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評論

觀點評論

[時論]將基督判刑的種種力量

關廠工人一次又一次以謙卑的苦行請願,農耕土地被徵收的人們悲憤地抗爭,都更與交通建設的受害者懇求這個社會聽見他們的聲音。但是,他們被污名化、被起訴、被嘲弄、甚至被假見證陷害,然後被遺忘。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上帝的兒女」嗎?還是只看到「阻礙進步」的「壞人」? 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塑造了一個「異端大裁判官」的角色,代表一個僵化的宗教體系的聲音。當基督再次以窮困無助的年輕流浪者的身分來到他們當中,來到一個基督教勢力鼎盛的世界,這位裁判官卻再一次將耶穌基督判罪,釘上十字架。因為,真正的福音,是會動搖這個僵化的宗教體系的。 所以,將基督判刑的第一股力量,是宗教的力量。安靜的橄欖山上,原是祈禱的地方,如今變成出賣者與祭司的人馬來逮捕耶穌的地方。耶路撒冷的公會,原是宗教領袖為上帝國彼此商議的場所,現在變成了審判耶穌的地方。僵化又偏執的思考,遮蔽了這些宗教領袖的眼睛,他們不願意在這位加利利人身上認出上帝之子基督,反而把「上帝之子」的稱號,當成是褻瀆的證據。 耶穌若在今天走入教會宣告被擄者得釋放的福音,教會領袖是否也將質疑地問:「你是上帝的兒子嗎?」今日基督的教會是否拒絕在受苦的弟兄姊妹身上看到基督的面容,拒絕在為了愛、為了義奮不顧身的人身上看見「上帝的兒女」?教會是否反而把祂們當成罪人,加以審判與定罪? 耶穌站在權力者的面前,看似安靜、無力、既無辯才,也無群眾。面對著編造出來的控訴與與惡意的嘲弄,祂一言不發,不行神蹟來威嚇人,卻顯出寧靜又劇力萬鈞的王者風度。彼拉多與希律,兩個彼此勾心鬥角的政治勢力,被基督寧靜和平之光照耀時,卻馬上為了加強黑暗的掌權而結為盟友。 今日有多少過去鉤心鬥角的政治勢力正在彼此結盟?過去如水火般不相容的共產政權與資本主義政權,如今攜手合作,帝國的舊勢力與被殖民者的腐敗領袖利益互通,追隨福音真理的人,若要點起希望之燈,勢必要再次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再一次安靜而堅定地站在這些巨大的勢力面前,準備與祂一同走向十字架。 群眾在彼拉多的威逼操控下,將他們的恐懼與焦慮都化成了嗜血的兇殘:「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他們這樣呼喊。就像現在許多媒體與社群網站發動的群眾運動一樣,抓住一個弱者當替罪羊,把他說成十惡不赦之徒,激動群眾的情緒,不顧司法,不顧事實,只想看到一個人被處刑。於是,彼拉多可以把流無辜者血的罪歸到盲目的群眾身上,說這是社會共識,自己倒成了道德不沾鍋。 我們都不可能自外於這些糾葛的權力結構,只願我們保持醒覺,當受苦者被歸在罪犯之列時,讓我們記得先知的話語: 「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被上帝擊打苦待了。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因為我們的罪被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4~5節) (參與者:蔡政道,楊弘達,羅光喜,王昭文,王貞文,鄭君平,謝克岳)

[社論]俠客耶穌會

全球眾所矚目的白色煙霧冉冉升起,教宗首次來自耶穌會令人嘖嘖稱奇。何以稱奇,正如台灣天主教耶穌會通訊刊物《俠客行》刊頭設計意謂「傳統俠客的行事風格──行俠仗義」一樣,耶穌會的會士期許自己能到最困難的地方、在維護正義和平的最前線,以福音的信息跟人們內心最深的渴望相遇,他們天性就不屬於華麗宮殿內。因此,來自阿根廷的伯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樞機主教,在他當選新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後,選擇和其他樞機主教一起坐上最後一班班車離開,展現十足的耶穌會會士性格。 俠客不容於當局、易遭驅逐,或隱居或耕讀,在選擇和決定時,都以「光榮天主」為目標,遵照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所言:「在一切事上,除了天主的愈大光榮和讚頌之外,沒有其他願望。」但也弔詭地以完全服膺羅馬教宗為聖願,宛如死士的悲壯。無論如何,耶穌會在台灣的一甲子重視社會正義、辦理教育傳播、陪伴淒風疾苦,值得台灣社會感謝、贏得新教我輩敬佩。 在天主教中,最早提出「社會正義」的義大利耶穌會士塔帕樂理(Luigi Taparellit)定義社會正義為「人與人之間」的正義,這項觀念也影響日後的「解放神學」;1970年代在中南美洲,耶穌會士甚至拿起武器,和左派游擊隊站在同一陣線。薩爾瓦多內戰期間,6名被當地政府視為顛覆分子的耶穌會士,慘遭軍隊擊斃。在台灣,位於台北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耶穌會古尚潔神父於1971年就開始為本地勞工服務,1980年代末期更有可歌可泣的勞工運動,耶穌會在台灣的貢獻同樣不勝枚舉。  至於新任教宗會對台灣與教廷的關係是否有所影響,相對於丁松筠神父對媒體表示台梵關係短期間內不會有變化;中國學者則認為,除了教廷方面對在中國的主教任免權有所堅持外,北京當局會因為堅持中梵關係友好,必須是教廷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教廷不以宗教為名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這2點會讓雙方依舊衝突不斷。 看來中國以政領教的伎倆一直為教廷所不齒,方濟各勢必無法接受中國自己任命主教,違反耶穌會無條件服從教宗、接受派遣的聖願。願台灣眾基督教會也能藉此看清福音本質,不要「舉著紅旗反紅旗」,一面斥長老教會關心社會正義是政治教派;一面又汲汲營營當起中國在宗教界的傳聲筒,與三自愛國會舉辦各式論壇,當起宗教界的吳三桂。

[普世]何苦為難我們?──再談女性在教會面臨的處境

◎盧悅文 台灣婦女地位與處境在亞洲來說,可說是比較好一點。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是可以不斷看到各種形式對女性權利(權力)與地位的貶抑;即使教會界亦然。年輕有能力但資淺的女牧者被資深男牧師瞧不起;單身女牧師和女信徒要不斷面對會友對其婚事的特意關懷和評論……等。而普世教會界中,除了認為女性不適合受封成為神職人員、只允許女性在教會擔任低階管理工作外,最普遍的就是讓30歲以下的女青年代表會員教會參與會議,這樣可以同時一魚兩吃甚至是三吃:讓一個人可同時代表多種族群──青年、女性和平信徒。 工作職場上對女性的暴力,宛如當前最夯的《甄嬛傳》,女性承受的暴力與不平等對待,甚至是來自同樣是女性的同仁或主管。不論是言語上的苛薄、工作上的不平等期待,女性在職場上都必須更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不亞於男性,最後反而複製了職場上的性別不平等觀念與做法。 教會作為一個封閉型的社群,面對當代社會遇到的各種情境倫理,其實是可以成為一個比較正面的助力。可惜,我們教會對於家庭和性別暴力、女性參與教會領導階層和決策過程等,還是停留在早期論述,並沒有更進一步、更符合實況與我們所處情境的新論述產生。 女性有不同於男性處理事情的方式與過程,性別議題更不能只是女性議題,只讓單一性別(也就是女性)面對與處理。性別議題是兩性應該一起面對與學習的課題。 WCRC在2012年再版Created In God’s Image:From Hegemony to Partnership手冊,網羅來自全球不同會員教會、以各自處境寫出男性與女性如何一起面對性別不平等的教戰手冊。2011年,WCRC並出版了Righting Her-Story:Caribbean Women Encounter the Bible Story,以新眼光重新閱讀與了解聖經,提供男性與女性重新發掘聖經的豐富性,並在面對神學和信仰經驗時,可以從聖經獲得幫助、重新反省。這本書同時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工具,期望讓閱讀此書的男性與女性基督徒,因而產生強化和推動女性領導的意識。 每年3月,我們都不例外地慶祝婦女節、討論婦女地位、性別和家庭暴力……等社會議題。我單純的希望,教會也能把性別議題拉進來談,不論是教會領導階層或平信徒,對於女性,不論是單身也好、結婚也好;平信徒也好,長執與牧者也好,對於性別議題皆能以更深入、更敏感、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別忘了,在聖經中記載,跟隨耶穌基督走完整個苦路、目睹耶穌基督受釘在十字架上、見證空墳墓及基督復活的,是那群一直忠心耿耿、跟隨在旁的女性信徒,而不是那群爭著要知道將來上天堂之後,誰可以在基督寶座的右邊或左邊的男性使徒們。 (作者為PCT青年,現任WCRC副主席)

佇主內無分東西

◎李景行 新《聖詩》483首〈佇主無分東西〉(In Christ there is no East or West,中譯:萬方團契歌),在20世紀英國聖詩中極具代表性。作詞者奧克森漢(John Oxenham)是英國詩人、公理會信徒。大學畢業後經商,曾周遊歐美和南非各國,他在長途旅行之間執筆寫散文、詩歌,後來棄商從文。1898年出版第一部小說《神的囚徒》,接著出版了42部小說,25卷詩文。 他的第一部詩集叫《琥珀中的蜜蜂》,出版商因他沒有名氣而拒絕出版,豈料他自己出版竟銷售28萬本,一鳴驚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關心士兵的宗教生活,為他們寫了9本詩集,到1919年銷路達100萬本;他的《前線聖詩》風行各國,銷路達到800萬本。 「科學使世界成了鄰居,」但是「基督使世人成了兄弟。」〈佇主內無分東西〉一詩原出自戲劇《黑暗與光明》,1908~1914年在英美頗為流行,包括北美、非洲、南海與印度,約有不同種族25萬人觀賞。 這首詩的曲調為「阿美調」,原是南投埔理噶哈巫(Kahabu)、巴宰(Pazeh)、洪雅(Hoanya)一帶平埔族信徒所共通使用的曲調。調名為「大老娘」,她是平埔族洪雅人,其夫「潘大老」為滿清派駐埔里一帶的官員,是牛眠教會潘應玉長老二姊女兒蕭愛蓮的「祖太」(即曾曾祖母)。因當時該地區無漢姓,因而下令以潘大老的「潘」為大家姓氏,其夫人稱為「大老娘」。 1928年,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駱維道牧師之父駱先春牧師尚在台灣神學院就讀,受派前往花蓮鳳林實習,適逢潘大老夫婦前往該地巡視,「大老娘」趁機教導當地阿美族信徒吟唱這首詩,被駱先春牧師記錄下來。因當時的人普遍不夠了解原住民有高山族及平埔族之分,而年輕的駱先春牧師在阿美族地區記錄這首詩,可能因而寫上「阿美調」,事實上應該是「平埔調」才算比較正確。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台灣的義者彌迪理牧師

  ◎王貞文 塑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精神、貢獻神學教育的彌迪理牧師(Dan Beeby,1920~2013)3月18日在英國去世了。 彌迪理牧師是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原本志願到印度,卻在1946年受派至香港與廈門,1949年被共產黨逐出廈門,在台灣找到新的宣教使命。黃彰輝牧師邀請他一起為復校後的台南神學院奮鬥,他們成為一生的好友。 黃彰輝對台灣命運的關懷,對台灣人民與土地的熱愛,深深感染彌牧師,他開始認定自己也是台灣人,與黃彰輝牧師和其他同工一起奮鬥,為長老教會開創一個富先知眼光的時代。 彌迪理牧師在南神教授舊約,但他的影響力不只在課堂上。他那種瀟灑不羈的生活風格,先知般的銳利見解,感性理性兼具的鋒利言辭,影響學生甚廣。 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彌牧師在南神禮拜堂日復一日地帶領大家讀出埃及記,在台灣國難當頭時,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命運,震撼了師生的心。有時摩西那要求釋放百姓得自由的聲音感動許多人;有時在曠野流浪的以色列百姓的抱怨佔了上風。在舒適生活的誘惑裡,在畏怯退縮與勇敢向前的拉扯間,追隨上帝旨意走向曠野的決心,逐漸顯明了。通過這個與上帝話語摔角的經驗,彌牧師參與並促成〈國是聲明〉發表,並將此聲明傳播至國際。 也因這個勇敢的行動,已在台灣安身立命的彌牧師夫婦遭國民黨政府取消簽證,1972年被迫離台。台南牧長們與南神師生在太平境教會為他舉辦送行禮拜,唱著聖詩陪他走到火車站。他幽默而酸楚地說:「多謝今日大家來參加我的『出山』。」許多人在車站繼續唱歌,直到火車離站仍不斷揮別。 被迫離開台灣,曾經令他非常痛苦,他稱回到英國為「在英國流亡」。因為他已經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了。他真誠而憤怒地向上帝提出抗議,但上帝已經為他預備了新的使命。Selly Oak宣教學院是他人生另一個志業,在那裡他繼續培育宣教人才。 回英國後,他發現這個被稱為基督教文明的文化,已經在全球化裡變質,不但不能為福音服務,根本就是福音的敵人;他開始傾力以福音轉化歐洲文化。 1987年海外黑名單解除後,彌牧師才得以返台訪問。我有機會聽他老年時的演講,他以熱情有力的信仰告白,關懷台灣教會的發展與走向。1999年,他還完成了宣教學著作《聖經與宣教》(Canon and Mission),真的是一位熱力四射的人啊!晚年他忍受長期臥病之苦,如今終於得釋放,安然休息了。 台灣許多人關心他、懷念他,傳述著他的種種故事。就像上帝為以色列興起「列國」來的「義者」,在被迫害的危難日子裡保護了猶太人的生命,彌迪理牧師對於台灣來說,也是一位「義者」,一位為了台灣的自由付出代價的人。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老師)

頒獎典禮有感

今天(3/23)上午10點半,TCNN舉辦第一屆微電影大賽的頒獎典禮,6組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者齊聚台南,最遠的有前一晚從宜蘭縣大同鄉的部落下山,轉搭長程巴士繞過半個台灣,於凌晨抵達目的地,隨便找個地方休息的年輕人;也有一行5人,清早開車從台北南下,順便觀光旅遊的媽媽們。 頒獎典禮上,長期支持教會事工的台南市民政局陳宗彥局長、評審團主席楊齊永導演與教會公報社陳祐陞社長、方嵐亭總編輯均蒞臨頒獎,大家的熱情參與,讓頒獎典禮順利圓滿進行。 在這個連手機都能錄影的年代,拍攝影片再也不是少數人的專利,這次微電影大賽希望鼓勵更多人運用影音,記錄教會見證、事工,並在未來持續創作。我們也將提供網路平台,招募更多「在地人才」,讓山上、偏鄉、海邊等地的美好事物,能夠讓更多人看得到。 TCNN也很高興看到七星中會於近日舉辦微電影大賽,希望我們拋出來的這塊磚,能有更多美玉一起共襄盛舉,各地教會默默發生的見證報導出來,正是最好的宣教。 接下來,TCNN當然會有一連串的檢討與新企劃,期待第二屆微電影大賽能夠很快與大家見面。下一屆積極朝向劇情片與紀錄片分組比賽,這意味著得獎的機會更高,也請這次來不及參加的朋友,請隨時注意TCNN與《教會公報》囉! 對了,差點忘了,恭喜壽山中會屏山教會的陳志銘老師,陳老師所拍攝的《因著愛》奪得本屆大賽第一名,並獲得3萬元獎金! 詳細名次與影片欣賞,請上大賽官網:2012tcnnmicromovie.blogspot.tw。

編輯筆記開張了!

TCNN改版作業目前緊鑼密鼓進行中,未來網站上會有一個「編輯筆記」的欄位,不定時與讀者閒聊,也許是針對某篇報導的感想、內部編審過程的趣事、或是新網站功能的介紹等,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新網站雖然還沒有完成,編輯筆記倒是可以先寫在粉絲團上。今天將離職追夢的P編移出粉絲團管理者,並在線上向她道謝,目前的TCNN與未來的新網站,都得力於P編很大的投入。 P編開心的回覆:「我終於可以在粉絲團上按讚了!」當了管理員,即使是用私人帳號登入,在粉絲團上按讚都會變成「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TCNN按讚」,讓我們很苦惱。 同樣是今天,青春無敵又可愛的L編也正式加入粉絲團管理者及新網站的籌備團隊裡。說是籌備團隊,其實正式組員也就是L編與J編我,兩個人。 TCNN的數千筆文章資料已經都搬移到新網站上了,所以舊網站不再更新新聞囉。不過由於新網站增加分類、轉換後格式也跑掉,現在只能先求搜尋得到文章,大約有4000篇新聞的歸類與調整,未來得由L編和我,慢慢手動改正。(有沒有義工願意幫忙XD) 尚未改版的TCNN還有最後一項任務,就是從3/19開始進行的連續12日受難週靈修默想。由盧俊義牧師執筆,每天5000多字的靈修默想,盧牧師寫得認真,也盼望大家能用心閱讀,同心記念耶穌的受苦與復活。 這張J編我本人的相片,長寬比為470×300,這是未來新網站的標準尺寸。下次有機會,讓可愛的L編上來跟大家聊聊,不知道她會以什麼面目示人?不管怎麼樣,應該會比我更吸引人吧!

[窗口]選擇中看見信仰與智慧

◎張嘉芳 在今年春節假期中,天主教最高領袖教宗本篤16世突然於2月11日宣布於2月底辭去教宗一職。本篤16世自2005年接任教宗迄今,已有8年之久。其以年紀與健康的理由辭位,成為天主教會600年來首例。 教宗任期為終生制,1978年前任教宗若望保祿2世,年方58歲被選上,成為天主教會百餘年來最年輕的教宗,至2005年辭世卸任,共在位28年,其在晚年老邁身受箇疾之苦,仍堅守過去教宗終生制的規範,飽受苦難,卻仍堅持所背負的使命與責任,盡職至終。 Fr. James Martin於《美國天主教評論》撰寫〈教宗本篤16世的精神〉一文寫道:「……一樣的情況,真福教宗若望保祿2世選擇以撐著老病身軀,讓世人看見病弱不減生命意義。本篤16世則在慎重考量後,勇敢坦承自己身心俱疲,教會在多變世界需要新教宗。 本篤16世和若望保祿2世面對同一個問題,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一個年邁體衰的教宗是否應該辭職?對若望保祿而言,病痛折磨的教宗對他的羊群有靈修層次的價值,對本篤而言則是『陳力就列,不能則止』。『分辨』是非常個人性的靈修經驗,重要的是我們見證了兩位聖者如何做了截然不同的決定。面對同樣的處境,天主對不同的人用不一樣的方式發言。」 以新教的眼光看天主教會,其無疑是傳統且保守的。過去,在投入安寧療護的工作中,為了解與推廣末期病人的靈性照顧,多一些機會接觸與認識天主教。發現天主教與基督教除了在儀式上的差異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天主教的「避靜」(retreat)靈修。避靜是指一種退避反省,遠離日常生活的時空,透過獨自安寧的祈禱、反省、靈修以及與神的對話交通,來重新檢視自己的靈性、生活與行為的提醒,甚至在作決定的關鍵時刻,分辨神的旨意。 2012年12月,在西班牙一場馬拉松的比賽中,肯亞運動員穆太(Abel Mutai)一直保持領先,但卻在終點前10公尺,將氣球拱門誤認為終點線而停下來,當第2名的西班牙籍跑者費南德玆安納亞(Ivan Fernandez Anaya)趕上時,安納亞選擇提醒並指引穆太,繼續跑到終點,而非趁機超越他。最後,安納亞讓自己輸了這場比賽,卻贏得世人的尊敬與掌聲。選擇,考量的不單單是為了個人,它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信仰與智慧。 因著信仰上的緣故,若望保祿2世與本篤16世前後兩任教宗在面對職分與使命上,截然不同的兩種選擇,皆能反應出信仰上順服與成為眾人榜樣的智慧。光就這一點,反觀教會界內或身邊許許多多攸關退位的關鍵時刻之選擇,實在要說,天主教會還是有其進步、令人敬佩之處呀!

[社論]信仰黃金週

  有些國家在一個禮拜中會連續出現數個節日,索性營造出整個禮拜的假期,稱為黃金週。鄰近的日本在4月至5月間、中國五一勞動節和10月初連續7天休假皆然,宛如歐美聖誕假期。一個禮拜下來,帶來消費成長,也讓人休養生息,名符其實為黃金週。在基督信仰中,從棕樹主日、受難週到復活節,這大起大落、悲歡離合的一個禮拜,也值得我們稱為信仰黃金週,畢竟體會耶穌基督復活前在人世的最後一整週,才勉強算上對受難與復活有初步理解。 或許正因耶穌基督復活的歷史結局為眾人所知,導致當我們的信仰只是一種形式主義,失去和「至好朋友」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情感,容易對復活的喜悅變了調,對受難的體會自然也不深,每年教會裡的大悲接上大喜,還真會人格分裂。 反之,將以賽亞書的預言讀進心坎裡:「但是,祂承當了我們的憂患;祂擔負了我們該受的痛苦。我們反認為祂該受責罰,該受上帝的鞭打和苦待。為我們的罪惡,祂被刺傷;為我們的過犯,祂挨毒打。因祂受責罰,我們得痊愈;因祂受鞭打,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像一群迷失的羊,各走自己的路。但我們一切的過犯,上主都使祂替我們承當。」再默想路加福音中耶穌被釘十字架時說的:「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祢手裡!」心情被帶到罪得赦免的悸動,續看馬可福音8至10章連續記載耶穌3次跟門徒說祂會被殺害,但3天後會復活;我們無庸置疑地相信,耶穌走過苦難的復活,會叫人體會新生,人世間無法避免的苦難已經藉主贏過,天父上帝為世人得拯救的安排只有感動、不會突兀。 有的十字架飾品上有耶穌受苦,容易聯想上帝親自準備祭壇上的羊羔,但也沉重得讓人只思苦難未見復活喜悅;十字架上不見耶穌,告白基督是真神不受死亡轄制,但這恩典又常遭世人置於胸前,晃動得太廉價。因此,雖說耶穌復活是我們的信仰核心價值,但若沒有隨著一同走苦路、飲苦杯,我們的宗教行為只顯得俗不可耐。 復活節發彩蛋,宣告我們信仰的是永活基督,這是件好事;不過,在受難週學習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說出的話語,所展現的赦免、分享和順服,更可以感動人,像路加福音23章47節中:「那軍官看見這事的經過,就頌讚上帝說:『這個人真是義人!』」信仰黃金週,你今天受難、新生了沒?

為未來留下影像的信仰見證

◎王鏡玲 無意間聽到教會長輩提到台北東門教會服事15年的盧俊義牧師要退休。雖然和盧牧師只有幾面之緣,但是看過盧牧師的著作和電視講道,對這位能夠將牧會心得、生活時事與聖經詮釋,都作得如此認真、精彩而長久的信仰前輩,非常敬佩。2月24日這天一早從淡水趕去台北市東門教會,準備參加盧牧師的退休感恩禮拜。果然一樓已經沒位置,三樓、地下一樓也都陸續坐滿。 不過,盧牧師果然是盧牧師,這不是送行,也不是退休感恩禮拜,而是差遣的新開始,一場感人的新歷史起點。這些話不是空談的修辭,而是事實。原來我參加的是一場讓我感動落淚的差遣禮拜,東門教會為劉漢鼎夫婦、曾雅欣、謝佩玲這幾位主內兄姐,投入台東癌症病人醫療服務事工祝福與差遣。 已經很久在很多人印象中,長老教會醫院與大學的弊端,以及教會內爭權奪利的負面消息頻傳。今天實在難得,像是參與了當年派遣來台灣諸多犧牲奉獻的醫療傳道者的歷史見證。尤其這場節奏精準而內容感人的禮拜,兩小時之內,除了盧牧師簡單扼要地,幾分鐘道盡十五年來的心路歷程與教勢成長報告外,最感人的是以啟應文的形式,將這場「差遣禮拜」放入台灣醫療宣教史的歷史縱身。在啟應文中,當我們唸出前人美好的蹤跡馬雅各、蘭大衛、談維義、薄柔覽…、以及其他未知名的醫療奉獻者。在這時刻,新的醫療見證史繼續前進,前往台灣另一個急需醫療照顧的所在,願主與你們同在,教會也將繼續與這些受差遣者同在。 這幾十年來,盧俊義牧師透過流暢清晰、深入淺出的文筆,為聖經註解,以及在文字與電視媒體,道出了結合台灣時事的信仰見證,留下美好的蹤跡。我相信長老教會還有很多像盧牧師一樣,以生命寫神學的信仰前輩,但是他們的美好蹤跡,因為無暇撰寫,還無法獲得應有的紀錄,與更多人分享,可能就在歷史的滔滔長河中消逝,默默地留在上帝的眼中。 長老教會是一百四十多年的百年老店,但是對於記錄信仰前輩的歷史,往往因為好東西太多,沒有意識到保存。在這個宣教150週年前夕,我建議長老教會要為未來的世代,留下影像史的拍攝見證。影像史是這個影音時代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影音才能留下母語的原音、以及那個時代的視聽見證,這種見證不是文字可以取代的。許多前人留下的文字,我們無緣欣賞到他們優美的母語,而今優美流暢的母語表達,已經越來越稀有了。 今天,誤打誤撞恭逢盛會,親身見證了一位知行合一的神學家新舊任務的交接。如果長老教會可以趁現在,信仰前輩還建在,開始籌拍教會信仰前輩的見證史,相信未來的新使徒行傳、聖徒傳,不只是文字的傳承,也是新時代媒材的見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