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起死回生,將垃圾化為藝術

教會同工協助將瓶蓋藝術畫作最後的加工。

文圖◎陳嘉宏(台南中會後甲教會傳道師)

聖誕節vs.復活節,兩大節日處理大不同

在基督教會的宗教性節日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聖誕節與復活節這兩大節期。有趣的是,大多基督徒會為了聖誕節而大肆慶祝,如辦愛宴聚餐、交換禮物、街頭報佳音等,這些聖誕事工都能幫助教會與街坊鄰居有好的連結。

然而,在華人文化「報喜不報憂」的情況下,受難週期間,教會總是以禱告會或禮拜的方式來進行,而在復活節的禮拜主日中,也只會簡單以復活蛋的發送,作為復活節的象徵意義。

在聖誕節的強烈對比之下,彷彿受難週與復活節只是單屬基督徒的節日,只有作為基督徒身分的信徒,才會參與受難週與復活節的禮拜與活動。

史詩級復活節冒險,非基督徒也能同樂

如何將復活的概念拓展成一種連非基督徒都能理解且能接受的信息,並將基督徒的信仰核心以各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而這樣的課題,不斷挑戰著現今每一間的教會。

台南中會後甲教會為舉辦兒童「伊斯特(Easter)活動」已行之有年,早期教會在舉辦復活節活動時,其中特色多以「慶祝」作為主軸,並加入遊戲和禮物的元素。舉辦多年後,教會在活動上添加了「復活」的要素,也就是以彩繪復活蛋和發送彩蛋作為活動的特點和主軸。

而在近幾年的活動設計中,後甲教會兒童主日學團隊將「永恆保證」、「全新生命」、「打擊黑暗」和「希望之路」等耶穌受難的意義放入遊戲闖關中,並以學員團隊合作的方式,突破重重遊戲關卡,為了獲得最後的傳說寶藏。

垃圾變黃金,瓶蓋拼圖傳遞復活奧義

在今年的復活節活動中,後甲教會添加了「起死回生」的概念,也就是邀請會友一同搜集家裡即將丟棄的塑膠瓶蓋並洗乾淨後,透過遊戲設計與規劃,將原本視為垃圾的瓶蓋轉為製作一幅美麗的藝術圖畫。

活動過程中,每一組學員須完成自己所負責的拼圖圖塊,並在最後組裝完成後,一幅榮耀十架的圖畫呈現在眾人面前時,眾人無不驚喜這幅圖畫的美麗與壯觀。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章25節)復活的概念與意義本身並不容易理解,然而卻是基督徒最重要,且需要花費一輩子的時間來對自己詢問這永恆的問答。

從本為垃圾的瓶蓋化為藝術的一部分,這種環保再生的概念,縱然無法比擬耶穌基督死後復活的真正意義,卻可能成為非基督徒認識「死而復活」意義的簡要途徑。

從被眾人唾棄,到被眾人高舉,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是無法以言語來表達的上帝愛的行動。然而感謝上帝使眾人領受這個恩典,並使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傳揚上帝這場愛的行動,使萬人聽見這個福音,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

 小知識 

根據台灣行政院環境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在2023年,台灣的塑膠容器垃圾總量達到2億1348萬9151公斤。將這個數字分配到每一個國人身上,平均每人一年就會產生約9.1公斤多的塑膠垃圾。

以坊間常見的600cc寶特瓶來看,長度約為24公分,重量約為24克。9.1公斤的塑膠垃圾可換算成379個寶特瓶,而將它們頭尾相接則將近91公尺長,這比三座籃球場接在一起還要長。若將全台灣2023年的塑膠容器垃圾換算成這樣的寶特瓶並頭尾相接,則可繞地球赤道53圈。

這個數據顯示出日常的塑膠垃圾對我們環境造成的壓力有多大,也讓我們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的重要性。(整理/編輯室)

徵稿啟事

歡迎各教會來信投稿分享特色事工,文長約1500至2000字,搭配三至六張照片。投稿請多利用Email信箱write@pctpress.org,並在信件主旨註明「投稿探索頻道」。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