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新年心願,寫就對了(上):土道與我

寫作,文字不需要精美,
也無需詞藻華麗,
只要發自內心,我手寫我心,
就能引發生命共鳴,見證恩典。
新年心願,寫就對了!

◉韓麗瑛(《土道》執行編輯)

所幸遇到吳茂成老師,吳老師不僅是文學寫作指導師,也是社會觀察者。站在老師如同「巨人」般的肩上,在龐雜資訊潮流中學習站穩腳步,上升的視野也從點轉成線和面。老師告訴我們:「文學不是文學家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寫。」

一開始,弄不懂「公民寫作」和「寫作」之間的差別。一般人可能把寫作當做消遣,但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公民」二字。「公民寫作」的背後,是以公民的身分,觀察社會現象同時反思著公共的關係,從所見所聞,以不同的角度反芻出自己的觀點,釐清與辯證,尋找出脈絡,在說與寫之間,試煉著自己的思路與修辭。

《土道》的命名也是在生活中的聯想:一句「發聲」,卻聽成「花生」,即台語的「土豆」。如此聯想扎根於土地的力量,我們為催生的文刊命名為「土道」。

誠如吳老師說的:「土道,認識台南的文學刊物,親近的、開放的文學……」

土道社是很有凝聚力的社團,同學來自各行各業,各懷學習動機。有的對書寫有熱忱、有的為靈魂找出口、有的為遺憾找救贖、有的為生命而書寫、有的為人生找註腳、有的想寫出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各有各的動心起念,但都對寫作懷抱著熱情與夢想。

吳老師與同學在課堂上討論辯證,思想並非直線性的,是放射且多元的,例如「花費並不等於浪費,節儉不等於小氣」。在阿嬤家看到日治時期的「水協仔」(手動的汲水泵浦),若能將台南存留的「水協仔」標示出來,是不是同時也標示出地下水的水路?從生活領域到地理脈絡,試著勾勒出民生用水的演變歷程。

十年來,在城市中行路見學。採訪中,看到台南市區中正路從繁華到沒落,縮影在小巷內的旗袍店、街面上的委託行,和戰後至今的舶來品店……。這些店多數有60多年的店史,見證著台灣從戰後廢墟中站起來,走過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到如今的不景氣,至今還勉強維持營運。舶來品店的老老闆已過世,佝僂的老店員默默摺著新衣,西裝師傅已80多歲,我以為成衣那麼多,應該沒有訂製手作西裝吧?但小老闆說:「不!台南還很多老紳士,會來這邊訂西裝。」曾經車水馬龍的街路到如今變得空蕩蕩,老店從興旺到沒落,讓人看見時代變遷的無情。

採訪是有反思性的,像明華園當家小生陳昭香和雕刻藝術家陳啟村,並無學院派的學習歷程,皆是小學畢業後即拜師學藝,從底層紮實地邊學邊做,努力在藝壇占有一席之地,讓我們想到專業技藝教育的重要。
採訪中也發現,在1950年代就充滿新女性主義者,如陳玉寺女士,勇敢走出眼盲者的宿命,讓自己成為聲名遠播的走唱藝人。

採訪中崙粿仔伯,開啟研究台南點心的文化。與粿仔伯用台語聊天中,除了認識炊粿技術的傳承與演變,還可以從台灣俚語理解生活智慧與語言的獨特性,認識「九層粿」這個專有名詞。採訪中,也欣賞粿仔伯的七字仔作品,沉浸在唸謠的樂趣,進入語言轉換成文字的過程。

有時候,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看到不同的觀點。例如,採訪旗袍師傅時,有同學認為旗袍是女性美麗的典範,也有同學認為旗袍是禁錮女性的軀體和靈魂的服飾。

近十年來,世界不斷發生巨變,台灣的三一八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革命、肆虐全球的世紀病毒COVID-19、真槍實彈上陣的烏俄戰爭……,是破壞與創造的歷史轉折。

因為太陽花學運的發生,我們團隊曾經在2015年做年輕人專題,採訪成功大學醫學院一位三年級學生。他在大一那年,隻身前往埃及當志工,找尋自我生命的意涵。在三毛文章的影響下,他走了一趟撒哈拉沙漠,卻在這段時間遇上埃及茉莉花革命。隨著革命愈演愈烈,埃及各主要交通樞紐、機場均被封鎖,他被迫困在沙漠中。這段危險又驚心動魄的經驗,使他與父母的相處方式產生變化,重新思考與父母的溝通方式。

寫作也是分享故事,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或是人生的小插曲,是挫折、憤怒、快樂、悲傷……,將經驗化為思想。

我們就因為身障的淑卿同學,一起探索「台南到底行不行?」的議題。事實上,終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那「行不行」就不只是個人議題,而是公共政策了。

學習是最佳的老來伴,白髮蒼蒼的育嫻同學,讓我見識到女性的生命力,不只扛著家計重擔還隔代教養孫女,她說「能來上課很好,腦是愈用愈好,現在自己可以教孫子查字典……」

住家對街,站著一排壯碩的大王椰子,帥氣陪伴我們數十年,樹影婆娑,風來呼聲沙沙。一夕間,路樹在毫無預警下被砍光,我完全沒來得及跟它道別,讓我好一陣子陷入沮喪。從寫作討論公部門如何粗暴對待路樹,讓我得到救贖,也化解縈繞在腦中的大王椰子無端消失的遺憾。

其實,我本來不擅長說話也不擅長寫作,因為加入公民寫作社,而有機會採訪、寫作以及編輯。從「寫」到「編」的漫漫長路上,老師和同學們互為羈絆,時而激辯,學到某種適合我們的方式,也拓展出屬於土道社的一條活路。

《土道》──To Do,這是我們這一班公民寫作、闡述理念的倡議刊物,《土道》這份雜誌的目標與定義:

最在地文學……
影響人的文學……
非營利的、最真實的人生故事……
文學貼近生活……
文字不見得要精美,文意要深遠……
能夠點出心靈……
喚起生命經驗……
協助本地與外地人認識台南……
土道,認識台南的文學刊物,
親近的、開放的文學……。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新年心願,寫就對了


相片提供/韓麗瑛、陳韋鑑、黃以勒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