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藝文走廊】跟隨教會節期認識耶穌

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的2024年主題月曆《跟隨》,以教會節期為設計重點,每個月介紹一個特殊的節日或活動,讓使用者感受世界各地基督徒的宗教節日。身在台灣,我們不一定過這些節慶,但這些紀念日背後的信仰精神能為我們的信仰提供更豐富的反思材料。

【畫中有道】《基督復活後對馬利亞顯現》律法已成全,罪已得赦免

俄羅斯畫家亞歷山大‧安德烈耶維奇‧伊萬諾夫(Alexander Andreyevich Ivanov,1806~1858年)的《基督復活後對馬利亞顯現》(Christ's Appearance to Mary Magdalene after the Resurrection),有如舞台劇般呈現耶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相會的一幕,堪稱學院派藝術經典。

【古韻仍新】〈求主教示阮祈禱〉求主引領我們靠近祂

自宣教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年)於1865年抵達台灣,基督福音在台灣傳揚迄今已超過150年的歲月。150年,較之悠久的基督教歷史,自難望其項背,但是憑基督的恩典及祂復活的大能,福音的種子仍落在這塊土地並結出果子,1964年版《聖詩》第261首詩歌〈求主教示阮祈禱〉便是其中之一。

【畫中有道】《波阿斯與路得》救贖的愛

在動盪不安的士師記之後,路得記無疑讓人感到清新舒暢。作品散見於兒童聖經插畫的英國畫家威廉‧霍爾(William Hole,1846~1917年),即以《波阿斯與路得》(Boaz and Ruth)充分呈現這部經卷安寧溫馨的氛圍。

【畫中有道】《摩西的誓約與死亡》上帝的僕人

聖經記載人物時,有的一筆帶過,有的刻畫入微,摩西無疑屬於後者。從他的出生至死亡,聖經記述極為完整,可說是舊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在梵蒂岡的西斯汀禮拜堂中,南牆的六幅摩西系列畫作,更與北牆的六幅耶穌生平相對。如此安排並非偶然,乃是顯示當時人們對新舊兩約關聯的理解,認為摩西預表耶穌。

【古韻仍新】〈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主保守咱們再相見

基督徒持續過教會生活,靠著救主彼此提醒、關顧、造就,是聖經對信徒的要求(希伯來書10章21~25節)。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真實生活裡更多時間不是在聚會中,聚會再如何甘甜、激勵,仍有散會之時,終要各自在世寄居。

【畫中有道】王者降臨新生來:弗里茨.馮.烏德系列畫作

以宗教畫的標準而言,德國畫家弗里茨‧馮‧烏德(Fritz von Uhde,1848~1911年)的作品實在令人疑惑。他雖援引宗教故事為題,畫中卻未出現鮮明的宗教符號,觀賞者無法直觀地意識到當中的宗教意涵。而且他的作品極為貼近當時庶民的生活,有寫實主義的特色。

【古韻仍新】〈至聖救主罪人朋友〉我要來倚靠祢

耶穌在世時,有些行徑讓人費解。這位拉比不介意與稅吏同席,未迴避與底層同桌,讓自詡虔誠、信仰純正的法利賽人難以忍受。如果這位拿撒勒人行為不檢點,那麼就可指責祂是物以類聚、同流合汙,但祂卻素行良好、救人濟世,讓法利賽人拿祂沒轍。耶穌坦然回應他們:「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2章17節)

【畫中有道】《律法與福音》上帝榮耀的主權

宗教改革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全方面的,甚至涵蓋藝術領域。如梵蒂岡於1545至1563年舉行的天特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目的即在反制宗教改革,為激起普羅大眾的宗教情感,便鼓勵藝術家以強烈的「運動」與「轉變」為特點創作,因而在17世紀衍生巴洛克藝術。教廷此舉,可謂反面證實了宗教改革的影響力。

【基督徒藝術與傳播的世界觀】修復性的呼召

我們確認教會修復性的呼召,可以肯定並鼓勵那些在藝術和大眾傳播工作上似乎有使命或呼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