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母語暢所欲言的機會

◎王鏡玲

相較於在地的台灣民間信仰與佛教團體,長老教會算是台灣少數有自覺、有意識地使用現代化母語的宗教信仰團體。大部分在台灣的宗教團體,在宗教語言的現代化過程裡,很不幸地受到華語獨大的影響,宗教菁英的現代母語語彙的轉換,也面臨嚴重失語危機。不久前我在幾場民間宗教儀式的觀察時,40多歲的儀式主事者,已經無法用母語讀稟報神明的疏文了。也曾在火車上遇到住花蓮的客家佛教徒,被迫在華語和台語之間,選擇一項作為誦經語言。

2013年1月因緣際會,參加了長老教會總會主辦的牧師、傳道師2013年年會的開會禮拜。大會以華語作為主要語言。一開始,我並沒感到異狀,或許用華語來避免在場台語、客語、和原住民各族語的不同使用族群,早已是台灣公開場合最方便又偷懶的語言慣性。

但是,越聽越不對勁,因為發言的牧者,當他們使用母語時,是一尾活龍,但使用華語時,有點像是龍困淺灘的小尷尬。這種尷尬意味著華語霸權並沒有成功,長老教會很多優秀的牧師,很警覺地不把華語學好,藉此來突顯自身的母語和華語語感之間的差異。牧師其實是最擅長台灣母語的「職業」之一,熟練地傳遞上主透過母語「道成肉身」的信息。但是一旦轉換成華語,雖然達到大家最基本的溝通功能,但是卻嚴重壓縮了母語越來越少的發聲機會。

如何可以在長老教會重要的開會場合,像聯合國一樣的規格,讓每一位發言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母語暢所欲言,不再被迫以華語作為最無奈的公約數呢?個人建議,長老教會總會請設立一個語言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負責網羅與調度具備不同族群母語翻譯的人力資源。例如把台語翻成客語或阿美語,把排灣語翻成客語或台語,還可以包含把台灣母語翻譯成英語&hellip&hellip等等能力的人才,形成一個翻譯團隊。對母語有使命的兄姊,請一起出錢出力吧。硬體部分可由總會、經濟力優勢的大教會與募款,來編列預算,購買可長期使用的同步翻譯設備,整套配備和翻譯人員,提供給需要聚集不同族群一起開會的場合使用。

這樣一來在開會時,大家就可以以母語發言,同步翻譯成不同族群的母語,給其他無法聽懂的族群,並不會影響會議進行的時間。為了圖一時的方便,犧牲母語,表面上有效率,長遠來看卻是母語的間接殺手。唯有趁現在投入人力物力,在這個母語還有救的關鍵時期,才能讓母語在現代社會繼續流傳。不要讓強勢的華語,繼續以我們不甘願的傲姿,霸佔弱勢的母語應有的發聲權益。

在政府漠視、媒體邊緣化的母語危機時代,傳承母語不應該只是長老教會經常出現的口號,而是在生活中總動員、親身實踐才是關鍵。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已經邁向148年了,一個曾經是台灣現代化的重要時代推手,邁向新時代,面對華語獨大的語言霸權威脅,在新時代的信仰國度,繼續活出多元的母語生命力吧。

(作者為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