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不求自己的益處

◎王乾任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是整本新約聖經中,最膾炙人口的段落之一。縱然不是基督徒,也都聽過,也都贊同,甚至會背!伊甸基金會常務董事尹可名在一次的專訪中提及,有一次已故的劉俠女士問了年輕的他一個問題:「可名,你覺得哥林多前書13章中,『愛是恆久忍耐&hellip&hellip』這段經文,哪一種是最重要的?」他想了想,便回答說:「應該是忍耐吧?」劉俠回說:「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不過,我的領受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尹可名說,當下他突然了悟了其中的差別,更是敬佩劉俠女士的眼界。忍耐也好、恩慈也好;不忌妒、不自誇、不張狂也好;不做害羞的事,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忍耐都很好,都是愛的展現。不過,這些說穿了,都是對「自己」有好處,唯獨「不求自己的益處」,那是一種全然虛己,倒空自己,為他人求的境界。雖然也會對自己有好處,但更能讓許多人得到幫助,且讓世界變得更加合一而美好! 今天的世界、教會,紛爭如此多,人之所以沒辦法愛人,歸根究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做不到「不求自己的益處」,多數人都熱心追求自己的益處,甚至有一堆學說理論告訴你,人本來就應該自私地追求自己的益處,認為如此行才能讓大眾得益處。 「不求自己的益處」是神之愛的核心,耶穌「不求自己的益處」,所以取了奴僕的形象,道成肉身,來到世界,捨己為人。德蕾莎修女不求自己的益處,照顧幫助了無數臨終之人。金恩博士不求自己的益處,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民權法案,給美國社會帶來平等,幫助黑人與白人基督徒和好。 「不求自己的益處」的教會、牧師,不會擔心參與跨教會的聯合事工後,慕道友都不來我牧養的教會,還是願意竭力多做主工,為主得人。不會在意自己付出,能否換得什麼樣對等的好處,讓人願意放下自己的私利,真正推動天國事工。「不求自己的益處」讓人不再定睛在自己身上,信主、愛主為主服事,不是為了控制上帝,不是為了搏取好基督徒的美名,不是要能換得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對象,身體能健康,事業賺大錢。 「不求自己的益處」一切所求所想都是神國的需要,對社會的苦難與弱勢群體有強烈的負擔,願意與鄰居,甚至仇敵分享自己所有的一切恩典,願意停止以牙還牙的報復性思想,能夠把右臉也轉過來給打你左臉的人再打一巴掌,為那傷害你的仇敵祝福,與那最小的一個弟兄分享自己所有。 「不求自己的益處」藏著一個極深刻的教導,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上帝透過整部聖經對人類最大的教導:你要盡心盡力盡性愛主你的神,並且愛人如己,之所以不是天方夜譚,乃是確實可行的原因。試試看,爾後凡要做任何的決定之前,先提醒自己「不求自己的益處」,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看看神當如何彰顯祂的奇妙大能! (作者為景美浸信會會友)

美國基督徒人口下滑的啟示

◎錢華仁 日前美國公布一份統計數字,美國基督徒人數首度跌破半數,剩下48%。對於美國連年來基督徒人口不斷下降,主流論點是美國社會因為自由派人士增加,這些人支持開放的性行為,以及各種各樣違背聖經教導的敗德現象所導致的結果。 然而,比較少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也就是提摩太凱勒牧師在《揮霍的上帝》一書中提出的論點,許多基督徒離開教會甚至離開上帝,是因為再也受不了教會假冒偽善,說一套做一套的表裡不一,大兒子似的自以為義,讓人對基督教會感到失望,選擇離開。凱勒牧師就說,自己牧養的教會當中有1/3是恢復中的基督徒,就是那些過往因為受不了教會的言行不一而離開教會的弟兄姊妹。 舉例來說,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是個虔誠的基督徒,高舉許多基督信仰堅持的道德規範,然而,他雖然不支持墮胎,但卻支持戰爭,小布希利用911恐怖攻擊行動之後社會的同仇敵愾之心,鼓吹以牙還牙的戰爭,說是為了替美國討回公道,實際上熟悉國際政治情勢的人都知道,那是為了中東的石油而開打。 當一個基督徒說他屬基督,反對墮胎(殺人)卻支持戰爭(殺人),還發動根本不必要的戰爭,那樣的作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假裝沒看到,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得了良心苛責,不是每一個人都不會懷疑教會。社會的世俗化進程讓某些人選擇離開教會,不信仰上帝,但卻有另外一些人離開上帝是因為看見所謂基督徒的雙重標準,受不了假冒偽善。 其實,西方傳統基督教國家的基督徒人口數近年來本就不斷下降,《下一個基督王國》一書也早就預測到,拉丁美洲、亞洲等新興國家的基督徒人口日漸成長,例如巴西過去10年內基督徒成長超過1000萬人,基督徒人口總數超過4000萬人,預測到2020年時將有52%的巴西人成為基督徒。這些國家可能才是下一個基督王國,這些國家並非沒有所謂的敗德淫亂行為,也並非不世俗化,可見,自由派倡導的某些開放行為並非全然是導致人們不再上教會的原因。 基督教國家並不代表一定會強盛,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歸信基督,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盛極一時,但是羅馬帝國最後照樣滅亡。盛極一時的中世紀天主教社會,而今安在乎?教會面對問題,應該多從反求諸己的角度思考,不要太過習慣外在歸因,認為造成問題的都是外面的因素,裡面都沒有問題。事實上,從歷史上來看,每一次教會的衰頹,問題都是來自內部,例如中世紀的贖罪券問題,而非外力強壓! 除非基督徒願意在自己犯的錯誤上認罪悔改,積極尋求改變,否則,基督徒人口比例只會不斷下滑、崩跌,而西方基督教國家的錯誤,我們必須借鏡學習並且積極避免。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麵包情人》的眼淚

◎施貞同 筆者有機會參加《麵包情人》首映會,深受極大的感動和省思。特別在今日以商業掛帥的電影市場中,依然有人願意擺上青春,忠實記錄追求幸福的旅程;「菲媽」為了情人、家庭、幸福,來到異國找尋麵包的點滴和辛酸令人動容。從少女、少婦、熟女到阿婆,一生的歲月有幾個13年呢?光是這一點,就要給靖惠導演和整個團隊熱情掌聲外加100個「讚」! 「一群充滿夢想的菲媽、愛的守護者用她們的青春跟台灣交織感人的故事&hellip&hellip」因著她們用愛、用心用真情的服務,我們方能在家庭職場兩頭燒時,還能獲得喘息的機會,願上帝記念她們所獻上的辛勞。然而,所付上的代價是無可比擬,有時賺得麵包卻失去情人,孰重孰輕,還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影片中刻劃她們在面對人生艱難時,因為信仰的力量,依然能保持樂觀,綻放出亞洲女性堅韌的生命力。 其中有一幕場景,是記錄在安養院安息的鋪陳畫面。隨侍在側的是長期照顧的菲媽們,兒女大都不及趕到或在國外。看在眼裡,心中有無限的感嘆。為人父母者,用青春歲月悉心照料兒女;然而年長後,兒女卻一個個不知去向,只在漫長歲月中盼呀盼,思念往肚裡吞!不知您多久未曾探望在安養院的長輩們,若是許可,帶著他們喜歡的小點心前往,一個擁抱和親吻,是彼此最大的祝福。相信長者連睡覺時,都會微笑喔! 未來的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化,是個嚴重現象。長期倚賴外勞的人力資源,本地青年面對就業率的低迷,能否找一條出路?值得省思。面對今日的大學畢業生,除了學習一技之長,是否還願意擔任粗重的工作呢?這是透過此片所延伸關注的焦點。除此之外,也提供大家一個了解外勞身在異鄉工作心情的機會,進而改變對外籍勞工的刻板印象而能平等對待之。在《台北,請聽我說》的詩文集,表露無比深摯的情感。 聖經中教導善待出外人,您的一份尊重和微笑,便是最大的禮物。麵包與情人是亙古存在的翹翹板,坐在其上擺盪,認真追求幸福是一生的功課,讓我們倚靠上帝,在眼淚與歡笑中努力向前行。 (作者為七星中會大直教會教育牧師)

自助、人助、天助

◎羅榮光 今年由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及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合辦的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於9月19日出發,赴美宣達台灣須加入聯合國之理念,9月27日安返台灣。宣達團9月20日在美國華府得到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協助安排,邀請東土耳其斯坦(新疆)維吾爾民族的民權鬥士熱比婭與團員座談,她充滿信心與活力的談話,令人深受感動激勵。 當本屆台灣聯合國小姐莊慧瑜問,如何凝聚台灣青年力量,推展台灣入聯的公民運動時,熱比婭回答,只要有少數熱心青年團結在一起,持續奮鬥,就能吸引更多青年聚集,有一天必定會成功。她強調只有自己救自己,別人才會幫助自己,這正是先自助,才有人助更得天助的真諦;這也讓人想起FAPA昆布勞先生常講的,台灣像個溺水的人,必須自己先努力向上游,才能得到別國伸手來扶一把。 熱比婭希望有一天圖博(西藏)與東土耳其斯坦也能跟台灣一起加入聯合國,我們聽了都熱烈鼓掌,給她們鼓勵。是的,國際社會應當尊重圖博與維吾爾民族人民自決的權利,這是普世價值,而且唯有受壓制的民族受到各國聲援與協助,世界才有真實的公義與和平。 對台灣極其友好,曾在美國國務院任職的專家譚慎格博士也在FAPA的客廳,分析1971年蔣介石政權代表被排出聯合國的前因後果;儘管如此,迄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hellip&hellip等國家都否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也強調面對台灣國際孤立的嚴峻局勢,台灣國內政府與人民的意志最為重要。 宣達團也特地拜訪支持台灣入聯的眾議員Michael McCaul,表達感謝之意,在百忙中,他特地跟我們團員一起談話與合照;我們也拜訪另一位眾議員Robert Andrews,他的特別助理代表他接見我們,在其辦公室有一段很有意義的座談,他們也很關心陳水扁總統的身心健康與保外就醫問題。我們原住民團員???‧南卞芙蘭(Wumas)傳道師的歌唱,帶來很熱絡的互動,加入聯合國宣達團多年來也一直努力要把台灣原住民優美的詩歌和舞蹈帶入國際社會,這也是台灣可以有的文化貢獻吧! (作者為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秘書長)

68元的滷肉飯

◎北極熊 「鬍鬚張」大碗滷肉飯從64元調漲至68元,經媒體渲染,引起外界撻伐,連郝龍斌市長都出面關切,最後不得不召開記者會道歉,並調回原價。在一連串的不滿聲中,大多數都是希望業者能夠共體時艱、體察民意,或是拿小吃攤販的20元滷肉飯相比,痛陳鬍鬚張高價搶錢。 以輿論要求業者凍漲,真的是人民的勝利嗎?鬍鬚張漲價,自有市場機制決定價格是否合理,怎麼會是不准業者漲價?拿地攤與之相比更是不倫不類,夜市一客牛排100元,為什麼西堤可以賣500元,王品憑什麼又賣1000多元?牛肉麵一碗80元吃得到,也有一碗高達3000元的例子,鬍鬚張若有意提升滷肉飯的品質、價值,在材料、環境與氣氛上更上一層樓,因此採取不同於攤販的訂價,又有什麼錯呢?人們省了4塊錢,卻造成商業環境的惡化,長此以往,沒有足夠的利潤發展更多、更大、更好的服務,還是民眾的損失。 然而,這不代表人們的憤怒是全然無理的,為什麼滷肉飯漲了4塊錢,會讓人如此難受?豈不是因為全面上升的物價以及萬年不漲的薪水,不斷壓抑著苦悶的生活嗎!只是將焦點放在個別業者漲價,不僅對生活開銷沒有幫助,反而是刻意讓人們發洩情緒的操弄。一家業者凍漲,對原本就吃不起、不想吃鬍鬚張的人來說,能有多大的用處? 比起業者,問題反倒應該聚焦於物價上漲、薪水凍漲這兩個更大的問題。物價上漲人民雖然會難過,但並不一定代表是政府治國無方。將時間拉長來看,通貨膨脹本來就是無可避免的狀況,一碗陽春麵10元的日子早就回不去了,到底目前物價多高才合理?並沒有一個簡單、主觀的依據,也許上漲之後的物價才是合理的,對於營業者來說,才有足夠的利潤。看看歐美、日本、紐澳的物價水平,不都在台灣之上?只是相對的,我們也發現這些國家人民也有高所得。由此,我們發現,原來問題的溯源,並非物價上漲不應該,而是人民所得無法提升,造成消費力低迷。鬍鬚張漲價4元,引發眾怒的原因,不是滷肉飯應該多少錢才合理、不是物價上漲無法接受,而在於台灣人的薪水停留在15年前的水準,而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勞委會統計,1999年到2008年,台灣10年來名目薪資總共只增加11.39%,扣掉通貨膨脹率,根本就是負成長。但同期間,香港、新加坡、韓國的名目薪資增加幅度分別為11.99%、69.38%、84.51%,此消彼長一直被台灣拿來比較的韓國,薪資原本只稍稍領先台灣約新台幣1000元,但如今卻比台灣高出3萬1000元,這才是政府治國無方的證據。雖然其他國家的薪資成長背後有其結構問題,但是台灣需要面對自己的崩壞,不是攻擊個別商品的價格、不是一味要求物價不能波動,而是要監督政府,提升就業環境,讓台灣在高物價的環境中,能有更高所得,支應足以安居樂業的消費。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中學教師)

麵包情人歷時13年 淚中帶笑感動滿滿

信仰支撐異鄉工作 ◎璣谷‧古尼 一個女性的韌性,意志力有多大?從《麵包情人》這部影片,我看到超凡的、堅強的女性特質。《麵包情人》接連受到韓國釜山國際影展、墨西哥國際影展紀錄片金棕櫚獎、亞洲女性電影首獎、印度喀克拉拉國際影展改變社會創意獎、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開幕片及觀眾片選台灣獎等肯定。 李靖惠導演歷時13年的拍攝更讓人折服。《麵包情人》裡的主角們,讓我們感動於一群為了家庭願意犧牲漫年歲月及體力到台灣賺錢的愛親之情。導演李靖惠小姐也讓我們撼動於一個理解國際移工們從靈魂深處到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孤寂與希望的衝突生命,那份屬神的眼光。這些都是愛,層次更高於「麵包」與「情感」之上的愛。 影片中的幾位菲律賓婦女們,每一個人有屬於她們自己離鄉背井的緣由,她們有各不同的家庭結構,卻在台灣肩負共同的勞動與責任:照顧年長病痛者及幫傭。她們待在台灣的數年間,因為一張工作契約和契約背後,可以穩定家庭經濟或培育孩子無虞的一點點保障,忍受思念家鄉親人之苦,甚至連至親離世都無法回鄉。沒有自主的休假日與休閒,沒有生病的權利,更沒有外出的自由。她們用自己被禁錮的生活,換取家人生活上各項的自由。我們,自由的台灣,試問有誰還願意這樣為家人犧牲,為家庭成員的溫飽不顧自己而不計較? 台灣,對我們來說是寶島,有美食饗宴、有好山好水、有人情趣事,但是對她們來說,是一間間的房間和病患老者,是屎尿、呼吸器和打掃用具。從影片中我們看到,支撐她們工作動力的除了樂天單純的性格,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信仰。在台灣得邊學邊做,學習得多,被要求付出的也相對得多,卻見她們依舊掛著笑臉,依舊對生命有盼望,依舊不離棄神。一無所有的她們,貧窮得只能藉這位神給她們依靠、安慰和內在的幫助,卻富足得讓她們在日復一日單調工作中,得以將她們對無法照顧的遠方親人的疼愛轉化至所照顧的長者們。這是否也讓我們足以省思,有時當一無所有時,反而是我們能將眼光專注於神之時? 透過導演李靖惠小姐的鏡頭與跨文化的接觸,讓我們對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外勞」改觀,她們不再是庸俗貧窮的外表,而是每一個平凡外表下,不平凡的生命。她們不是工具,而是在幫你、幫我,照顧我們長者,可能比我們更有耐心、愛心的一群人,當她們照顧我們所愛的人的同時,是否,我們也該以相同的愛來待她們?(作者為牧師娘) 替我們盡孝道的菲傭 ◎艱商 48年前我開始欣賞電影,平均一週一片,但自從有錄影帶及DVD,除非是超級大片且有人開車接送,我才會上電影院看戲。這次卻很好奇,台灣冒出個不知名的女導演,竟然有如此大的毅力,花13年拍紀錄片,再花2年剪輯,以愛、專業、智慧、青春,竭力以生命影響生命,更獲得國際上許多獎項肯定。我破例趕車到戲院,且在觀賞後擱下工作,盡我棉薄之力推薦這部電影。希望《麵包情人》也能夠同樣感動您。 《麵包情人》中有感動的淚水,一滴滴澆灌我久枯的心田;而思緒隨著動畫、音樂及移動書寫的詩集飄蕩,「Money vs. Honey」及「菲律賓vs.台灣」的種種問題,鬨動的思考不斷跳躍。菲律賓,一個有愛、富足、幽默、樂觀、有信仰的國家,怎麼竟會淪為世界第二勞工輸出國? 48年前家境中康,但看來訪的菲律賓親友,第一印象是他們比台灣有錢!33年前家父接收那裡的木家具廠,他們工人說:「我們菲律賓以前比你們台灣有錢!」22年後,我留日的摯友因家道中落,當了看護工,而同時當警衛的,有很多曾是中企業主管甚至將官。 台灣已躍居「世界老人人口成長最快速」及「生育率倒數第一」的國家,我們現在及下一代需以何方式因應?我們的生存資源、能力夠嗎?國際競爭力夠嗎?台灣有多少家庭請得起外勞、看護工?住不起安養院的獨居老人誰來顧?健保不給付居家、醫院看護費,這筆預算我們該如何因應?妳我可曾想:哪日我們親人子孫如在異鄉奮鬥,也需友邦人士的協助及關愛? 外勞的命運尤如油菜籽般,如遇到苛刻的雇主,生活就如同奴隸被壓榨般,這些具有大學學歷的菲勞在影片中表達,原本對美麗善良的福爾摩沙有所憧憬,如今都破滅了。而隨著這紀錄影片在各國得獎及上映,我們多數辛勤、奮鬥、有愛心的台灣百姓,得為一些自私自利的「老鼠屎」蒙羞及重建國際形象。如何避免一個家庭、國家的衰退?反之、如何發展? 辛苦養育下一代的父母變老了,躺在安養院中流淚、哭泣,兒女們的探望如曇花一現,難享天倫之樂,什樣的家庭模式、工作方式、生活樣式可帶領我們社會穩定地向上提升?住不起安養院的獨居老人又有誰來照顧?這個大議題所引申出的所有社會問題,政府、學者、專家需正視、且檢視實施方案之進度;各年齡族群也可以從電影中看到一些揪心之觸,而更知感恩惜福。(作者為基督徒)

不可取的「大胃王比賽」

◎張麗莉 電視新聞常報導國內外各地舉辦的「大胃王比賽」,所有參賽者必須快速吞下超大量的食物進肚子,比賽現場往往吸引大批好奇的群眾,在一旁鼓噪看熱鬧。然而這樣的比賽看不出有任何正面之意義,反倒成為負面之錯誤示範,對民眾的教育帶來反效果。 從小我們被教導吃飯要細嚼慢嚥以助消化,吃要有吃相,還需學習餐桌禮儀。沒想到電視上播出來的畫面卻反其道而行,只見參賽者個個狼吞虎嚥、面目猙獰表情痛苦,動作粗魯野蠻,醜態畢露,令觀眾看了十分反感、倒胃口。 前曾發生過幾名參賽者,因吃得太猛而噎死的不幸意外,足證舉辦此類比賽之不智與荒謬。其實,有益身心的比賽活動很多,何苦以虐待腸胃為樂,甚至還冒著賠上人命的風險? 加拉太書5章23節講到聖靈所結的9種果子之一,節制。而這項比賽無形中卻在鼓勵人暴飲暴食、放縱食慾,明顯違反節制的原則。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5000人之後,眾人將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12個籃子,打包回家。這樣的做法,是愛惜食物、節儉的好榜樣。而大胃王比賽卻相反,是在浪費、糟蹋食物。 通常贏得各類比賽之獲勝者,如網球國手盧彥勳、高爾夫球天后曾雅妮、近日風靡全球的林書豪等,皆曾經過多年努力、流淚流汗,好不容易才有今日的成就。他們贏得高額獎金可謂實至名歸,因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成果。但大胃王卻是不勞而獲的僥倖者,他們除了胃容量驚人、咀嚼吞嚥速度超快之外,看不出有何過人之處。 當世界展望會在推動「飢餓30」活動的同時,大胃王比賽成了一個諷刺的對比。若真有那麼多過剩的食物可供浪費,何不拿去災區救濟飢餓的災民,或用來餵飽吃不起營養午餐的貧苦學童呢?現代人常因吃得太多且缺少運動,而造成肥胖體質,並衍生出三高問題及各種文明病,為了健康著想,與其舉辦毫無意義的「大胃王比賽」,還不如舉辦全民皆可參與的各類運動比賽,來得睿智得多。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會友)

提升教會書籍設計品質的必要性

◎王乾任 前陣子在校園書房逛了一下,發現某家教會書房出了一位我很喜歡的牧師作家提摩太凱勒的書,可惜內文排版太過簡單,封面設計差強人意,還使用翻讀會裂開的紙質,一般書店通路也沒看過此書,連網路書店也沒有,很替這樣一本好書的銷售命運感到憂心。 台灣教會出版品,因為教會通路與一般通路結帳模式不同,只有少數能在一般書店通路買到,大多數只能在教會書房購買,對於基督徒來說當然無妨,但對於非基督徒來說,卻少了發掘好書與真理的機會。 教會出版品難以進入一般通路,最普遍的理由是「不好賣」,實際上原因卻更複雜。不好賣並非因為內容是「基督教」的書,而是教會出版品製作品質水準遜於一般出版品,作品內容雖好,卻輸在排版字體、紙張、封面印刷等書籍製作的環節,以至於就算鋪貨到一般通路,也很難受到一般讀者的青睞。我們習慣拿「基督教在台灣是小眾」當理由,但實際上,台灣各教會書房的出版品的製作品質的確不如歐美教會出版品,也不如一般坊間出版社的出版品,自然難以受到青睞。 近幾年台灣出版界掀起一股設計熱,不但建築設計類的出版品一本接一本出,各種出版類型也都紛紛重視起封面設計,就連一向最保守而堅持傳統的純文學出版品也競相投入其中。書變美了,是這兩年逛書店的書友普遍有的感想。當其他書籍拚命提升編製品質,加強行銷的,只有教會出版品還堅持以老方式編書、出版,固守教會通路而不願接觸一般通路,將自己的市場越做越小。是以,坊間一般出版社推出的基督教題材作品,銷售量總是比教會出版的同質性作品來得好,至少能見度也比教會出版品來得高。 不得不說,有不少教會出版社出版的好東西,版本太過老舊沒有更新,書籍本身包裝設計品質跟不上時代,如超小開本、超小字體等,雖然內容不錯,但賣相、吸引力的確是需要提升。台灣出版品供需失衡,市場過度競爭,面對每個月數千種各類型新書的市場,如果沒有好的封面(門面),舒適好讀的排版、字體設計,很難吸引非基督徒的目光。 文字是基督信仰非常核心的一環,歷代基督徒都透過文字出版來傳揚福音,造就門徒,聖經的印刷出版更是造成人類歷史變革的大事。台灣的教會太過輕忽文字出版的重要性,投入文字事工的基督徒出版人也輕忽書籍品質的兼顧,以至於雖然有好的主題與內文,卻沒有好的呈現載體(書名、文案、封面、排版、字體、紙張、印刷、裝訂),讓教會出版品失去了與一般出版品站在相同立足點上競爭的機會。 好的包裝設計是為了襯托好的內容,我們應該致力提升教會出版品的美學實力,使作品能夠內外兼備。不要再置外於書籍的設計水準提升了,那對於吸引人拿起書來讀或買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作者為景美浸信會會友、文字工作者)

令人不安的心靈約會

◎陳怡秀 「心靈約會」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名詞,如果基督徒能透過心靈約會來與主相見、與聖靈有更深的交通,這是何等的美好!所以,當有位牧師娘來教會舉辦「心靈約會」要為大家禱告時,我們都帶著極大的期盼,希望大家都能遇見神、靈命被更新、熱心事奉神&hellip&hellip。 我帶著初信的姊妹參加,希望對她的信仰、信心有所幫助:輪到她時,牧師娘說:「耶穌愛妳,我看到妳心靈空虛、小人隨身、乩身、頭上被黑勢力捆綁、有32個孤魂踏在肩膀上,又有9個孤魂面對面的附在妳的身上,7個男的魂、2個女的魂!心中有230萬7108個孤魂入捆綁!還有3712萬781個邪靈入侵!」接著又說看到她死去的弟兄說話等等......。 我越聽越覺得怪異,越聽越覺得像民間宗教的通靈家、觀落陰,哪有死人會透過她講話,還會在天堂哭泣認罪?更奇怪的是每個人來到她面前,幾乎都帶著一大堆鬼魂,牧師娘不是奉主的名為人禱告嗎?怎麼鬼來得越來越多? 初信者、慕道友都說:怎麼跟我們以前拜拜的差不多?但是也有很多對聖經不熟的會友被迷惑了,跟隨著她、希望死去的親人能透過她說話、希望孤魂野鬼不要再捆綁他......。聖經對神的百姓去交鬼、通靈、觀落陰,有何等嚴厲的教訓,難道身為牧師娘不知道嗎?而她的牧師不該禁止嗎? 我原本期望透過「心靈約會」來親近神、更認識神,沒想到聽到的都是鬼魂和死人,帶來的是人心的不安、寧可跟隨人也不跟隨神,因為神似乎無法幫助人,只有牧師娘可以幫助人,造成教會中信人的與信神的紛爭、分裂......這股野火不但焚燒我們教會,也蔓延到其他的教會&hellip&hellip。 (作者為台中中會龍井教會會友)

做盡忠好管家

◎張德謙 大家平安,感謝上帝的恩典,佇過去有真多歷屆信仰的前輩貢獻In的心血,盡忠來疼上帝所設立的醫院、機構與學校,包括馬偕、彰基等等。In的精神值得咱來效法。不過現在咱所看見的就是人事的銓衡一直無解決,甚至無要遵守總會的體制。若是將上帝交乎咱的產業,交乎別人接管,這種的人就是出賣,也是成做咱的見羞。因為咱自己內部不好式,這是要負起相當大的責任。我想這個責任是無人通擔會起,只有倚靠上帝。可比一個君王,他豈有可能永遠坐著那個位。如果咱久久坐佇咱的職務,然後無願意退落來,到今攏是按抳,這豈不是很容易使人懷疑嗎?莫非是有隱藏什麼原因與問題嗎!一個未通遵守體制原則的人,憑這點就已經很顯明咱中間出問題啦! 列位啊!恁想眾人豈看無嗎?不論用什麼政府官員的方法,也是攏未通躲閃上帝的眼睛,豈不是嗎!詩篇十四篇1-4節是佇講人的執迷不悟、無知與邪惡:「憨人心內講,無有上帝,In趁邪惡,行可惡的事,無一人行好。耶和華從天仰落看世間人,要看有明理的,有找求上帝的,抑無。In攏歪拙,一概變做污穢,無人行好,連一個也無。做壞的人豈攏未曉得嗎!In吞食我的百姓,親像吃餅,也無求叫耶和華」。所以咱著三思上帝的話,使咱相與好好來解決。從52屆到現在,沒法度解決的問題,今仔日盼望通過這些話,咱能通做盡忠的好管家。若無,咱實在很對不起上帝,無彩工咱所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