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痛」了再止痛?

(相片提供/Pixabay)

◉賴允亮

「上次門診調整藥物之後,這禮拜有比較不痛嗎?」對於正在調整疼痛藥物的病人,我總是會每個禮拜約回門診,了解藥物的使用狀況以及服用藥物後的影響。尤其是使用嗎啡類止痛藥的病人,更是需要仔細評估疼痛的時間、疼痛的特性,以調整藥物劑量。即使是症狀好轉能夠減少藥物劑量,也是需要醫師評估,漸進式地減量或停藥。

「嗯……還好,有痛,但是還可以忍耐。」病人有點猶豫地回答。「這次的止痛藥你吃了後,疼痛強度比之前減少多少?是整天都在痛嗎?還是一天會突然痛幾次?」我接著問。「嗯……」病人似乎沒什麼反應。「我開給你的藥,你有按照上面寫的時間吃嗎?」我似乎感覺到了病人會這樣反應的原因。

「嗯……我只有痛的時候才吃,能夠忍耐就不吃。」病人緩緩回答。「痛的時候才吃,所以一直無法止痛啊!因為你感覺到『痛』才止痛、『痛』才吃藥,其實一直都在痛啊……」我解說。

對於癌症疼痛的病人,除了找到造成疼痛的原因進行治療以外,在止痛藥的使用上,能夠循序漸進、經口服用及定時使用,是相當重要的原則。因為疼痛若是在初期時沒有好好地控制,身體一直處在忍耐、過勞的狀態,不僅疼痛會被放大,更有可能會突然出現劇烈疼痛,造成連原本劑量藥物都無法控制,需要更多醫療資源的情況。甚至讓病人覺得「愈醫愈差、吃藥無效」,導致醫病之間彼此不信任的情形。

台灣的醫療價廉物美,但是醫療專業絕對不是廉價品、更不是可供選擇的商品。同樣的藥物,有賴於醫療人員自身累積的專業與經驗,才能在病人身上產生好處。絕不是看了藥品仿單、衛教資訊、google一下能夠比擬的。

醫療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我們是否在信仰靈命中也會出現「有『痛』才止痛」的情況?或是尋求幫助卻又同時自己做主的情況呢?求神幫助我們。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廣場徵文

歡迎站在信仰角度,回應本報的報導、文章或社會上的時事。文長勿超過650字。本報有刪改權,恕不退稿。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須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與地址。若投稿兩個月內未通知採用與否,請另行處理或改投他報。投稿請多利用email:write@pctpress.org;傳真:06-237-8882。請勿一稿多投。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