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

探索頻道

【探索頻道】也談〈國是聲明〉的發表過程(下)

二、張宗隆牧師的專文提到,有關「西德模式的建議」的部分,「得不到(中華民國教會合作委員會)多數宗派、教會接納。其中反對最激烈的,是當時的考試院銓敘部部長雷法章。」又指出,雷氏說,「『中華民國』才剛剛退出聯合國,教會不應該提出這樣的主張,這違反了蔣(中正)總統『漢賊不兩立』的原則和立場,也違背了『反攻大陸』的國策。於是,各宗派、教會逐一拒絕簽署,紛紛退出。」由於這段敘述是有關教會合作委員會內部會議情形的描述,不知道張牧師是如何得知會議這一討論情形?

【探索頻道】也談〈國是聲明〉的發表過程(上)

感謝張宗隆牧師撰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是聲明〉(1971年)是誰起草的?〉專文(《台灣教會公報》3730期18、19版)。張牧師訪問一些人,揭露一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發表背後少數人知道的祕辛,並提出一些省思與澄清。

【探索頻道】教會醫院的使命、醫療、經營

《你要往哪裡去?論教會醫院的使命與走向》 作者、出版:陳明晃 發行:台灣教會公報社 ◎周恬弘(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副院長) 不知道你是否想過,可能有一天,教會醫院和其他非教會醫院都一樣?只提供醫療照護服務,不再有牧靈和關顧傳道;不願為了倡導前瞻性的醫療理念,而犧牲一些利潤;不會提供特殊醫療照護給社會邊緣人,只求經營平順,有合理的利潤能夠維運下去。唯一的不同,或許就是名稱上掛著某教會醫療財團法人或「基督教醫院」。這已經不是虛擬的結果,而是早已發生在美國的事實,你樂見同樣的結果發生在台灣的教會醫院嗎? 面對困境:教會醫院的路在何方? 教會醫院是台灣教會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與資產,教會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是信仰重要的表達與行動,耶穌的三大任務就包含醫療工作。教會醫院也是教會在台灣傳道的主要管道與機構,有好幾個教派或差會在台灣的事工就是從醫療服務展開的,許多教會醫院所觸及的人群比所屬教派的實體教會還要多。 對社會而言,教會醫院有獨特且深遠的貢獻。除了許多教會醫院都設立於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鄉,長期為當地人民守護健康與生命之外,教會醫院更倡導許多前瞻性的醫療與衛生方案,以及深耕重要的醫療照護領域,比如公共衛生、社區醫療、痲瘋病療護、小兒麻痺防治、肺結核病療養、自殺防治、醫學教育、安寧照護、婦幼健康與照護、長期照顧與海外人道醫療等。這些努力與實踐,不僅讓人看到台灣教會醫院的獨特價值,也使台灣的醫療展現非凡的面貌與成就。 只是,近20年來,教會醫院的獨特性愈來愈模糊,所面臨的「同化」挑戰與日俱增。我們有來自法規面的規範,包括《醫療法》《勞動基準法》《全民健康保險法》等法規與政府的介入管制;也有來自醫院評鑑、衛生局督導考核和各種專業團體的訪查評比措施;還有來自病人、社會大眾、媒體、相關利益團體的社會期待與要求,再加上激烈的競爭壓力,都使得基督教醫院在管理與經營上與其他的非營利醫院、甚至與營利醫院愈來愈相似,逐漸看不到自己的精神特質與身分(identity),失去基督教醫院的「鹽味」,非常可惜。在這樣的情況下,教會醫院應該如何定位?或者要往哪個方向走? 這些挑戰與議題,就是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陳明晃在《你要往哪裡去?論教會醫院的使命與走向》這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與動機。 陳副院長從1996年開始在嘉基服務,長期投身教會醫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並深切關心教會醫院的信仰使命、見證與影響力。我們從北區大專長青團契活動中認識至今,多年來在中央山脈兩側,共同參與教會醫院服事,現在更一起在嘉基同工,常有機會討論教會醫院所面臨的挑戰、機會、價值與願景。他是我所知少數持續認真思考這些關鍵問題的實踐者,在極為繁重的醫院經營管理負荷下,他對教會醫院的存在價值的追尋沒有一刻放鬆,除了在職到南神進修,並以此主題做為中正大學企研所博士論文研究,之後改寫為專書與人分享,期待邀請更多人一起來思考與尋找教會醫院的靈魂,可說是一位「關心教會醫院靈魂的宣教師」。 從心出發:教會醫院的獨特之路 《你要往哪裡去?》這本書的內容約4萬字,閱讀上不會有太大負擔,但是所涵蓋的議題非常重要和豐富,包括教會醫院的簡史、特殊貢獻、信仰根基、使命初衷、醫療經營環境的變遷與挑戰、教會醫院與所屬宗派的關係、董事會治理功能與界線、經營主管團隊的領導與管理原則、組織文化與教育訓練、培養人才、院牧傳道的角色以及能夠彰顯教會醫院價值的特殊見證服務事工等,在書中都有精簡深刻的探討。 書中有許多獨到且務實的見解與提醒,比如:「教會醫院董事會的功能就是要求醫院管理階層著墨在醫院根本的使命任務上,而管理階層的責任則在於執行的績效與成果。董事會和管理階層都是為了共同的使命而努力,只是各自負責的任務不同。」「經營團隊的壓力應是來自鞭策自己善盡管家的責任,而非來自汲汲營營追求個人或醫院的名利。」「教會和醫院可以互相合作,醫院可以支持教會,讓教會到醫院傳福音,……倘若教會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遇到困難,醫院也可以協助建立教會,屆時教會再歸所屬宗派。」「教會醫院也可以繼續倡導,關心社會脈動現象所產生的議題,例如:電玩成癮、青少年自殺、婚姻移民和外籍移工的友善醫療、高齡者照顧等,並結合企業一起關心。」 雖然這本書的內容並未直接提到,但是從中延伸出來的一個重要議題是,現在教會如何看待教會醫院?希望教會醫院的定位是什麼?我們將教會醫院當作宣教和服事的機構,還是事業機構? 翻開新篇章:嶄露教會醫院的光芒 教會醫院是奉主的名所設立的,本質上是一種醫療專業的信仰團契,特別是透過服事去敬拜和見證上帝。「服事」和「禮拜」這兩個詞在英文都稱為Service。耶穌單純用醫療去關心和服事眾人,醫療是信仰見證的一環,也是教會事工的一部分,更是獻給上帝的敬拜。 期待教會認知到教會醫院應該是上帝國良善且忠心的僕人;盼望教會鼓勵及支持教會醫院,讓醫院更有信心,積極將盈餘全數投入醫療的精進、品質的提升、弱勢公益服務的推動、醫病關係的改善、醫療牧靈與傳道的擴展、醫學研究和教學的落實,以滿足社會醫療照顧的需求,使教會醫院在社會上都能做出更多與眾不同的見證與貢獻,讓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歸榮光給上帝。在這些事工上,盼望教會共同參與,奉獻、專職、志工、代禱,幫助教會醫院繼續持守那份起初設立的心志,提供有愛心與品質的醫療照護,完成上帝所交付的使命,使祂的名得到稱頌。 本書適合所有關心台灣醫療與教會醫院的讀者閱讀,特別是教會醫院董事、主管和同仁,以及所屬宗派的領導人與信徒,藉此激發大家共同思考與努力,相信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教會醫院仍能繼續秉持與尋求上帝所託付的使命(mission),善盡忠心經營的管家職責(management),積極回應社會的需求,不斷提供可信賴、人本有愛心的醫療照護(medicine),讓教會醫院在不同時代與社會脈絡中展露上帝的光芒。

【探索頻道】修復式正義(下):一場共議同行之旅

這裡不可避免會涉及實踐與信仰上的詮釋學循環。修復式正義做法的修正,應當反應在對修復式正義的神學建構上。道德神學教授庫恩霍文(Jesse Couenhoven)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他對原諒的理解,是受文化處境影響的,跟基督教文化相異,在希臘羅馬文化中,原諒並不被視為一種德性。

【探索頻道】修復式正義(中):一場共議同行之旅

美國天主教會於2002年通過《保護兒童及青少年章程》(Charter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並據此成立一個國家級審查委員會,由11位具社會公信力的平信徒組成,用以監督教會新成立的「兒童及青少年保護事工」(The Office of Child and Youth Protection)辦公室的工作。

【探索頻道】修復式正義(上):一場共議同行之旅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提出的「共議同行」理念,強調教會各個層面的平等對話,打破教會的等級制度,使教宗與平信徒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開放。然而,從共議同行教會論神學的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在疊床架屋現有的教會體制上,卻不是件易事。德國在2019年開始了其特殊的進路,平信徒不僅納入諮詢過程,甚至參與到決策中,這件事旋即引起教會內不同聲音的批判。

【探索頻道】族語聖經翻譯使命與挑戰(下)

布農族的新約聖經《Takitudu Ka Paitasansing 2017》(卓群布農語新譯本)以及《Takbanuaz Tu Patasansing 2021》(布農巒群譯本),皆由環球聖經出版社協助出版。這兩本譯本都不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原住民中會的聖經翻譯小組編譯,也不是台灣聖經公會聖經翻譯顧問輔導編譯出版的族語新約聖經。但是,翻譯聖經出版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使不同社群的布農族人有聖經可以讀,了解上帝的話與救主耶穌基督。不可否認的是,兩種社群版本的新約聖經在卓群、巒群布農族語保存上,多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探索頻道】族語聖經翻譯使命與挑戰(上)

全球華語聖經翻譯學者許牧世教授曾經說過,譯經的首要目的,是盡可能忠實而清楚地表達聖經的信息,使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的讀者所心領神會的,跟當初閱讀原文的人所領會的一樣。這也是我長久以來投入族語聖經翻譯的目的。

【探索頻道】重寫《蛾摩拉之書》(下)

雖說,新教也傳出不少性侵醜聞,但這件事對天主教會的影響更甚。如同美國歷史神學教授法吉奧利(Massimo Faggioli)指出的,由於天主教會政教合一的體制跨越不同文化和國家,相對於新教,在如何回應這場危機上更具多元和分歧的看法。此外,在全球化時代,性侵害案件的出現不是僅由教會體制或神學單一因素引起,各地區的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實況也多少構成微觀的共犯結構。

【探索頻道】重寫《蛾摩拉之書》(上)

所多瑪與蛾摩拉,是舊約中不敬虔者的代表,因違犯上帝的戒律,遭到大火焚城。教會傳統解釋所多瑪與蛾摩拉的罪行時,都認為是他們行了逆性的事。11世紀的伯多祿‧達彌盎(Peter Damian)主教甚至寫了《蛾摩拉之書》(Book of Gomorrah)呈給當時的教宗,反對神職人員同性性行為的行徑。然而,以西結書16章49~50節卻說:「看哪,你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她和她的眾女都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手。她們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顯然是狂妄自大,無憐憫之心,導致上帝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