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為耶穌慶生

&nbsp每個人都有生日,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慶生時總期盼他們能順利成長茁壯;對於青壯年來說,慶生讓人懷有感恩的心;為長輩過生日,則能藉由回顧過往,從中傳承人生經驗。 多數基督徒在12月25日為耶穌過生日,我們知道聖誕節的重心不在於聖誕老人、不在於假日狂歡,而要定睛在耶穌為我們降生這件事上。然而,談到耶穌在聖誕節的形像,十之八九都會連想到躺在簡陋糧槽的小嬰兒。耶穌基督又真又活,而祂是個嬰兒!這樣的形像所帶出來的情緒,通常多少讓人流露出一點父母之愛或兄姊之情,進而投射出一種「對嬰兒的期待」。 仔細想想,又真又活的基督,創世以先就與天父同在,若僅從降生後起算,也已是個2000多歲的長者,然而在為耶穌過生日時,若是只停留在出生的故事,基督徒眼中永遠只看到那個嬰兒的形像,是十分可惜的。為長輩過生日,我們通常懷抱著尊敬的心,聆聽其生命歷程與訓誨,這時,回顧、反省、學習等情緒,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耶穌降生,背負世人的罪受釘死,第3日復活,持續參與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中,不斷在各個世代顯明祂的公義與慈愛。對於我們的未來,不是在慶典後將責任丟給2000多年前的嬰兒身上;而是每個人透過遵行耶穌的教導,追問自己該怎麼參與建造上帝國的工程。在這種態度中,我們的焦點會從「對嬰兒的期待」,轉向「對自己的檢討」。 在慶生活動中,我們也會時常注意壽星的心情,希望至少在這天,我們累一點、委屈一點也無妨,能夠給壽星一個難忘、快樂的生日,而非隨己意籌辦活動。聖誕節期也應如此,教會裡舉辦聖誕活動,有時會陷入優先次序的錯置,我們先問能不能讓會友高興、有沒有辦法多一點吸引觀眾的聲光效果、場面夠不夠盛大,卻將耶穌希望我們做什麼、怎麼做,擺在較為次要的位置。這類的慶典,往往一不小心就成了假歡慶聖誕之名,行個人自High之實的娛樂節目。 耶穌留給我們新的誡命在馬太福音22章37~39節:「『你要全心、全情、全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第一條最重要的誡命。第二條也一樣重要:『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救主降生的故事當然值得代代傳頌,但我們除了與親友一同歡慶,也要藉此重新反省自己與主的關係,並將這份好消息感染給教會外的社區,讓聖誕的喜樂不只成為教會活動,更能藉由各種外展事工扶助弱小,見證馬太福音25章40節:「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的使命,如此遵行主的心意,才能過一個賓主盡歡的生日。願我們在聖誕節,努力辨認上主在歷史中的痕跡、思想自己與主的關係,並關懷周遭所有需要的人。

【普世】把握難得的機會──普世教會關切的原住民議題

◎胡宏志 對全球各國的原住民和原住民教會而言,經常面對外來的挑戰及生存威脅。雖然各地原住民面臨的困難未必相同;然而,原住民本身的自我認同、公權力任意侵犯原住民傳統領域及土地、原住民青年母語能力喪失、保存種族的傳統文化流失,及原住民追求自決權等各方面,均是普世教會關切和努力的焦點。 1983年,普世教協(WCC)的原住民方案(以下簡稱「原住民方案」)開始以來,普世教會便積極為原住民的自決權及公義而奮鬥。這些年來,在地方、國家及全球各種層次的原住民運動,「原住民方案」也都盡力參與。普世教協自從2006年在巴西阿雷格里港(Porto Alegre,又譯愉港)舉行大會後,該方案也透過協商的努力,使普世教協的會員教會不只更了解原住民的奮鬥,也為其提供資源。 「原住民方案」在過去這幾年,已經舉行了5次原住民神學會議,包括2008年10月21~26日於菲律賓的碧瑤(Baguio)舉行,主題:「原住民的社會及教會願景」;2009年10月23~25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主題:「我們神學的來源及資源」;2010年1月23~27日於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La Paz)舉行,主題:「對生命靈性的肯定:原住民的智慧及傳統」、2011年12月13~16日於印度的加爾各答(Kolkata)舉行,主題:「在亞洲做原住民神學:朝向新而未決的新境界」;2012年2月13~16日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主題:「在原住民的傳統中的基督徒基本自我了解」。 身為普世教協會員教會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大約有1200間教會,其中原住民教會就有500間,占總教會數4成以上。這些原住民教會擁有多元的語言和文化,以及豐富的傳統和智慧遺產。我們可以如此說,若是沒有了這些原住民教會,PCT必然失去它的獨特性和多元性。然而,許多參與普世教會運動的人卻不一定知道,台灣擁有如此特殊而豐富的原住民教會。 值得欣慰的是,因為上帝的恩典及許多人的努力之下,普世教協終於在今年9月16~19日,前來台灣的玉山神學院,舉行原住民的國際神學研討會。這次會議共有來自台灣、印度、菲律賓、紐西蘭、加拿大、智利、芬蘭、瓜地馬拉、墨西哥、秘魯等國,近30位原住民教會代表與會。 此次會議主題為:「在21世紀尋求普世主義的原住民神學」(Indigenous Peoples&rsquoTheologies in the search for Ecumenism in the 21st Century)。會中除了探討「原住民神學的奮鬥及神學上的挑戰」、「原住民神學的趨勢:主題、來源及方法論」、「原住民神學對普世運動的貢獻」等重要議題之外,更用許多的時間,討論在明年在釜山舉行的普世教協第10屆大會中,原住民要如何以更有創意的方式及作法,來突顯當今原住民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上述這些議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許多難得的經驗及做法,必定能對普世教會有重要的貢獻。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必須好好把握而善用之! (作者為PCT總會普世幹事)

心牆

◎謝秋芬(社工員,早期教育老師) 翔翔是我接觸的第一個唐寶寶,唐氏症的孩子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有一對單眼皮的眼睛,臉部扁平。他一出生外表就非常明顯,所以在他2歲的時候,就被媽媽帶來機構做實驗性課程,因為當時機構才剛成立,之前媽媽都要帶著翔翔跑到大都會來增進孩子的認知和語言能力,好不容易我們成立早療機構,媽媽終於可以不必那麼辛苦長途跋涉。 唐寶寶的問題是全面性的,除了認知有障礙,大部分皆是中重度智能障礙,少部分輕度障礙而已;還有語言、粗大動作及精細動作的問題。所以翔翔出生5個月,頭抬不起來,也無法翻身,媽媽就帶他到醫院做物理治療,我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可以走路了,只是平衡感不是很好。媽媽的觀念很積極,只要對孩子好的事,不會因為孩子是唐氏症就放棄,當媽媽發現孩子一直在進步中,但是語言一直沒有出來,醫生也說1~3歲是孩子語言的黃金期,雖然我們是剛成立的機構,媽媽還是給我們訓練翔翔的機會。 翔翔很固執、情緒化,他的學習障礙大都由此而來,所以要找到他喜歡的東西吸引他,他很喜歡唱歌,只要他心情不好不想學習,我就會放兒歌錄音帶,我們一起拍手唱歌,處於很快樂的氛圍,然後再繼續不斷的重複他要學的命名、語詞、短句,終於看到孩子不斷的進步。媽媽需要上班時,都是阿嬤帶來上課,當孩子第一次叫「阿嬤!」老人家笑得嘴都合不起來,眼睛似乎有些濕潤,其實,這是包含多少的期盼和壓力,又要接受多少異樣的眼光,累積下來的,化作那燦爛的笑容,一直至今還深深地存在我的腦海中。 經過長期的早期療育訓練,孩子要上小學了,也一直很有把握自己教出來的孩子可以在普通班和一般孩子在一起,不要去念特教班,但是國小還是將他分配到特教班,原因是希望他可以有一段調適時間,熟悉國小的環境和生活之後,再評估將他安置一般班級內,所以家長也願意接受;翔翔就讀的是市郊的國小,由於老師的引導,還有媽媽在學校當志工,其他小朋友對他的接受度很高。我經常看到他和小朋友一起唱歌、打球,當然翔翔還會和他們吵架,只是有時候我聽不太清楚他在吵什麼,但是翔翔非常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 我一直訓練翔翔到國小畢業,到現在他已經國中三年級了,一般的對話應該沒有問題,他也很會寫字,尤其是抄歌詞,其中有一首歌曲,他最喜歡的就是郭靜唱的《心牆》,他總是可以唱得很清楚,讓我聽得很感動。其中有一句歌詞「我學著不去擔心得太遠,不計畫太多反而能勇敢冒險&hellip&hellip」我想到上帝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計畫,不要為明天的事擔憂,只要好好地為今天的事,我可以努力些什麼而禱告,盡心盡力盡意完成上帝對我們的計畫吧!

關懷退休牧者4.0版

Windows 8的上市,宣告電腦又進入了另一個時代。從1980年代初期的8位元電腦、DOS作業系統開始,電腦不論在硬體或軟體上不斷地成長與進步,而且變換速度之快讓人永遠在其後面追趕。升級,不斷升級就是電腦使用者的命運;然而,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欣然接受這種不斷更新的升級。 不只是電腦業者如此,許多的產業也致力追求升級與成長。在面對台灣急速高齡化的社會中,政府也由老人年金制度的設置,成立安養中心、養護中心等福利設施,來解決老人照護的問題;《長期照顧法》的立法,也代表老人福利的升級。 在這些升級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因獨居老人照護問題而產生的憾事。觀看鄰國日本的老人福利,約20年前,日本就發現許多老年人不喜歡住安養中心或養老院。因此,他們開始由安養中心、老人住宅逐漸轉變到「在宅老化」的觀念,由市區公所、醫院、義工及家屬共同組成照護網,相互支援,讓義工有服務機會,也讓家屬有喘息空間,同時讓長者生活有尊嚴及品質。 在台灣政府的老人政策還沒有如此進步之前,教會能不能率先升級對長者的關懷?我們可以從對退休牧者的關懷上開始這種照護網絡的預備。過去教會常主動關心從自己教會退休的牧者,打電話問安、寫聖誕卡、定期探訪等,可說是關懷退休牧者1.0版。總會設立傳福制度,讓退休牧者有生活基本照顧是關懷退休牧者2.0版。傳福會發起「愛牧之友」基金是關懷退休牧者3.0版。然而,這些其實還不夠,用安養中心的住民經驗來說,許多住在安養中心的長者,白天經由院方安排許多活動,但是當夜幕低垂、夜深人靜的時候,許多住民會開始想家人、想回家而哭泣,這是目前安養中心無法解決的問題。 面對退休牧者的關懷,我們如何能讓他們不在暗夜哭泣?「在地關懷」是一個方式。許多退休牧者不一定會住在牧會教會附近,但如果我們知道教會附近有退休牧者,不管是不是從自己教會退休,平時、節日都可以去探訪他們,主日可以帶他們參加禮拜。甚至與家屬、牧者共同商議照護方式,組成一個照護網絡,安排義工陪伴他們,讓家屬有喘息的空間,讓他們感受到在主內的家庭的「相疼」,這就是關懷退休牧者4.0版。 「在地關懷」是一種學習,要開始建立這個網絡,並且在行動中累積經驗。這種經驗將會擴及會友,有一天影響我們社會的老人政策走向。 &nbsp

教會如何保衛人權? ──當掌權者以維安名義侵犯人權時

文:葛琳納威 編譯:林晚生 普世改革宗聯盟(WCRC)有鑑於世界許多地方以維護安全之名,濫用權力並侵犯人權的情況日益嚴重,因此10月底在日內瓦舉行「教會與依法治理會議」(Churches and Rule of Law Conference),探討教會可如何在本地發揮作用,促使掌權者能依法行事治理,以此來保障人權。該會議有來自非洲、北美洲及歐洲的40位人士參加。 來自荷蘭「恐怖行動與反恐怖行動中心」的范德賀得(Elizabeth van der Heide)會中指出:「一個社會要能良好運作,是需要有治安的措施。」不過,他進一步表示,「荷蘭學術界警告說,有些政府對於一些行動的危險性常誇大其詞的宣講,以此來『驚嚇自己的人民』,進而藉此來合理化政府以高科技的電子裝備對人民做監視以及暫停憲法上一些原本對人權有明文保障的條例。」 范德賀得並說:「想要社會更安全,不是靠採取對外封鎖的裝備,乃是靠社會間彼此的互信與凝聚力,以及大家對生活俱有滿足感。」 會中,與會者也分享自己本地的經驗。來自東非長老教會的Veronica Muchiri,分享肯亞教會在過去50年間,如何努力促使肯亞行在民主法治之途。在1963年肯亞獨立時,教會協助國家制定憲法。20年後,教會率先要求國內的一黨制改為民主式的多黨制。今日,教會也需努力確保肯亞在明年的大選後,不再有如2008年選後暴力事件的發生。 來自美國長老教會的Laurie Griffith談到,美國的監獄制度已走向民營化,因此長老教會目前正努力於監獄的事工,以確保犯人在獄中享有其該有的人權,並能獲得心理復健及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 此會議也提醒教會,要關心來到本地的外勞、被販賣的兒童、成人及難民,並注意他們的安全與尊嚴有否受到侵害。此外,對於國內的少數族群,如原住民,也要關心他們是否有獲得該有的權利,並重視對他們的文化的尊重與交流。 此次會議的負責人Douwe Visser肯定表示,WCRC對於此次會議中所提出的議題,將會與普世教協等普世教會組織共同攜手,提出進一步的事工方案,各普世教會組織對此都極表歡迎。明年(2013)初也將對於此次會議的情形提出一份報告。至於此次會議中所發表的談話,其草稿則可在www.wcrc.ch裡找到。 &nbsp&nbsp 身為WCRC傳播室同工,筆者認為,會員教會中已有關心本地人之人權被政府以治安名義侵害的過程模式,WCRC若能以來計畫出各種事工方案,同時與普世教協(WCC)及其他普世教會組織在這方面攜手合作,當其人權受到本地的政府或政策侵害時,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必能從這些方案中來尋得幫助與力量。而當WCRC的會員教會發現本地有人受到此類人權侵害時,這種具有目標導向的事工方案,若配上一些實際行動計畫,將能幫助地方教會對人權受侵害的本地人給予緊急幫助,而讓人們見證到教會關心與愛鄰居的福音價值。 &nbsp(作者Kristine Greenaway為WCRC傳播事工幹事)

「金句名片」的神蹟

◎裴信祐(雄獅旅行社總經理、松山教會長老) 每一天晨更時,習慣將喜愛的聖經節抄錄在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片中央,下方寫我的mail、手機號碼,右上角記錄寫卡片的日期,並且編上序號,就成為一張獨一無二的「金句名片」,放在名片夾裡。通常,名片夾裡存了數張這「金句名片」,上班時間,送給同事,或參加外部聚會活動時,送給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這小小的事,充滿了許多奇妙。 對我,奇妙的是,將我寫字的手從電腦鍵盤上拯救出來,重拾了寫字的樂趣,回到了年輕歲月裡,刻鋼版寫POP的美麗回憶;但也驚奇地發現,許久以來靠電腦用注音打鍵盤跳出字來選擇的結果,使我的寫字能力退化了,有些字竟然一時寫不出來。寫了一陣子之後,才復原了寫字能力與字體的個性。另外,一面寫卡片,一面背誦經節,這樣,卡片不僅存在名片夾裡做記號,也存在心裡與意念中,成為每日生活的靈糧,這是另一種奇妙,我的記憶力變好了,心裡也藏了不少經文。 對朋友,奇妙的是,他們都很欣喜的接受了這張卡片,有人還視為寶貝。通常,對於熟朋友,我是送這張金句名片;新認識的朋友,則遞上公司名片,再附上這張金句名片,藉機說明金句的意義與卡片製作過程,瞬間的回應多是:「是手寫的耶,好用心喔」、「這句話我很喜歡」、「每一張都不一樣啊,太棒了」、「這經節好適合我喔」,幾乎沒有人接到卡片之後,是木然無回應的,只因為它是用手寫的,且編上不重複的編號,所以每一張對接收者而言都是唯一。 卡片小神蹟不斷發生,有一次,晨更時寫了5張卡,當天下午有一個同業的聚會,剛好5個人,其中有人平常習慣坐禪修,於是聊到靈修的話題,我就從名片夾裡掏出5張金句名片,分享靈修經驗,並傳閱卡片,竟然有人說能否送他,我就請他們各自挑選喜愛的經節,他們就高興地挑選了,放到各自的名片夾裡。又有一次,我寫了7張,在一個記者會裡,幾位記者圍著訪問,結束後,一人一張,瞬間發完了。又一次,竟然有人主動跟我要卡片,讓我驚喜。於是,我知道名片夾要不斷補貨,以滿足可能的需要,因此,我的寫字力與背誦力與日增強。 申命記11章18節說:「你們要將我這些話存在心裡,留在意念中,繫在手上做記號,戴在額上作經匣。」19、20節:「你們也要將這些話教導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講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和你的城門上。」最近,在兒童主日學裡,開始請兒童背詩篇,並將經節抄在卡片上,願神賜福這一張張小卡片,發揮申命記的果效,在每個碰觸的人身上與心版上,都印記了神蹟。

教會應重視聖經並關懷人權

今年「待降節第2主日」適逢12月9日「普世聖經紀念主日」及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正可迎接耶穌基督降生並提醒眾教會「聖經是教會的根基」,基督徒遵行聖經話語,關懷並實踐人權。 「普世聖經主日」關心台灣聖經公會事工,主要有各族群語言聖經翻譯、出版印刷和推廣等,今年《現代客語聖經》正式出版,排灣等原住民語聖經翻譯持續進行中。聖經翻譯是普世人權發展的關鍵,宗教改革運動中,最能流傳永久的就是聖經翻譯。當聖經不再被封鎖,人們體認上帝重視每個人的生命和生存權,就促進了人權與民主啟蒙。 聯合國1948年12月10日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訂12月10日為「世界人權日」,更深受聖經和基督信仰價值影響。例如,第1條「人人生而自由,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這是源自創世記「人按上帝的形像所造」的平等尊嚴,其他還有自由保障、免於恐懼等;第29條「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和「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hellip&hellip」則來自聖經的立約觀念,形成權利和義務的社會契約,為人類福祉共同努力。 另外,尊重和保存各族語言,是人權重要指標之一。17世紀荷蘭殖民者將馬太福音譯為西拉雅族語,400多年來,西拉雅族遭強權摧殘,族語一度睡著了。所幸西拉雅語馬太福音留存,以此為基礎與荷蘭語比對,西拉雅語復育露出曙光,為正名和族群人權開啟希望,因此才有最近「盼望的季節來唱西拉雅Running Siraya音樂祭」等活動,如果沒有聖經翻譯,就沒有西拉雅復育!可見,聖經翻譯具有信仰、文化、人權的多元意義。 用〈世界人權宣言〉檢視當前台灣,人權明顯倒退,包括「旺中」等財團併購「壹傳媒」,教育部發文各校關切「反旺中」抗議學生等;當財團和中國介入媒體、破壞言論自由、白色恐怖幽靈再現、許多人的基本工作權都不受保障,對這些違反聖經和人權的事一再發生,台灣教會難道沉默不語嗎? 可惜部分牧者向執政者輸誠,在國家祈禱早餐會上貶抑前人,卻不敢當面向馬英九總統提建言,帶領悔改,有失牧者先知與祭司職責。 當教會和牧者無法用聖經為基礎監督執政,不能改革教會內爭奪財產和權力的弊端,這是台灣教會的危機。待降節、普世聖經主日、世界人權日來臨,期盼教會和基督徒要重新回到聖經,讓「全人類都要看見上帝的救恩。」(路加福音3章6節)

普世教會對移工人權的態度

◎李麗雲 基督教的信仰,為要傳揚拯救、釋放的好消息!為此,普世教協(WCC)、教會國際事務委員會(CCIA)及亞洲教協(CCA),在印度合辦國際研討會,從信仰角度關心外籍移工的工作與生存權。 在會議中,與會者呼籲保障阿拉伯海灣地區的農民工作權,並期待教會與移民服務機構合作,與農民工代表的輸出國和接收國等聯結,提供一個平台以供諮詢。與會者特別指出,教會在解決有關農民工權利的角色上,應在信仰上合一,有效改善移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幫助他們的家人更認識阿拉伯灣國家,以及找到協助勞務派遣和勞動力接收國,以聲援農工面臨剝削和侵犯人權的尊嚴和權利。 移工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現象,根據國際移民組織(IOM)估計,有大約80萬名移工散布全球各地工作謀生。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在世界各地的移民(包括難民),佔農民總人口的44%。最近幾年,在阿拉伯灣的巨大基礎設施發展,一直吸引勞動者迅速湧入,這些移工主要來自南亞、東南亞、非洲和阿拉伯鄰國。他/她們帶來了外國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已在該地區成為主要勞動力影響者;然而,卻也因為不熟練的技術,移工往往被當做非正規工人,受到剝削和虐待儼然是不爭的現實。 在阿拉伯海灣國家的移工,經常面臨自身權利受到嚴重侵犯與剝削,甚至遭受暴力導致死亡。女性更是脆弱的工人,往往成為非技術性與非常態勞動者,除了工時過長無法休息,工資也不合理、證件迭遭扣押,生活在不人道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中。這些移工中,還有許多人經歷身體暴力和性騷擾,甚至遭強暴。有時,才剛到不熟悉的還境,語言還不通,就被迫簽下工作契約,只好努力改變自己,以適應不同雇主;有時被迫簽下具體條款,連基本人權也因此被剝奪了。在遷移過程中,因缺乏知識、不了解當地語言,不知道基本勞動權利,也使移工的處境更惡化。 普世教會承諾和聲明:堅持人類生命尊嚴的基礎,奠基於聖經和神學的基礎,重申並呼籲教會發出先知之聲,在信仰中彰顯使徒的樣式。從聖經的信仰真理來看,人類乃具有神的形像;個人、普世教會和人類生存的本質關係密切,上帝呼召我們要行公義和努力維護上帝的形像。上帝呼召我們要與受苦者團結站立,維護受苦的農工者的權利和尊嚴,並成為見證。 以賽亞書42章6~7節:「我──上主呼召你,賜力量給你,使你在世上主持公道。我要藉著你跟世人立約;我要使你成為萬國之光。你將開盲人的眼睛,領被囚的人出監獄,使黑牢中的人得見光明。」普世教會應欣賞人類尊嚴並給予支持和教牧關懷,合一行動,加強保護人權以維護上帝所賜給人類的形像與祝福。 (作者為CWM事工評議會議委員)

讓影像成為社會的進步力量──寫於2012年「南方影展」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很久以前就知道「南方影展」,直到舉家南遷,移居嘉義之後,才開始有了接觸。2010年受邀參與南方影展決選,評審過程唇槍舌戰,雖然享受觀影及論辯的快感,但對「南方影展」的疑惑卻一直纏繞著我,什麼是南方影展的「南方觀點」? 另一方面我也納悶,在台灣大大小小的影展中,「南方影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該有什麼樣的定位與價值?長期以來,「南方」這個概念就存有濃濃的政治價值,「北方」標示著富裕、帝國、中心;而「南方」不僅是地理的相對概念,也意味著「貧窮」、「殖民」與「邊陲」,但卻同時蘊涵著「野生」、「反抗」與「民主」的精神與力量。 從帝國主義無情擴張,到1980年新自由主義的專斷橫行,從國家到財團,不論誰是真正的掌權者,跨國資產階級總是掌握國際政治的分配權力,財富與文化詮釋的權力集中在歐美少數國家之手,第三世界國家雖然跳脫軍事殖民,卻仍深陷經濟與文化的操控,在地產業淪為血汗工廠,消費文化與符碼大量入侵;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發展長期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論述,「科技」「現代化」「高度」「速度」成了社會進步的重要概念,老舊社區與古蹟被迫更新、河岸部落因「美觀」而被強遷,豐腴稻田為了科學園區無意義的擴張遭怪手無情剷平,掠奪式的主流價值,完全無視國際或國內文化、城鄉、性別、階級、環境的公平與多樣發展。有趣的是,這些看似老掉牙的批判論述雖早已存在多年,卻仍能適切地作為今日新自由主義發展窘境的註腳,無疑是進步社會的最大諷刺。 即便是文化生產,也難以擺脫「產業」與「票房」的主流思維,大量出現的複製商品,不僅單調、齊一、標準化,也往往缺乏創意,偶有驚豔之作,有時也會在未通過「市場」檢驗之前,就被買辦判定出局。特別是邊緣的聲音,或被歸於「另類」的創意,經常遭到剷除或收編。 社會本來就是由不同個體組成,也存在多樣的觀點與創意,多元價值豈能任其消失殆盡?這些年,不論是反對利潤至上、單一價值的行動主義, 或者扺抗全球資本擴張的在地行動,一個接著一個的反抗力量在世界各地逆勢而起,有別於「主流」、容許「異端」、鼓勵創造,並且非以發展經濟為唯一宗旨的「南方觀點」便顯得格外重要。沿著這樣思考與關懷,南方影展有了更明確的「南方觀點」: 南方影展,一個關注邊緣、爭議、開創、多元的影像平台。為鼓勵全球華人影片,特別設立「南方獎──華人影片競賽」單元,能以呈現嶄新獨特的影像美學視野、關注人文和環保、具有社會議題之穿透性及爭議性之影像作品,均為徵件與入選之對象。 「南方觀點」並非全面反對既有主流文化,或取而代之成為另一種單一價值,因為觀點不該有優劣高低之別。相反的,「南方觀點」強調包容、多元、進步,對既定的價值提供反思與批判的可能,在習以為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常規中,透過文化行動,讓影像成為社會的進步力量,提供對話與思考,藉由破壞、挑戰、辯論、反省,讓社會不斷前進。 一個社會是否進步,文化是否能有多元面貌並具創造性,往往在於該社會能否關照邊緣、容許爭議、刺激創新、多元並存,「南方影展」作為影像平台,恐怕是責無旁貸。

從接受到接納──關懷愛滋主日的學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每年12月第1主日為愛滋關懷主日,呼籲眾教會一同關心愛滋問題。 在我們的學習經驗裡,常要做「對」與「錯」的判斷,進而做「輸」與「贏」的判定。因此,我們總希望自己做對的事來贏得人生,這是以「自我」為出發的一種人生觀;然而我們的信仰卻是走另一條路徑。信仰要求我們先「接受」發生的事實,再問如何透過這件發生的事去榮耀上主、利益眾人。 約翰福音8章1~11節就是個經典的例子。事件中的經學教師與法利賽人以律法中清楚的「對與錯」之判斷,要求耶穌給他們答案。「對與錯」的二分法中,只有二條路可以選擇。但以先去「接受」發生的事實,再以「榮耀上主、利益眾人」的態度來面對發生的事實時,我們看到耶穌提供一個讓每個人自省的空間,讓每個人發覺自己在上主面前所犯的過錯;不單是被捉拿的婦女,而是在場每個人。 關懷愛滋就是希望我們學習用信仰的態度,先接受愛滋病存在的事實。這種接受並不是事不關己的接受台灣有愛滋病例的出現;而是感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接受,去了解愛滋的基本知識、傳染的途徑趨勢、服務愛滋病患的社服機構及其需要等。 除了接受,信仰更要求我們進一步地接納。接納就是一種愛的行動,為愛滋病患代禱,為防治的人員、社工人員代禱,擔任這些社服機構的義工,為這些社服機構奉獻&hellip&hellip。不論多麼微小的行動都是一種接納的表現。 有些人可以「接受」,卻無法進一步的「接納」。因為談及接納的時候,「對」與「錯」的判斷又會出現在腦海中。特別是當愛滋的傳染由毒癮的共同針頭轉為同性的性行為時,更觸及了部分人對同性戀的價值判斷。然而當我們再次回去看經文中,耶穌最後對那位婦女所說的話時,耶穌並沒有定她的罪,只是提醒她不要再犯。耶穌要的是什麼?是她從這個危機中脫身嗎? 關懷愛滋主日希望藉著一個主日的時間,共同來關心平時可能我們比較沒有關注的愛滋議題,同時也是我們學習如何不先以「對」與「錯」的判斷,而是以「榮耀上主、利益眾人」的愛為出發,來接納愛滋病患者。當我們願意學習從接受到接納時,就是在實踐「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中「愛心服事」與「改造社會」宣教面向。讓我們從一個小關懷,參與宣教運動,改造社會,讓台灣可以更貼近上帝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