人士。國保後來把父女2人送回原籍地蚌埠,小女孩失去上學的權利。 中國對待異議人士的惡行時有所聞,但迫害及於兒童,還是相當少見。張林說:「張安妮是目前紀錄中中國最小的良心犯,也是21世紀後,全球受迫害的最小良心犯。」此事一經披露,維權人士紛紛跳出來聲援,呼籲讓小女孩回到學校上課。 張林自1980年代以來,因為發表文章傳播自由民主理念、參加民主運動,而被多次判刑、勞改。最早披露「年紀最小政治犯」的《德國之聲》專訪張林,他說:「我們的要求本來是很簡單的要求,只是要求一點點權利、一點點正義,沒有想到遭到打壓,安妮受到了強烈的刺激。」他坦言自己備感艱辛,無意讓親人捲入。他可以忍受牢獄之災,但女兒是心中無法觸碰的底線:「這個世界我最愛的是女兒,我不願意他們受到傷害,如果出現這種傷害,我當然要為他們討回公道,我不能忍氣吞聲,也不能受此脅迫。」 我們從這個事件看到中國政府的暴虐,也看到中國民間社會反抗力量的前仆後繼。近年中國的情況和台灣1980年代頗近似,各種社會議題伴隨著經濟成長而來:環境污染、土地徵收、食品安全、醫療人權、不公平的戶口制度……,引發一次又一次大小規模不一的抗爭。中國政府花非常多資源「維穩」,鎮壓社會抗爭,更不容許要求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這黎明前的黑暗還要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中國社會內渴求自由的民意確實存在,且不斷在擴散。 台灣社會並不大關心中國維權運動,中華民國政府從反共轉為媚共之後,絕大多數藍營人士不再關心中國的人權狀況,還有不少人爭著與中國政府同聲譴責異議人士。綠營則對中國事務較不了解,簡單視為台灣的威脅。但情況已經有所改變,這次張安妮事件來看,台灣網友加入聲援的不少,也有幾位民進黨人士出面。 關心民主政治的學者們組成的「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近日提出〈自由人宣言〉,力促台灣和中國的政府落實《人權憲章》。宣言中指出:「台灣與中國需要創造真正的和平條件,和平條件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間協議,或大企業財團以營利為中心的合作模式。和平條件的創造,需要台灣與中國公民社會真誠的合作。兩岸各自的公民社會,必須致力於督促其政府落實以人權為基礎、讓人民有安全感和可信賴的政治秩序。」 站在人權的立場上,我們應該聲援被中國政府迫害的民主運動人士。站在國家安全的立場上,和中國社會的進步力量合作,才能反制國共聯手制台的局面。站在信仰的立場上,更不能不關懷受苦的鄰居。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這個議題的朋友,推薦閱讀135期《新使者》(2013年4月號),主題正好是討論如何面對中國對台灣的影響。

[時論]學習拿單提諫言

前陣子文化部屬下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發起「台灣設計蔣——文創商品設計競賽」,打算以蔣介石、宋美齡為主題,「透過文創商品之開發,提升全民夫妻恩愛、家庭和樂,以達社會教育之功能」。這個活動立刻引來輿論抗議、民進黨立法委員的質疑,蔣介石作為一個獨裁統治者,殺人總數名列近代世界獨裁者第4名,緊接在史達林、毛澤東、希特勒之後,以暴虐手段讓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更有歷史學者撰文說明蔣介石的婚姻家庭狀況,在和宋美齡結婚之前至少已有3位妻妾,這樣的人物,有什麼資格作為提倡家庭價值的典範? 「台灣設計蔣」在眾多抗議聲中宣布暫停,但已有不少創意作品在網路上流傳。例如「蔣介石伉儷藍白拖」,在最台灣味的藍白拖鞋上印上兩人圖像,鞋跟上拖一串骷髏頭裝飾,以拖鞋來表現「恩愛伉儷形影不離」,同時又表達出「不要忘記被害者的家破人亡」,諷刺性十足。另一方面,仍有人不覺得推崇蔣宋夫妻情有何不對,責怪文化部長立場不堅定。在台灣仍然叫做中華民國、國民黨仍然執政的此時,對蔣介石的功過評斷當然是各說各話,不過至少已經比以往的一言堂好很多了,特別是民間力量很自然地解構了這個官方活動,用Kuso(搞笑)的力量將它荒謬化,已經讓蔣的神格地位消失,某種程度比政府的作為更有力量。但我們還是期待早日讓蔣介石和台灣形象脫鉤,中正紀念堂、中正路、蔣介石銅像早日從台灣的公共空間消失。這是台灣轉型正義很重要的一環。 蔣介石夫婦是基督徒,而且因為這樣的身分,得到冷戰年代美國社會的好感,鞏固了來自美國的支援。在那高壓統治的年代,台灣基督徒對蔣氏夫婦的認識也大多建立在官方宣傳下,並不知道其惡行。所有教會被動或主動地支持這樣一個宣稱反共、實為反民主自由的政權,有的甚至得到特權,更習慣於歌頌這對夫婦、將之視為基督徒典範。今日回顧這段歷史,台灣教會是否懂得慚愧?懂得認罪?還是要因為蔣氏夫婦的基督徒招牌,而繼續為他們粉飾辯護? 這不只是檢討過去時需要思考,當前和未來也一樣。教會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標準評斷執政者?特別是執政者也是主內弟兄或姊妹時?能因為「基督徒招牌」、或是政治理念相近,就無條件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嗎?還是應該仔細檢視掌權者的動機、作為,發現其已經偏離信仰正路時,提出諫言? 撒母耳記下12章,先知拿單做了很好的示範。繼撒母耳為先知的拿單是大衛王有力的支持者,但是當大衛搶人妻子、害死烏利亞時,拿單勇敢站在大衛面前,提醒他做錯了。這正是教會應該做的事。 台灣的教會一直都和當政者關係不錯(從中央到地方),每個時代都有和政府高層溝通的管道。有這樣的管道很好,但不應該只用來利用政權保護教會,而是應該多以智慧的言語與行動勸戒、引導掌權者走正路。 (討論參與者:楊順從、林文哲、王貞文、蔡政道、黃以勒、王昭文、謝克岳)

[普世]CWM東亞區會宣教新方向

◎洪仲志   按照慣例,世界傳道會東亞區會(CWM EAR)於2013年1月23~26日在台灣舉辦區會會議。不同的是,在CWM進行區域整合計畫設立區會辦公室後,這是第一次的區會會議。而過去的執委會,也正式更名為區域宣教委員會(Regional Mission Council, RMC)。 在新的組織架構中,RMC被賦予決定區會宣教事工與重大事項的權責。雖然這與過去CWM EAR執行宣教事工的模式類似,但經由CWM總會年會所設立的RMC,更具有夥伴宣教的實質意涵。也就是說,區會事工方向不再是區會同工憑空想像,或憑有限經驗所計畫,而是透過區會所有會員教會經驗分享與合作的產出。此外,RMC的設立讓會員教會能更直接參與區會事工的策劃與執行,同時讓區會宣教事工與區會同工能更直接獲得會員教會的支持。RMC的另一個責任,是執行每4年1次的區域年會(Regional Assembly)。區域年會被視為CWM組織再造後的一項重要變革,為的是能協助會員教會的聲音更清楚具體表達,以作為CWM宣教方針與神學反思的重要資料。同時希望,區域年會的機制可以使CWM的宣教脫離長久以來以上對下、由西方對東方的殖民式宣教模式。 今年CWM EAR的RMC與往常多了更多議題,除了確認委員會的組成與例行工作、權責外,會議中也訂定了CWM EAR未來4年(2013~2016)的宣教方向(mission priorities):福傳與宣教(Mission and Evangelism);神學養成(Theological Formation);青年與兒童宣教(Youth and Children);公義、和平與生命(Justice, Peace and Life);培育與賦權(Capacity Building);宣教經驗分享與擴展(Experience Enlargement)。其中,兒童宣教事工、家庭宣教及培育與賦權中的女性領袖培育等,可以視為是此次RMC帶給CWM EAR的新方向。而宣教經驗的分享與擴展,則是委員們在知曉其他教會宣教異象與努力後,期待能在未來4年藉由分享進而在宣教事工的反思、策畫與執行上,能有更多的互助與學習。 CWM EAR在CWM的6個區會中,一直被視為最穩定發展,且會員教會關係較佳的一個。自2000年CWM改組後,區域賦權基金(Regional Empowerment Fund)一直是CWM...

[社論]教會的大眾傳播

  自古以來,宣傳一個好消息,就是運用各種方法分享給更多人知道,今日以科技作為幫手,從個別的人際傳播,進一步利用大眾傳播工具,將聲音、文字或影像等訊息,散播得更快、更廣。隨著時代進步,大眾傳播也從原本單向、未分眾的傳遞,逐漸演變成為雙向互動、分眾訴求的模式。 長老教會的宣教也是如此,自1885年巴克禮牧師發行《台灣教會公報》開始,不只利用文字感動人信主,更負起教育之責,餵養基督徒在靈性成長上的需要,提供成熟的信仰價值觀作為準則,這也是長老教會在台灣教育史上值得留下一筆的紀錄。 媒體宣傳手法日趨細膩,然而,在講求效果,以量化數據作為評估成績的標準中,大眾傳播工具逐漸以討好、刺激閱聽者感官的方式走向羶色腥;近來更有置入性行銷、壟斷以及刻意誤導讀者、案件未審先判等,使得大眾傳播工具作為訊息傳遞的手段,蒙上一層陰影。 相較於坊間媒體以花招百出的手段競逐閱報率、收聽率、收視率,教會媒體顯得克制許多。事實上,長老教會在1992年曾發起「退報救台灣」運動,面對當時《聯合報》超出分際的行為予以譴責,呼籲民眾拒看、退訂,業者停登廣告。這代表長老教會一向有著明辨的傳統,對於各種資訊的散播有更謹慎的態度。 大眾傳播工具只是一種手段,重要的是這個工具承載、傳播什麼樣的內容?在教會的範疇內,提供的信息,比起工具本身更值得被重視;嘩眾取寵或許能得到一時注意,但若內容無法站在信仰角度為社會提出方向、成為受苦弱勢者的需要、失去了信仰的愛心,則與坊間媒體無異,成為商業機構,而非宣教單位了。 長老教會的大眾傳播工具也是如此,需要一再提醒自己,也許有時因不夠精采、不願跟風而暫時失去關注的眼光,甚至被質疑存在的必要;但做正確的事是寂寞的,唯有回頭來看,才知道堅持的價值、祂美好的計畫。 每年4月第3個主日為長老教會總會所訂的「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邀請教會兄姊一起為此關心、代禱與奉獻。

[窗口]幸福微經濟

◎高有智 金融海嘯重創全球後,人們發現物質的「消費擁有」只是一時,「合作互助」「交換共享」的溫暖滿足,才是幸福有感的關鍵。最近,我在《天下雜誌》策劃「幸福微經濟」專題,走訪台灣諸多鄉鎮,發現這股力量從社區經濟、合作產業、微型貸款、農民市集、社區協力農場到社會企業,已經遍布全台。 「幸福微經濟」的規模不大,不求營利賺錢,藉著原有的社區網絡,共同追求生活幸福。它們有的在偏遠鄉鎮,也有在都市角落,雖然收入微薄,卻足以支撐度日,不必離家背井,流離失所,方能養家餬口,希望在全球化資本主義失靈,貧富差距愈拉愈大的同時,也幫助弱勢地區度過危機,展現台灣的創意與活力。 以埔里的菩提長青村為例,在921地震的隔年(2000年)設立,當初為了收留災後無家可歸的老人,在台糖的土地上蓋了一批組合屋。13年過去了,長青村一度照顧80幾個老人,如今凋零或搬遷後,剩下27位,透過互助照顧,開闢自給財源,包括夜市擺攤、接辦外燴團餐、賣咖啡等,加上來自民間的小額捐款,不僅可以免費安養,還能支應5位工作人員的薪資,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打造微型的社區照顧產業。 長青村提倡「開源節流、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的觀念,希望打造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而不是冷冰冰的安養院。老人家自力種菜養雞,為長青村盡一份心力,米則是善心人士捐贈,不僅三餐省了食材費用,也可拿來辦餐,增加長青村的收入。 長青村發揮人性的互助,這是愛的累積,凝聚社會資源,非用金錢所堆沏,也打破了「凡事都要靠錢」的資本主義市場邏輯,就像村長陳芳姿所說,從前農業社會沒有棄養老人的問題,也沒有照顧老人的困擾,因為左鄰右舍都會互相照顧,「長青村沒有多偉大,只是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互助找回來。」 從長青村的故事可以發現,彼此互助不僅減少開銷,也創造無形的收益。長青村不是只有老人受助,一位長青村的資深員工廖寂凌,生產過後不久,帶著滿月的孩子到長青村工作,阿公阿嬤也成了最佳褓母,幫她省去照顧小孩的困擾。此外,長青村有些是重度老人失智症的患者,健康老人照顧失智老人,相互陪伴與安慰,也減緩了老化現象。 幸福,不是空泛抽象,也不是虛無縹緲,在每天的工作中,生活中,底層人們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幸福扎根在土地底層,也扎根在人心深處。資本主義常常教導人們要競爭對立,拚個你死我活;幸福經濟卻讓人們看見互助合作,知足常樂,我們需要創造更多合作互助的幸福在地經濟。(歡迎來信指教:uidy.kao@gmail.com)

[時論]政治口水戰中的「罪與赦免」

  在一個不尊重司法,缺乏「廉恥之心」的社會,要讓犯錯的人與團體「知罪」是何等困難的事!在一個習慣仗勢欺人,習慣油腔滑調耍嘴皮子的官場文化裡,誰能看見自己的過錯呢?知錯,悔改,得赦免的信仰體驗,對這樣的政治圈來說,顯然是全然陌生的觀念。 前陣子有2位基督徒政治人物在媒體中以信仰語言針鋒相對,一位是中華民國前總統,一位是現任監察院長。監察院花了很大的力氣去「調查」惡意謠言與推斷,侮辱前總統的出身。但是前總統謹以宗教語言說:「我祈禱,願上帝赦免這些人,因為他們犯了罪,所做的事會失敗。」 當監察院濫用權力,受害者無力對抗,只能將審判交託在上帝手中。也許有人會覺得在政治鬥爭中,將公義與否的問題訴諸上帝,並非理性溝通之道。但在理性溝通無效之下,將判斷的主權交給上天,本來就是一種無力者的反抗。前總統點醒為了政治鬥爭殺紅了眼、吃相難看的本朝諸臣與在上位者:要知道上帝是公義的,伸冤在上帝。這些被放在祈禱中紀念的人,若稍有廉恥心,當抱愧感激。如果基督真的在他們心中,也許他們甚至會懂得珍惜這個機會,毅然悔改,歸向上帝的義與真理。 然而,一向有「聖人」之名的監察院長,以馬政府裡一貫的不負責任的態度,以綿裡藏針的語言來回應。這位聖人要所有的民眾,包括前總統都想一想自己是否需要被赦免。他顯然不認為他自己或他的機構需要被赦免。 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本來就知道人間無聖者:「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稱義。」(羅馬書3章23~24節)「赦免」是上帝主動在耶穌基督裡完成的奇妙大功,是白白給所有人的恩典。若還要疑惑地問:「我是否需要被赦免?」根本就是人的驕傲,是在拒絕恩典。 而一位監察院長,在面對應該負起政治責任的時候,以這樣的話語來回應,徹底曝露出逃避責任而不適任的問題。在信仰的層次上,則顯露出自義、不肯悔改的罪性。 「罪蒙赦免」是多麼令人恐懼顫慄、又同時無比歡悅的信仰體驗啊!竟有人如此輕忽這樣的恩典時刻,還講得如此自以為是,真是令人痛心。我們看到一個不願改變的結構,看到被這樣的結構轄制而不肯悔改的心,看到人的罪性與結構性的惡怎樣交織在一起,讓台灣社會離上帝的義路越來越遠。 我們真的需要為監察院長這位「主內兄弟」與這個不願負責、不願悔改的政治文化懇切代禱,也願所有的基督徒領袖能知罪、願悔改、肯負責。願上帝赦罪的恩典遍照台灣。 (參與者:蔡政道、楊順從、林文哲、王昭文、王貞文、謝克岳)

[普世]火藥味中的普世會議

◎鄭明敏 隨著北韓連日來架設中程飛彈,片面廢止60年前和中國聯手與聯合國簽訂的韓戰停戰協議,又警告外館速撤,令朝鮮半島情勢緊繃,連帶危及包括台灣在內的東北亞區域安全。而這充滿火藥味之地,正是數月後普世教協(WCC)第10屆全球總會的舉行地。 大型普世會議需要很長的時間籌備,協辦的地主國教會尤須負起重大責任,因此提早決定會議地點是籌備的必然程序。雖然WCC第10屆總會2013年才會召開,地點卻早在2009年的中央委員會就已議決。先從數個會員教會的邀請中篩選至以下2處:1. 韓國釜山;2.敘利亞大馬士革。委員會正式投票前先開放討論,其中一位反對大馬士革的委員聲稱,敘利亞位處中東戰亂頻仍之處,對來自全球的數千教會代表有人身安全的疑慮,不料激起來自該國的委員高分貝回應:「只為7天的會期,你們考量自身的安全,但是否想過,敘利亞的基督徒必須時時刻刻身處危險之境。」對照目前兩韓緊張局勢高升,上述這段3年半前WCC中央委員會中的對話,此時看來不但諷刺也格外發人深省,令我憶起多年來受派參與各類普世會議的親身經歷。 1998年,蘇哈托政權已窮途末路,印尼幾陷無政府狀態,位於美國紐約的「世界公禱日」總部仍決定如期於雅加達召開亞洲區會議,目的是協助印尼教會婦女撰寫即將於2000年供全球使用,以印尼為主題的公禱日禮拜手冊。會期第2天,發生武裝士兵掃射躲入校園內的示威大學生,隔天雅加達街頭出現100萬人示威抗議,暴民趁機肆虐,專找華人下手。會期仍進行至最後一天,但來不及舉行閉會禮拜就被送上巴士,各國代表被告知護照絕不可離身,疾馳機場途中,可能遭荷槍士兵上車盤查,也可能遭暴民隨機攻擊。機場大廳到處是華人家族等待候補機位,老人枕著旅行箱席地休息,母親懷抱幼兒滿臉疲憊與茫然,櫃台焦急詢問的人潮,甚至不管目的地,只求有機位飛離印尼。就在充滿不安恐懼的機場,前來開會的各國代表就地手牽手同心禱告,呼求造物主憐憫祂的受造。 2000年,斐濟內戰稍歇,首都仍實施宵禁,「小錢禱告運動」全球委員會(ICFLC)決如期在該地召開,會期中某晚拜訪該國教會婦女領袖,並受安排搭乘領有宵禁後行駛許可的計程車返回旅社,途中卻遭武裝士兵攔截,司機說明不得要領被帶離車子,1位士兵舉槍瞄準車內,1位以手電筒逐一照亮端詳4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委員,我隔壁的約旦代表開始因恐懼而發抖,最後雖有驚無險,仍留下深刻記憶。 美、日、南韓正嚴陣以待北韓進一步的行動,而WCC戴維德總幹事除公開呼籲相關各方和平對話,也嚴正確認WCC總會必如期在釜山召開,大會主題「生命的上主,引領我們邁向公義與和平」正是目前朝鮮半島迫切需要的信息。   (作者為WCC中央委員)

[社論]愛、受苦與盼望

  彌迪理牧師(Rev. Harry Daniel Beeby)以93歲高齡別世了!4月2日與英國同日在台南神學院舉行的追思禮拜,除了緬懷之外,對年輕人來說多了一份不足為奇的陌生。這份陌生形似台灣社會對24年前追求台灣獨立、言論自由而自焚的鄭南榕那般疏離;這份陌生源自〈國是聲明〉的精神變得僅供參考,文獻成了神主牌偶爾拿來拭拭灰塵。犧牲遙遠了,受苦非主流了,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起度過風雨飄搖年代的老彌,再見了! 1949年,被中國共產黨從廈門逐出中國的彌迪理牧師,在台灣超過20年歲月,委身釘根本土的神學教育;台灣被逐出聯合國之後,他參與並促成〈國是聲明〉發表,並將此聲明傳播至國際。也因這個勇敢的行動,已在台灣安身立命的彌牧師夫婦遭國民黨政府取消簽證,1972年3月5日被驅逐出境,年紀相仿的鄭兒玉牧師回憶,「真欲歸化做台灣人」的他,離去時悲傷地表示:「無法度成做台灣人kap恁saⁿ-kap受苦。」 直至1992年3月29日,他再度回到睽違20年心愛的台灣。或許正因被共產、國民兩黨趕來趕去的經驗,他斬釘截鐵地表達出,若是我們相信耶穌是主宰,就不會認為祂只關心人生的某些部分,而把某些部分就歸為政治,是我們不能插手的。彌牧師第一次的離去,帶給了當時以高俊明牧師為首的長老教會感傷、也化悲憤為勇氣與力量。當年,高牧師被誤會,甚至同工也失去信心,如今事過境遷,教界享受甜美果實,受投入民主運動的各界推崇。這一次彌牧師離世,但願真能像遠赴英國參加其告別式的台灣代表所言:「阮會將你的故事講給下一代知影。」 長老教會要當什麼樣的教會?1985年通過的信仰告白指出,教會要「通過疼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這正是彌牧師的風範和實際作為,以及受1970、80年代教界仰之彌高的原因。除了遍傳關心台灣命運的基督福音,宣告耶穌是人生命所有的主宰,還有更重要的嗎? 總會年會本週召開了,關注的重點到底是什麼?「雙福年」以社福與福音並進服務社會的精神、馬偕醫院是否漸趨平靜都令人拭目以待。長老教會慢慢習慣於西裝畢挺、華麗宴席的場合,但別忘了要說「疼、受苦與盼望」,也要有本事在淒風苦雨的夜晚中與苦難者同戴斗笠共穿蓑衣;畢竟就信仰而言,前者只是偶一為之的手段,後者才是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