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評論

觀點評論

記奧克蘭世華聖樂大會之行

◎樂歌安‧督達里茂 世界華人基督教聖樂促進會創立於1972年,是一個跨宗派、以聖經為信仰基礎之聖樂機構,其主要宗旨為「在聖樂事奉中,追求靈命長進、協力傳揚褔音、提升崇拜質素、培育事奉人才」。目前定居於奧克蘭的吳哲雄長老是紐西蘭聖樂促進會的負責人也是創始人,此次第21屆(每2年辦1次)的世華聖樂大會即是吳長老及其團隊精心籌畫的聖工。據吳長老所言,他極為肯定長老教會及台灣原住民致力於聖詩和傳統音樂的結合及推動,於是特別邀請總會助理總幹事星‧歐拉姆牧師率團前往奧克蘭分享台灣原住民音樂,一行8人的聖樂大會在星牧師的領軍下於焉成行。 此次聖樂大會以「聖樂更新」為主題,特別邀請唐崇明牧師為大會主題講座負責人,無論是開會禮拜、每天清晨崇拜的主題講座,及聖餐禮拜暨獻心會的講道,唐牧師激勵教會聖樂服事者,須以謙卑及順服為服事主的唯一態度。在每一場的信息分享中,唐牧師最後都會提醒聖樂服事者「將每一次的音樂服事當成生命中最後一次的服事機會」,唐牧師說,任何服事者都會遇到瓶頸,但他坦誠神在他的服事生涯中給他3個異象,最後一個異象是以弗所書6章6節所言:「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他時而激動、時而潸然淚下勉勵與會者,單單為主的榮耀而做,為高舉神的聖名而行。 「清晨崇拜及大會主題講座」是此次聖樂大會最大的享受之一。主題講座的設計著重以聖詩來導入,從歌曲的莊嚴性、歌詞的耐人尋味、大會指揮的專業及態度,與會者自然的分部合聲,加上管風琴幽揚樂聲迴盪環繞在擁有120年歷史的會幕浸信會,那種震撼及頌讚之聲像極了啟示錄21章3~5節所言:「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hellip&hellip。」每每享受在每一首詩歌之中,想著詩篇的作者如何以生命的經歷寫出一篇篇動人的詩詞,想著歷世歷代的聖詩作詞作曲者,他們如何走過信仰的千錘百鍊,方能做出一首首感人的樂章。「聖樂」果然值得我們再細細品味、大大擁護並世代傳唱啊! 當然,此行最大的任務,也是大會最大的特色,即是透過玉山神學院葉燕妮老師、哈尤‧尤道牧師及排中三地門教會陳明光牧師的專業,將台灣原住民的聖詩及傳統音樂介紹給與會者。臨時起意而由8個人組成的聯合詩班,也頗有架勢地登上世華大會的音樂殿堂。世華聖樂大會以華人為主,會場不難嗅出大中國主義的氛圍,然而有機會表達台灣原住民的聲音卻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有趣的是,茶點或用餐時間,有機會與華人朋友互談時,不乏有人直稱台灣原住民為「山地人」,透過分享,我們優雅地說我們是正港的「台灣原住民」,是在台灣生活超過1萬年的道地台灣人。除了聖樂交流,有機會分享「台灣」的國家觀念也是極寶貴的經驗。 (作者為排灣中會議長)

貪心

◎賴信瀚 最近一連發生兩個和金錢有關的案件,其一是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的創辦人康希牧師和該教會的核心同工,因為涉及挪用教會的款項而遭到新加坡當局逮捕。其二則是台灣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先生涉及索賄及貪瀆,被檢調單位收押。關於康希牧師的案子,台灣教會界有不同的聲音與評論,我對該案內情所知甚少,因此不能多做評論。而林益世先生的貪瀆案在檢調單位追查下,犯行幾乎已經確定,接下來,就是要清查金錢流向,以及揪出背後的共犯結構。不論如何,這兩個案子都喚起我們重新反省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課題,就是「貪心」。 路加福音12章記載了一個事件,有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可能是因為他的兄長不願將家業分給他,也有可能他覺得兄長分配家產的方式並不公道,因而期待耶穌能夠發揮祂的影響力,督促他的兄長秉公處理。耶穌一眼就看出問題的癥結,就是人內心的貪念,只要貪心的問題沒有解決,給他再多,他也覺得不夠。因此,耶穌拒絕了,「於是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什麼是「貪心」呢?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本來有了,還想要更多,更多之後就可以享受安逸、吃喝快樂,這就是貪心。人為了將來預備並不是不好,但是往往卻想要更多,心裡還想要。人會常常想要,「想要」不是不好,但是想要什麼?想要更多要做什麼?耶穌說,想要更多的人就是無知的人。貪心的定義就是不能控制自己裡面想要更多的慾望,永遠都不滿足。 古羅馬有一句諺語說:「錢就如同海水一樣,越喝越多卻越渴。」錢財永遠不會讓人心裡生命豐富,就像耶穌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章10節)聖經的話語句句刺透人心。貪心是人的毛病。「想要」和「需要」不一樣,只要「想要」超過了「需要」就是「貪婪」。聖經的「貪婪」不是只有財,包括貪吃、貪權、貪名譽、貪色&hellip&hellip,不論哪一種,都是貪。 耶穌說過:「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錢財。」(馬太福音6章24節)祂反對的不是錢財,而是人對於錢財的貪求,因為那會使人的心被蒙蔽,而致容不下上帝。箴言告訴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願我們都懂得以聖經的真理,謹慎持守自己的心,不沾染世俗,不被物慾蒙蔽,遵行上帝的旨意,享受在祂恩典裡真實的豐盛。 (作者為台南中會大同教會牧師)

好書分享 ” 主啊, 教導我們禱告 “

今天在教會圖書室看了一本好書 “ 主啊, 教導我們禱告 “, 作者是Morris Cerullo. 我把這本書的內容概要陳述如下,希望與大家分享. 沒有哪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 需要神的百姓如此迫切禱告. 也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 需要學習如何禱告. 讀這本書時, 不論你目前正經歷到什麼困難或挫折, 都能從書中獲得全新的熱情, 使你更愛禱告. 靠著聖靈的教導, 使我們更會禱告. 並且在禱告當中摸著神的心意, 以至於祂對你的生命ˋ家人ˋ事奉, 以及萬國的旨意都能實現. 以下是禱告的重點與禱告的益處: 1)憑著神的約, 大膽禱告 2)憑信心禱告. 並且要持續禱告,不可灰心. 祂會添加力量,使我們堅持禱告下去,...

讓人民得到真自由

戒嚴令解除已經1/4世紀了,但是無形的恐懼還是束縛著台灣社會,為奴的心態仍然阻礙著人們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當整個社會都在追求個人安適與成功,集體的貪婪之心腐蝕了一個團體,我們需要認真求問真理,來打開這更多的捆鎖。 耶穌曾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這些起初大發熱心追隨耶穌的猶太人,卻不高興地回應:「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做過誰的奴僕。你怎麼說:『你們必得以自由』呢?」(約翰福音8章32~33節) 這些人「從來沒有做過誰的奴僕」嗎?他們的祖先不是在埃及長期為奴,經過許多艱苦的抗爭,紅海在前,追兵在後,千鈞一髮地逃出為奴之地的嗎?不是曾經在曠野裡懷念為奴之地的肉鍋,輕視上帝為他們預備的嗎哪,寧放棄自由而換取安適的生活嗎?豈不是被擄到巴比倫,在那遙遠的,不能自主的土地上唱著懷鄉的悲歌嗎?他們自己不是正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難道看不見自己的同胞被強迫走一里路服勞役,外衣莫名其妙被徵收,毫無理由就被統治階層摑臉頰的苦況嗎? 難道羅馬政府給予他們一個分封王希律,假裝尊重他們的宗教自由,給宗教領袖一點甜頭,就讓他們忘了上帝一路帶領以色列脫出為奴之境的苦心?他們眷戀在暴政下卻還算安適的生活,拒絕使人得自由的真理,甚至對宣揚真理的人萌生殺意。 許多人批判台灣是個健忘的社會,這種集體的失憶,和這群不自由,卻認定自己是自由的人很像。戒嚴時期,多數人選擇忍氣吞聲生活,不敢說出與政府意識型態相反的意見。當有人挺身而出,卻遭到打壓、逮捕、監禁、甚至殺害時,媒體加以笑罵,引為鑒戒,卻不敢出聲責備那真正的壓迫者。 而解嚴並不意味人心得到自由,政治民主的路也還很長。報禁解除了,但要求台灣獨立與尊嚴的《自由時代》雜誌還是被沒收,負責人鄭南榕先生是在解嚴後2年,面對司法迫害自焚而死。民主自由的路艱辛難行,得付上生命為代價。 今天,我們要怎樣回應耶穌「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的邀請?健忘地以為自己未受奴役,歌頌我們享有的特權與甜頭嗎?還是由恐懼自私中悔改,正視社會的不公義與苦痛,正視我們的信仰團體正被虛華、驕傲、缺乏憐憫心的罪綑綁的事實?虛心求問使人得釋放的福音真理吧!準備在一個價值觀紛亂的時代為真理付出代價吧!

Hello

Hello

希望我走向神時如風般輕盈

◎羅順定 在告別禮拜中,參與的人應不會一邊參加一邊批評怎又會是〈千風之歌〉吧?公報媒體做為「評論平台」提供許多看法是正常的事,但不必過度憂慮〈千風之歌〉播放了以後,參加的人會雞皮疙瘩坐立難安?我想不會! 去年家父過世,在教會中的禮拜也播放了這首歌,我喜歡它,那是文學,是意境。母親事後問我,她不太認識基督教,她說,爸爸這樣走,真的如風?我說,是的。如果,靈魂被神接走,那不是如聖經上所說,聖靈是風般的輕巧,它是無色無味,我的靈魂隨風上揚,那不是很美的文學? 基督教教義是詮釋聖經而得的信仰結晶,但嚴峻的內裡,也能溫柔的外顯在告別式中。舉例來說,我們在禱告詞中,不也說:「願我們的祈求,我們的禮拜,如馨香之祭,吹到上主面前。」(詩篇141篇2節)我們的禱詞是一種意境,是告白,是正經八百也好,也可以溫柔如作文般,不是嗎? 這幾年來,在告別禮拜中,回顧故人的短片中,我也聽了4、5年〈千風之歌〉;我所指導的台神音碩論文中,學生列舉了〈千風之歌〉,那是意境文學中的敘述與嚮往,那是曲譜與歌詞的力道,注入不同的想像中。我自己是癌症患者,是個對生命充滿盼望的人,我高興會有一天我的生命結束了,有一首歌在述說我將如風如雲而去,沒有重量,沒有擔負,我如風般輕盈隨著聖靈(風)走,祂或許直接帶我到神的居所,也或許帶我遨遊我生前沒去過的地方,祂是安慰的神,是帶領的神,我死以後的靈魂無愁無軛輕快如祂;我也一直在我授課「生死學」中教導「生命的擔負」因死而輕省,因輕省而快樂。 或許有一天〈千風之歌〉不再播放了,大家或會再記住「我輕輕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的想像,我想像我的告別禮拜中,我的同工、朋友會知道我受過正規、嚴苛的神學訓練,知道我會唱各種聖詩,他們也會為我唱〈千風之歌〉。我教過數千個學生「生死學」,他們知道,他們的老師如風隨風,跟著聖靈走,多麼快樂。 我說:「我如輕風般飄,也不會迷路。」 (作者為生死學教授)

笨蛋!問題不在用錯人

◎呂宗學(台南中會後甲教會執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繼林書豪創造一陣正面的林來瘋熱潮,林益世也創造一陣負面林來瘋。可惜馬英九總統的理解仍停留在「用錯人」,提醒公務行政體系長官要謹慎用人。我們要大聲地罵馬總統:笨蛋!問題不在用錯人,問題在「環境」。 什麼環境?「喬」事情的政治權力遊戲環境。原本不會玩喬事情遊戲的「好人」,如果要繼續在這個環境生存,就必須勤練喬事情的技巧,成為箇中翹楚。馬總統認為擅長玩喬事情遊戲的人是「壞人」,但對許多請託者而言,能把事情喬好的人是好人與能人。 這樣的環境不容易改變,只要是人的社會就一定有政治權力遊戲。人類文明的演進就是不斷地修改政治權力遊戲規則(譬如由君王制轉為民主制,或設立遊說、捐款陽光法案等),持續監督權力遊戲過程(譬如媒體挖糞爆料,或設立政風單位等)。 民主法制規範較強的國家每天還是有一群人喬事情,但是可能會玩得比較收斂或謹慎。監督權力遊戲過程的機制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如果監督機制稍微放鬆,這個權力遊戲馬上會變得很粗暴與大膽妄為。馬總統不沾鍋的個性,不願意「撩下去」參與權力遊戲規則的制訂與抗衡,放縱遊戲者用最赤裸殘酷的方式去玩遊戲,才會弄成玩家翻桌的難看場面。 馬英九之所會成為笨蛋,也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長久儒家文化環境錯誤規訓的結果。我們多數人與馬英九一樣,受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錯誤邏輯影響,認為修好身就可以齊好家,可以齊好家的人就可以治好國,能治好國的人就可以平天下。或者相反推論,認為如果身修不好的人不適合齊家,家齊不好的人不適合治國,國治不好的人就不適合平天下。 當我們的子女希望多花一些時間在社團學習人際互動與團體協商的權力遊戲,或是參與社會運動街頭抗爭某些不符合公義的政策時,我們做父母的不也是勸子女先把書讀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才去關心社會。當我們的子女想要投入政治,我們做父母的不是也勸他們說政治很骯髒不要碰。我們不是也迷信學者教授(修身不錯)與婚姻美滿(齊家很好)的人才適合出任政務官(治國)與外交官(平天下)。 其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4個不同層面的運作邏輯與機制,彼此沒有必然的關係,各有專業與策略。一位文質彬彬愛父母愛妻愛子女修身齊家兼優的學者,不見得熟稔不同部會間的互動模式、不見得熟稔行政法規運作流程與不見得可以玩好政策擬定過程的權力遊戲,當然也就治不好國。 馬英九認為問題出在當初選錯人,讓我們想起基督教社會倫理學家尼布爾的名著《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如果政治遊戲規則不規範與監督,選再多好人也會被糟蹋。

也談〈千風之歌〉

◎林瑞隆 最近幾期《台灣教會公報》連續刊登有關〈千風之歌〉的討論文章,主要涉及該首詩歌是否適合當作聖詩在教會禮拜或相關儀式中來唱的問題。文章作者也包括好幾位牧師,有持反對意見的,也有認為合宜的,一時之間頗為熱鬧。 一首詩是否適合在教會的禮拜或相關儀式中使用,端視詩詞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意念如何,雖然有時樂曲本身也被列入考慮。就定義來說,聖詩或聖歌乃是禮拜中讓會眾或聖歌隊吟唱的詩歌。按照信仰的理解,「聖」有「分別出來」的意思,則聖詩必然和一般詩歌不同,是特別用來敬拜上帝之用的,因此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出相關信仰的意義來。 〈千風之歌〉的音樂旋律其實很多元,目前台灣教會比較熟悉的可能是日本作曲者新井滿所譜具流行風的曲子。歐美世界則有許多不同作曲者所譜的曲子,其中英國羅伯‧普萊茲曼(Robert Prizeman)所作,於2004年由他指揮的自由(Libera)兒童合唱團發表的曲子更具清越、脫俗、優雅之氣質。 這首詩的詞是1932年由美國巴爾地摩的花店婦人傅瑪莉(Mary Elizabeth Frye)所寫,題目是該詩的第一句「不要站在我墓前哭泣」,靈感來自她所認識的德國猶太女孩瑪格麗特‧史瓦茲寇普夫(Margaret Schwarzkopf)得知母親生病,卻因德國反猶太風潮不得回去探望,最後母親身亡的悲傷經驗。傅瑪莉聽見瑪格麗特憂傷地說:「我無法站在她(母親)的墓前哭泣。」轉而以死者的口吻安慰生者不要站在墓前哭泣,因為我(死者)沒死,沒在墳墓裡;我已羽化為千風、雪地閃爍的鑽石光芒、照射成熟穀物的日光、秋天的雨水、支撐飛鳥盤升的氣流、夜間的星光&hellip&hellip等。除了安慰生者之外,詩詞清楚表現出個人靈魂不朽的意義,而且這靈魂無所不在,四處皆可讓生者感受到。這首詩在基督徒社群中引起最大爭議的地方是這裡,因為死者的靈魂太大了,大到好像上帝那般。 從文學的角度看,這首詩文辭優美、意境高超、節奏明快、具浪漫之情懷,當作一般文學作品來欣賞,確實具有超越、清新、優雅的特色,實際上又具有撫慰憂傷心靈,叫人擦乾眼淚的作用,應屬難得的好詩。不過,如果用基督教以上帝╱基督為中心的信仰來檢視,該詩內容所表達的意義明顯是不符聖詩的標準的,因為死者清楚地取代了上帝。 (作者為台南中會東寧教會牧師)

信仰的良知

◎賴信瀚 7月11日報載梵蒂岡發表聲明,將日前被中國任命為黑龍江教區主教的岳福生逐出教會,岳福生未經教宗批准接受任命,須受教會法規懲罰。岳福生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梵蒂岡表示此任命未獲教宗批准;並呼籲中國天主教徒捍衛教廷的教義與傳統。隔天還有另一則消息,上海天主教輔理主教馬達欽,為抵抗北京當局對宗教的箝制,公開宣告退出官方的「天主教愛國會」,竟遭當局軟禁於修院內並禁行主教職務。 這2則消息都關係到中國天主教的宗教事務,兩位主教有迥然相異的立場與行動,也使他們的人生有截然不同的境遇。雖然選擇向中國官方靠攏的岳福生主教被梵蒂岡逐出教會,但梵蒂岡沒有實質權力與中國政府周旋,逐出教會的懲處,只能淪為紙上談兵。相較之下,公開抗拒中國官方箝制而遭軟禁的馬達欽主教,處境顯得極為落寞。 列王紀上22章記載一個充滿道德勇氣的屬靈精兵:先知米該雅。他在龐大的宗教勢力面前,揭穿惡質、虛假的先知文化,因為當時的先知只會向執政當局說好話,藉此來換得高官厚祿,米該雅毫不妥協的拆穿他們虛偽的面具,甚至要與許多先知對立也毫無畏懼。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竟敢在掌管生死權柄的君王面前,毫無保留的將上帝所託付的信息一五一十的傳達,甚至不顧干犯君王的喜好與威嚴。 先知米該雅面對群起攻擊的400位假先知,以及掌握政權的專制王權,卻仍有決心與勇氣宣告:「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耶和華對我說什麼,我就說什麼。」(列王紀上22章14節)結局是被關在監獄裡受苦,吃不飽、喝不足。他以抵檔邪惡的勇氣,並勇於接受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來實踐上帝的託付。這充分的表現出他信仰的道德勇氣,這樣的勇氣,也是今日我們蒙主呼召作祂門徒的人應該學習效法的。因為教會的時代使命,就是要作這個時代的先知,為這個時代守望。 教會生活也是一場信仰爭戰,我們該服從誰的領導,拒絕誰的提議?真理的靈會讓我們因堅持真理而受苦;虛假的靈會使我們獲得短暫的成功,但緊接而來的卻是立場的偏頗與靈命的墮落。呼籲弟兄姊妹為馬達欽主教禱告,求上帝堅固他,即使在受壓迫的環境中,仍有主所賜的平安與喜樂,使他剛強壯膽,勇敢堅持所信的真理。也邀請所有的弟兄姊妹為自己的靈命禱告,即使身處這彎曲悖謬的世代,我們仍然可以成為真理的戰士,基督的精兵,為持守真理、維護信仰而爭戰! (作者為台南中會大同教會牧師)

饒恕

饒恕 我的 心哪,妳為何無法原諒仇敵? 整天在怨恨的苦毒中徘徊。 我的靈哪,妳為何不得安寧? 終日在鬱悶的邊緣掙扎。 我在?的話語當中尋求解答, 又在默想當中索取力量。 在迫切的呼求 當中, 我聽到?溫柔慈愛的聲音: 「孩子,為何不讓我先醫治你受傷的心、 安撫你憂傷的靈?」 「父啊,我願意, 因我心渴慕平安喜樂。 求?醫治安慰我, 拯救我脫離這痛苦的深淵。」我回答。 在?溫和的觸摸當中我重新得力, 在?慈愛的慰藉當中我開啟雙眼。 於逐漸癒合的傷口當中, 我看到耶穌為我承受的傷痕。 於慢慢減輕的痛苦當中, 我體會救主為我忍受的苦楚。 世界的猙獰變成需要救恩的標誌, 仇敵的控訴轉為他們求救的呻吟。 救主赦免的恩典教我放下屬世包袱, 上帝憐憫的慈愛給我得自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