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為「反霸凌」禱告

◎以斯拉 「霸凌」是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中,專指孩子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霸凌的形式大致有肢體上踢打搶奪、言語上恐嚇嘲笑、關係上排擠中傷、性別或性向評論、侵犯。長期遭受欺壓後,孩童常常會回擊;有部分受凌兒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近年來霸凌事件頻傳,受到教育界與社會、家庭重視;然而,霸凌不只出現在校園,更出現於世界國際、國家政治、社會社區、工作職場、家族家庭、大眾傳播、網路社群之間,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有霸凌,形式種類更是形形色色,如金錢(經濟)霸凌、武力霸凌、職權霸凌、性別霸凌、言語霸凌&hellip&hellip。 霸凌小則危害個人生命、名節、財產(如搶劫、性侵、第三者),大則損害國家社會權利、利益(如文林苑事件、美牛事件、司法不公的傷害與遺憾等),可以看見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是平等,也因為人際關係的不平衡、失調,自然也就失去了公平與公義。 在今日,我們應該為上帝的公義禱告與發聲,詩篇10篇是一篇為公義而祈禱的祈禱文,上帝要祂的兒女為遍地行公義、彰顯公義禱告,並為受欺壓的人伸冤,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詩篇15篇,大衛更是將一位行公義者之言行表露無遺。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為了要讓世人記住納粹屠殺猶太人這不可抹滅的血腥恥辱,在波士頓豎起了一塊紀念碑,碑上銘刻一段話:「起初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社會民主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之後他們追殺猶太人,我還是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他們要追殺我,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誠願我們成為上帝手中的燭火,能夠在霸凌橫行的黑暗世代,為上帝公義發出瑩瑩之光。 (作者為長老教會牧師)

演藝圈大復興?

◎艾布克 前陣子,200多名藝人聯手舉辦的大型佈道活動圓滿成功,讓人驚豔。台灣演藝圈有大批的人歸信上帝,有人稱之為演藝圈大復興。某一個職場大量悔改信主,當然是蒙福,值得感恩的事情。不過,演藝圈的大復興,恐怕正反映了當前台灣基督信仰落入「聖俗二分」的盲點之中而不自知。 歸信上帝的藝人朋友們,或許變得更能賺錢,也熱心教會服事,將自己下班後的時間奉獻給教會,使用自己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傳福音。然而,回到本業之中時,身為基督徒的藝人,似乎仍然遵守著演藝圈的既定規範,甚至比別人更加賣命的遵守。 好比說,雖然開黃腔、講話損人,以充滿偏見歧視的觀念發言能讓收視率飆升,基督徒卻應該避免;不過,綜觀大復興潮的藝人基督徒,看起來並沒有讓自己的信仰進入工作之中,更別說改變演藝圈的環境。 最近很紅的林書豪,曾經表示自己不想打惡性技術犯規的球賽,只想以自己的球技和隊友合作一起贏得勝利。別小看這番發言,那可是一個菜鳥直接挑戰NBA比賽長久以來的潛規則。在NBA多的是球隊為了勝利不惜以惡質手段犯規。然而,基督徒的林書豪說,他不要這樣打球。 再說代言,林書豪並不因為自己走紅就開始亂代言產品,他寧可將白花花的銀子拒絕在門外,只挑選價值信念與他的信仰相符合的產品、企業,甚至拒絕為時尚雜誌拍封面,因為他認為有時間應該多休息或練球。 套用到演藝圈來看,那就好比基督徒藝人對自己的工作場域宣告,身為主持人的不想以開黃腔或說貶損人的話語來賺取收視率,身為歌手的不買榜衝銷售量,身為偶像明星的不以炒八卦誹聞來搏新聞版面,固定通告來賓不以說別人閒話、爆料來爭取上電視的機會,甚至願意放棄高價的代言合約,如果代言的產品、公司不符合自己的信仰教導。 讓我們捫心自問,演藝圈的復興是哪一種復興,是敢於將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帶入職場,甚至挑戰職場中錯誤的潛規則?還是上帝歸上帝、工作歸工作?經紀公司說要穿少一點才能搏版面就穿少一點,哪間企業的代言費高就幫忙代言? 老實說,當然有很多愛主的藝人努力改變演藝圈環境,卻也有不少人只是更努力賺錢,過著信仰與工作斷裂的生活,後者如果成為主流,那樣的復興是危險的。記得有一次,某位藝人希望以孫越的高人氣來辦公益活動,被他給拒絕了,孫越叔叔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不見孫越,只見耶穌。」除非我們能在職場和教會都「不見自己,只見上帝」,否則,恐怕我們信主後卻沒有好見證的生活方式,會讓許多還不認識耶穌的人跌倒、甚至看不起。 願演藝圈的大復興不只是帶領更多藝人信主,還能翻轉演藝圈的不良文化,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很大,如果媒體能以基督信仰的價值觀來運轉,那才是演藝圈真正的大復興!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逐項攏起

◎蘇晏德 逐項攏欲起,人民歹日子, 厝地買袂起,租厝來徛起。 &nbsp 牛奶嘛欲起,囡仔飼袂起, 魚肉嘛欲起,食飯配鳥鼠。 &nbsp 石油嘛欲起,轎車變廢鐵, 水電嘛欲起,冷氣吹袂起。 &nbsp 學費嘛欲起,貸款渡日子, 健保嘛欲起,有病著去死。 &nbsp 開店無生理,租金付袂起, 生活冷吱吱,散工渡時機。 &nbsp 薪水攏無起,橐袋袋磅子, 米酒無欲起,?酒過日子。 &nbsp 逐家愛理智,毋通亂受氣, 政府是好意,阿九會保庇。 &nbsp 祈禱兼吟詩,上帝會扶持, 聖經愛謹記,靠主得勝利。 &nbsp (作者為國中小學台語教師)

教會組織與權力行使

◎賴信瀚 教會是一個由許多人組成的團體,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各自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也領受許多不同的職分。以長老為例,一個會友可能同時領受長老或執事的職分,又是松年團契會員、婦女團契幹部,並且擔任教會詩班隊員,又受託擔任其他團契的輔導等等。每個職分或角色都有相對應的權力,也承擔相對應的義務和責任。在一個人同時承受多種職分,又扮演多種角色的情況下,如何合宜的行使自己的權力,善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是一個複雜的課題。在教會中,角色和職分的混淆,常會引發僭越權柄的情況,導致教會組織運作的混亂。 長老作為一個治理者,他在教會中擁有很大的權柄,同時也承擔很重大的責任。然而長老之權柄的行使,必須在合宜的規範內,才不致造成組織運作的紊亂。舉例來說,一個堂會長老若同時擔任聖歌隊的隊員,在他的職分和角色上就有所謂的不對等。堂會長老在治理教會的權柄上,無異要比聖歌隊的指揮來得大,但當他成為聖歌隊的隊員,在聖歌隊執行練唱或獻唱事工的過程中,他仍必須要服膺於聖歌隊指揮的權柄,如此組織的功能才能發揮,組織的運作也才不致出現障礙。 長老治理教會的權柄,必須要在小會的會議之中才能夠行使,在小會會議之外隨意行使治理權,就容易造成角色和職分間的矛盾和緊張。即使受交託擔任其他團契或機構的顧問或輔導,仍需要以「協助者」的角色,協助該團契或機構的首長執行事工,辦理該團契事務,才不至於反客為主,造成職分和角色之間的衝突和緊張。 此外,值班的長老乃受小會交託,執行治理權柄。早期教會通常稱為「督堂長老」。換句話說,對於當週教會內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務,他均具有督導權,職責是盡力維持教會這個組織在各方面運作順暢。因此,「督堂長老」雖然可以在小會會議外行使治理權,但絕不是要彰顯他的偉大或重要性,而是為了要確保教會正常運作發揮功能。「督堂長老」若發現組織運作上的問題無法解決,就要隨時向小會議長反應,小會議長需視情節輕重,決定是否召開小會善處。因為小會是長老教會體制中治理教會最基礎的單位。教會乃是由小會和牧師共同治理與牧養,這是長老教會在體制上的重要精神與原則。 若我們在每個領受的職分和所扮演的角色上,都能夠掌握「角色優先原則」,就不致產生角色和職分上的混淆,甚至造成肢體關係的緊張,影響教會的和諧。最後要再次強調,教會最重要的精神和行動原則就是愛,我們要學習以愛互相包容,以恩賜彼此服事,才能使教會被建立,上帝的名因此得榮耀。「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章7~10節) (作者為台南中會大同教會牧師)

青年們!齊來跨越邊界

◎張德謙 「40多年前我從長榮中學輟學,前往日本,只為報復外遇拋家棄子的父親。然而舉目無親,睡碼頭、靠勞力打零工&hellip&hellip,不知經歷多少患難折磨,我告訴自己,決不向命運低頭。」創辦MAKINO日本福音學院的林茂宏牧師誠懇又謙卑地表示,在日本為了生存,從頭學日語,一些在外人眼中看為艱困的事,反而是他考上名校同志社大學部與大學院,以及京都國立貴族大學理工博士班的助力。相信若非上帝的愛與聖靈的帶領,身無分文的台灣憨孩子,何以能唸名校、唸博士,一切榮耀都歸予上帝。 ◆一個發現自我的契機&nbsp 林茂宏牧師勇敢跨越邊界,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與生活困境,在磨難中不斷尋找「我是誰」;無形中讓他發現,有比報復更重要的事,就是愛上帝和愛人。因此,他放棄博士文憑以及國立台灣大學的聘書,以堅定的心志讀神學,一生為主所用,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今,他用生命來影響年輕人的生命,幫助許多不知為何而活的青年找到自我;林牧師表示:「年輕人在MAKINO三個禮拜的學習就像藍染一般,奇妙上帝的手如藍液,教會參訪、語言學習、文化體驗恰似染布技法,透過服事同工穿針引線,在每位學員身上揮灑出無以言喻的絢爛。」 生命的美好需要被發現,更需要與上帝一同創造。我看見林牧師散發的光芒,不是他的頭髮少,而是看見了一種屬主的亮光。聽著林牧師的勸勉,看著林牧師,我的眼淚就不停地流下來,有些不捨,無法想像他少年時留在日本是因為要對日本人報仇。上帝的作為是如此地奇妙,就在生命的碰撞之間,找到基督徒的終極關懷──「我為什麼活著」「我如何活」以及「我如何活出更有價值的生命」。 ◆有愛、公義與聖靈中的喜樂 年輕人需要什麼?擁有iPhone、iPad?還是進入名校?成為工程師?在快速輪轉的21世紀,知識已不是生存條件,唯有公義、和平與聖靈中的喜樂,方能在價值混亂的洪流中成為砥柱。我們因著基督的愛得以被上帝稱為義,十字架成就人與人和好的關係,聖靈叫我們悔改、得著遠離罪惡的喜樂,在世俗物化的世界中,拒絕唯利是圖、自我中心,這才是青年人所要追求的價值與榮神益人的生活。 在參加MAKINO日本福音學院之後,青年們滿懷感恩地分享:「我很高興在第3天就已決定把靈修放在優先第一,因為這也代表著我將上帝擺第1位,但我也一樣會努力學習日文。」「在參觀當地的『止揚學園』時,看見照顧人員對身心障礙者關心與體貼,還有他們天真的笑容與歌聲,和令人驚艷的彩繪畫作;最後大家手拉著手跳舞,心中滿滿的感動。」感恩的心與淚水交織訴說著上帝的大能大力。 ◆擴展普世胸懷形塑新生命 6年來,50多位青年人從有限的眼界、觀念、膽量、地域,跨越進入另一個世界時,在驚奇中發現基督徒的生命本質;也透過跨文化學習,頓悟到原來自己可以被上帝擴張視野,更寬廣地看到普世需要;就在被愛、分享與反思之間,生命被更新,燃起對世界宣教的熱情和負擔,並以新的眼光參與上帝的愛與救贖行動。 年輕人,為主齊來跨越自己的邊界,上帝必在你的生命中開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每年暑假必辦的「MAKINO日本福音學院」,今年進入第7屆,現正如火如荼地報名,請洽長老教會總會:02-23625282轉242曾姊妹。 (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

當開拓教會走向建堂

◎陳建上 開拓教會是現今許多教會努力的方向,尋得願意嘗試且委身的牧者是首要的問題。在神的旨意中,筆者被委派託付這樣的使命。 開拓是不容易的,當然更因每個教會或中會開拓的型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難度。以單一教會植堂的型態,所有的經費與人力都有配套的規劃,可能是以5~7年的目標在努力。而中會開拓的型態,常常會聯合幾間就近教會推派牧者與長老成立小會,與委派的傳道者一起治理,這當中的支援人力問題就比較不明確,常常會欠缺主日禮拜所需的同工,如司琴、敬拜讚美帶領同工等等的不足,牧者常常為了禮拜當天的司琴人員傷腦筋,因此常聽人家說開拓教會的傳道者是需要恩膏豐富的。 筆者剛好也欠缺這一切恩賜,但主恩待我,凡欠缺皆差派肢體前來協助,成為同工,但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恩典,不能當作常態,而不反省規劃之前沒有善盡管家之責,因為這些事工是必然需要的。 當傳道者經過3~5年的努力之後,即將會面對「購堂」的規劃,都市與鄉村的購堂壓力自是不同。養一個孩子最後希望的應該是他能自立成家,然而自立成家談何容易,總會核准原民各中會跨中會的募款,這對於原民各教會幫助極大,這應該是由於原民的經濟能力與教會維持上的不成比例,而將主內一家的愛,透過這個機制讓各中會有機會參與。 然而在經濟能力較不足的中會,若他們回應開拓的使命,總會這個愛的美意,是否能夠延伸到其他中會呢?目前的實際運作中,總會沒有通過跨中會的募款申請,有些牧者便無法答應前往募款。跨中會的募款常常是靠關係,然而這對於年輕而沒有牧會經驗的傳道人來說,是個非常艱鉅的任務,若不幸又在財務能力較不足的中會時,就更困難了。 開拓的教會慢慢成長時,購堂會成為一個甜蜜的負擔,對外人而言是欣賞那甜蜜的果實,對該教會的全體肢體而言,是一個經歷神奇妙作為的時刻,這個奇妙就是「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耶和華──你的神以色列的聖者。」(以賽亞書55章5節)的體認,我們是否願意因著上帝國的名,對著那吹號求援的肢體,伸出愛的雙手,讓奇蹟透過眾教會的雙手參與而呈現在世人眼前?「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5節) (作者為關東橋教會傳道師)

老台電需要新思維

◎陳文奎 筆者曾是台電設計及品管的一員,報載台電的電價即將大幅度調漲,諾爾‧文森‧皮爾牧師(Dr. Noman Vincent Peale)曾說:「多數人的問題都出在於我們寧願毀在讚美聲中,卻不願在批評中獲救。」 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以下舉出基層所見之一些盲點盼加以檢討,以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增進效率,達到電費降低之宗旨。1.初任設計者宜有實務訓練和老同事之帶領,成熟後始派予工作,在驗收時常見一些土建變電基礎建好多年未用而日後拆除或改修,這常是因新人歷練不足和同仁無榮譽感之故。2.台電財大氣粗,是有錢的國營事業,凡事無需儉約的觀念,比如變電所之地下室僅供電纜線引入,設計涵洞足敷所需,以往地下室全開挖,就是一種浪費。甚至有鋁皮宿舍常修改前後達3~4次之多,隨不同主管喜好而為。3.應堅守專業倫理之建立。比如地下管路漏水,竟有人在會辦意見簽註:「管路漏水有影響,但影響不大。」而單位主管亦予以附和;另有人檢舉某變電所混凝土在屋頂處強度不足,主管竟前後3次抽驗試體,最後勉強通融過關,專業倫理盡失。4.南投國姓服務所之一樓中間柱子,為了實施櫃台服務,無視建築結構專業而拆除,肇致建築強度不足,921大地震時壓死一名同事。5.高雄楠梓倉庫附建防空地下室時,官商勾結,不依圖施作擋土鋼板,致一名預拌車司機人車翻落坑底夾於車門死亡。監工主管日後卻官運亨通,直到涉及弊案而下台!6.彰化縣之全興、彰濱一次變電所控制室內,圖面在平面圖和結構圖不一致,無人發覺,待完工驗收,始發現多做一根柱子是錯的,有礙盤面監測。7.營業處對於電桿移位或路彎變電箱之位置,常未能妥於規劃,引起民怨連連,又再遷移,勞民傷財。 台電內部人員大致上學識、經驗都在水準之上;惟在當今社會風氣丕變,能堅守專業倫理,不看長官臉色,敢於直言和溝通幾稀矣!台電今日高層所以決策錯誤,損失慘重,而須調高電價來挹注財務缺口,這和屬下不敢犯顏直諫,是在現實政治上的「病態」,而往往使得台電高層誤判,當然亦有可能屈服於上級之關說、授意和政客之伺機勒索有關。 台電今天的財務困難是長期累積經營管理的失策,民營事業少有如此情形出現。若能靜下心來檢討、反思檢討不幸的經歷,反而能使台電更堅強,更有魄力。台電人應如邱吉爾所說:「我們能奉獻的只有汗水、眼淚、鮮血和辛勞。」始能有好的契機。 今後除了仰賴立委之嚴格監督,經營之透明化外,猶賴來一次「國營事業文化大改革」,並參酌民營事業經營管理之道,一如日本之明治維新一樣。或許是台電起死回生,重振昔日雄風,穩定電價的良方吧。 (作者為前國營事業九等設計及品管工程師)

以斯帖記人物的得與失

◎吳俊賢 以斯帖記是非常特別的經卷,因為該卷書的作者未曾提及關乎神的字句,但卻充滿令人嘖嘖稱奇的諸多巧合,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承認神始終是那位掌管歷史的神。在展讀這一連串巧合的過程中,除了一再提醒我們神始終掌權外,你我似乎也可以從這些聖經人物身上觀察出得與失之間的微妙關係。 首先,被罷黜的王后瓦實提,因拒絕赴宴而失去王后的位分,但她或許得到真正的自由。畢竟,皇室裡非但具有各式各樣繁文褥節的規定,國王更是說召見就召見,哪來的自由呢?瓦實提被罷黜後,才可能過著快樂又自在的生活。 而那位大為震怒,進而罷黜王后的亞哈隨魯王,一方面顧及自己及全國男人應有的顏面和尊榮,另一方面卻也同時失去自己心愛的女人。因此,經上說道:「這事以後,亞哈隨魯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實提和她所行的,並怎樣降旨辦她。」(以斯帖記5章1節)我們可推知,亞哈隨魯王在酒酣耳熱過後,很可能為自己所降的旨意感到懊悔。我們不甚清楚王后當時為何不肯遵守王的命令赴宴,畢竟單單拒絕赴宴一事,竟可以無限上綱至全國男人的尊嚴問題,我想這恐怕是王后所始料未及。 其次,以斯帖為了參加皇后的選美,必須潔淨身體12個月,滿了日期後還得排隊去見亞哈隨魯王。但她的辛苦最終讓她選上皇后。隨後,我們看見她為了拯救自己的民族,甚至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擅入內院見王。但以斯帖之所以能夠展現置生死於度外的偉大情操,正是撫養她長大的末底改曾向她曉以大義:「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章14節)最後,猶大人果真也因著以斯帖的情操而得到拯救。 再看末底改,末底改揭發陰謀有功,但亞哈隨魯王卻未對他論功行賞,只單單將他載述於歷史上。換作你我是末底改,心裡必定感到委屈。隨後,亞哈隨魯王在某夜睡不著覺時,竟聽人念到歷史上載述的末底改事蹟,才發現沒有賞賜他(以斯帖記6章3節)。 巧合的是,王卻將如何論功行賞一事詢問那位以為自己就是行賞對象的哈曼,使本來失去任何獎賞的末底改,意外獲得極大殊榮(以斯帖記6章11節)。亞哈隨魯王最後也因著他與以斯帖的關係,把向哈曼追回的戒指給了他,以斯帖並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以斯帖記8章1~2節)。 最後,我們看哈曼,當他獲得高位的時候,想必也因著內心極大的掌控慾望而失喪平安與喜樂。他非但為預謀殺害末底改,更一心想除滅猶大人,但最後真正上木架的人卻不是末底改,反而是他自己。至於他一心想除滅猶大人的計畫,最終也遭以斯帖攔阻。 細讀以斯帖記,不僅看到許多奇妙不已的事蹟,也從中體會出每個人在這些事蹟背後真正的得與失。掌管你我生命的神,必定也同時掌管每個人一生中的得與失。可惜的是,當我們獲得的時候,常常得意忘形;失喪的時候,常常沮喪不已,以至驕傲到忘記神是那位統管萬有的神,或軟弱到忘記神是那位始終掌權的神。此刻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生命中的得與失呢?願以斯帖記中的事蹟成為你我的提醒,也成為你我的幫助!&nbsp (作者為浸信會懷恩堂會友)

發展團隊的第一步

我是命定工作室負責人唐詩偉,過去15年協助不同的團隊發展。近5年80%的服務對象均為教會團隊。一年多前,成立命定工作室,神呼召我們為年輕人設計、發展這個世代吸引年輕人興起的事工。 這幾年,我常常帶著資源、帶職的在人數較少的教會中服事。只有一個目標,協助年輕人在地深根。年輕人口外流無論在城市或是鄉下教會都是口裡說不出的痛,常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只能用寒暑假召回年輕人回來幫忙,盡量在寒暑假多辦一些營會,好吸引社區間的居民來參與教會事工、活動,試圖透過這個管道來傳福音。而當寒暑假結束之後,往往連同可以跟進、追蹤、輔導的社區居民,也逐漸消失,直到下一次的營會或活動。 可是年輕人外出唸書、工作是必然情況,除非在城市或是城市的衛星城鎮,才有可能回來到家鄉的教會服事。再者,我接觸許多外出唸書的、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對於家鄉的教會常只有兩個反應:「很無聊及沒有同工」。 我再深入瞭解,年輕人的表達是每次寒暑假好像都盡量排時間,在教會中忙東忙西的,雖然最後感覺很有收穫,當回到學校之後,這樣的感動只持續能幾天就結束了。所以,當年紀稍長時,寧可在城市中的大教會中同儕一同服事,甚至排時間出短宣隊。這些年輕人參與大教會服事中,被服事的熱忱被引動之後,在學期間會主動並不斷的回到大教會,與同儕的經營服事與同儕之間的互動情感。 一段時間後,這些年輕人回到家鄉教會的時候,一種比較的心情自然而然的產生,在團契表達其他教會的進步,且創造出一些服事平台能夠讓年輕人參與。經過這種思維的催化,及這種吸引力與循環下,年輕人逐漸的就往外移而且不減。 而這種情況只有鄉間、弱小教會有嗎?不,據我觀察,城市中的小教會、或是衛星城鎮的教會,也有這種情況出現。要嚴格說起來,這都不是誰的問題,而是這個世代將要面臨的挑戰就是以下這些: 1.年輕人總是要找到適合他們的平台:如工作、學業、服事禾場。 2.教會發展總是需要人力:如年輕人第一、中壯年第二。 3.教會發展需要的是事工團隊:如人口外移、專業能力不足。 4.世代的交替,服務取向、策略與目標也應改變:如創新、有效、紮根的服事 那麼,我們可以自問,我們教會需要什麼?聖經這樣說,末後的世代福音要廣傳遍地,要傳回耶路撒冷。我常想提出一些挑戰:如果我們不斷的往國外去,而聖經卻告訴我們使徒行傳一章8節,要我們從近而遠福音行動開始,那台灣的復興要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呢? 台灣95%-97%的人口還沒有認識耶穌,是否就是我們的責任呢?所以我認為在這挑戰之下的核心,應該是每個教會應該要先有區域性的在地復興。 發展團隊的第一步是什麼:興起教會服事團隊的核心價值「傳福音」,進而思考要如何經營一整年都是有「有效的」傳福音的行動,最後再來想如何整合資源。簡單來說就是: 1.興起在地傳福音的動機與使命 2.建立目標與行動策略 3.創建平台與人力、專業資源整合 這些思考的原則仍然是以信仰為中心,只是方法、執行都將會是對教會是個挑戰。第一步都很難,這是人之常情。怎麼跨越?以一般教會、團隊的經驗通常都找一些大教會來協助,不過,使用後的經驗就是無法將大教會的經驗植入或複製在教會。我認為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突破教會的「舒適圈」,接受將要面臨的挑戰,放下過去的經驗與想法,花一整年尋找適合在地的經驗有哪些,整合在地人力、資源,建構核心團隊,留住年輕人,我想過去的限制是有可能突破的。

「建堂」成全教會?

◎許俊輝 古有云「有土斯有財」,這是台灣教會的迷思,認為有建築物的教會才叫教會。更認為蓋大教堂就可以榮耀上帝,把資源累積在教會當中,上帝就會比較在意這間教會,教會也認為他們得以承受更多的祝福,這樣的說法不僅比較少提到教會需要付出和施捨來服事人的教導,更有世俗化成功神學的嫌疑。 所羅門王建聖殿時,建材盡是上乘,花了7年才將聖殿蓋好,這是在舊約時期實現對以色列民其中一項「以馬內利」的應許;不過新約當中耶穌的降臨、受死,尤其應許聖靈在我們當中之時,上帝住在聖殿的地位就被取代了,反而是聚焦在我們這群被上帝呼召的聖徒,所以重點在於人,不在於建築物的價值。耶穌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而不是「人子為安息日服務」,我們為了成就教會本身的成就,卻鮮少注意到信徒彼此的關係,為了使命而使命,為了成就教會,生命卻凋零了。 並且,物價齊揚的現在,當代信徒受到的經濟困境多如麻。有些教會卻很少憐憫信徒,認為關心信徒在經濟上困境的掙扎並不重要,仍是訴諸信心和禱告,更極力鼓勵建堂奉獻,創造神國;殊不知這樣子的舉動,不只會使信徒難以理解,生活更加困難;看在許許多多台灣百姓,就是我們的鄰舍的眼中,會認為教會很富裕,但只為自己人服務,更會成為宣教上的阻礙。所以我們教會很需要知道我們許多鄰舍的觀感,正是許多宣教策略所講到的「友誼佈道」,尤其建堂如此耗時、耗財的超大型工程,的確需要更細緻的斟酌和考量。 建堂不是必要的,如果建了堂卻沒有發揮教會「愛人如己」應有的功能,仍是繼續「使命」導向,那麼多的心血就這樣浪費掉了。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