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會】壽山中會大順教會

特色教會觀摩03

大順教會藏身於高雄市延吉街的巷弄中,是牧師陳勝政於1979年開拓的獨立教會;10年後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為壽山中會的一份子。教會從草創時沒有一桌、一椅,缺乏母會、差會的支持,甚至連一位信徒都沒有的情況下,到如今,主日禮拜大人小孩有300多人聚會。除了感謝上主的恩典,陳勝政的牧會觀念與作法,也值得我們參考。

健康成長7指標教會活絡有希望

每個主日禮拜站上講台前,陳勝政一定會先跪在台上椅子前禱告,「身為一個傳道人,我常常反省自己宣講的信息對信徒是否有實際助益?」陳勝政毫不猶豫的說,「每個主日的禮拜程序、講道,我都花時間一再確認、調整,這是身為牧者最重要的事。」一位會友提到,「我們教會的牧師是會罵人的,如果牧師講道講的都是好聽話,會友不覺得挨罵,又怎麼能得到造就?」重視講道,重視禮拜,是陳勝政不妥協的原則。

2011年5月8日母親節感恩禮拜,陳勝政決定當天禮拜請洗禮不久的媽媽來分享見證,禮拜中採「牧師問,姊妹答」的方式進行。陳勝政說,這些問題都經過設計,目的是要使會友能從一位母親的分享中,看到主上帝豐富的愛。當天的啟應也特別選用自己作於戒嚴時期的〈看啊,你的老母〉啟應文,使禮拜前後呼應。「『禮拜更新』很重要,要讓會友在禮拜中保持專注,有賴於程序的設計。」

大順教會的禮拜程序中,還有個汲取「敬拜讚美」並轉化為教會特色的「彼此相愛」程序,再講道前,全體會友一邊吟唱《聖詩》282首1節,一邊拍手伸展筋骨,讓身體動起來;並在牧師帶領下,與周遭的會友互相激勵。一方面增加會友在禮拜中的互動,在講道前的彼此相愛,也能夠振奮大家的精神,輔以與講題有關的互相激勵,也能讓接下來的講道更吸引會友的專注。

大順教會目前對外的事工,在社區上有針對國小學童的週末兒童營,人數約有70人,另外也有協助單親媽媽的安親班,目前人數近20人;並且在附近的民族國小設立清寒獎學金。這些投注在下一代的福音預工,都是不急於一時,更著重於長遠的宣教項目。教會也派遣全彩雲宣教師,支持她在日本北海道向愛奴族原住民的宣教事工。

針對「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大順教會的經驗可以粗略分為以下7個面向,盼望透過這次的介紹,能夠與各教會分享、交流,使更多牧者在實踐宣教事工時,能夠有所幫助。

1.認真講道

講道教導會友落實公義,藉由社區關懷相關活動,聚集會友同心實踐信仰。

「長老教會的傳統是重視聖經,並將聖經真理行在生活中。」大順教會牧師陳勝政強調,為了幫助會友在生活中活出上主的榮美,「講道」十分重要;講道是傳講神的信息,一點都馬虎不得。

陳勝政謙稱,不是自己多會講,但是每個禮拜的講章一定都很認真準備。目前大順教會主日禮拜有上午與晚上兩場,兩場講道的講章從來不會重複,一定都是不同的。由於不習慣使用電腦,每篇講章都是手寫稿,20多年來,牧師辦公室的櫃子裡,堆滿了主日禮拜的講章,並按次序分類擺放。

為配合「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陳勝政認為若只是「宣傳總會的活動、目標」是沒有用的,會友會覺得這是總會高層的事,與自己無關。他建議牧者在預備講道時,能將新倍加運動的觀念融入講章,逐步教育會友,激發宣教心志,才能讓會友覺得加入這個宣教運動的行列很重要。

面對年輕牧者站上講台可能會緊張,陳勝政的祕訣是,只要認真準備講章,對信息內容有充分了解,站上講台就不會害怕。對他來說,因為這個態度,所以也進一步能在電視頻道上向更多信徒宣講。更因為長期累積,得以出版講道集,有了紙本記錄,就多一份影響力。「只要認真講道,」陳勝政說:「用心做一件事,就能夠達到很多的效果。」

將真理落實在生活中是長老教會的強項與優點,講道要能教導會友在教會之外落實公義,並能夠舉辦社區關懷等活動,聚集會友同心實踐信仰。

面對傳統教會禮拜的枯燥,陳勝政認為,包括講道,禮拜中每個程序,牧師都必須要認真思考,該怎麼改進,才能在不失原有禮儀精神下,讓會友投入在禮拜中,享受與主連結的喜樂。

2.重用青年

健康教會不應迎合青年,讓年輕人有發揮的空間,餵養真理才能留住人心。

青年的流失,一直是許多教會共同面對的課題。然而「迎合青年,不如重用青年。」針對時下有教會為了投年輕人所好,選擇不同的牧養方式,陳勝政只強調,一個健康的教會,不應一昧迎合某個族群的需要;因此大順教會年輕人雖然不少,但是從比例上來看,各年齡層都很平均。

讓青年在教會有發揮的空間,是大順教會的原則。舉例來說,年紀太長的聖歌隊員可以「退休」,加入團契詩班,使聖歌隊能持續汰換新血。陳勝政認為,如果聖歌隊員都是固定的人馬,年齡層逐漸拉高,年輕人就不會想要加入。讓聖歌隊保持需要青年加入服事狀態,就能讓教會裡的青年有發揮的空間,年長者也能在團契中找到新的目標。

餵養青年也十分重要,不是用花招讓年輕人感到新鮮,而是以「講道」教育青年認識真理,才能留住青年的心。難道沒有人因此離開嗎?陳勝政不諱言說,「也是有,」但是他相信,以認真準備的講道作為吸引青年的方法,「好的青年,熱心渴慕的青年會留下來;以大順教會的現況,留下來的比離開的多,而且留下來的青年都是『好青年』。」

陳勝政會主動和教會裡的年輕人打招呼,並多能夠進一步聊上幾句話,讓青年感受到牧師的關心。在講台以外的時間,「要多讚美年輕人,因為讚美也是一種『事工』,能夠藉此使人成長。」年輕人在教會中被重用,被讚美,進而有所成長,教會就不會有斷層,也才有希望。

3.運用媒體

多元運用各種媒體資源,教會需用心發揮影響力,吸引人看見信仰的美善。

大順教會的週報一直是紅底印刷,除了顯示每個主日都很重要,每週一教會都會寄發週報給前一天沒有出席的會友。會友都笑說,這是教會開的「紅單」啦!此舉不但表達教會的關心,同時也是個提醒,週報也成了大順教會媒體宣教的一部份。

早在1983年,大順教會就利用電影院傳福音。由教會製作幻燈片在電影院廣告時段播出,讓戲院的觀眾有機會認識信仰。陳政勝認為,教會必須主動尋找宣教的新方法,沒錢有沒錢的辦法,播映幻燈片一家戲院只要新台幣800元,很值得投資。

文字的力量不容忽視,陳勝政也積極整理講章出書,並進一步參與電視講台,落實媒體宣教。1990年代初期,當時還沒有GOOD TV,陳勝政已經開始為南部的「民主有線」錄製「跑帶」的福音節目《平安之路》;後來在2000年也成為「GOOD TV」台語講堂的固定講員,並大力為新眼光電視台支持奉獻,成為「創台基石會員」。

「最重要的是有影響力!」陳勝政強調,這也是大順教會迄今堅持在媒體宣教上投注心力的目的,善用傳媒的力量,讓基督信仰在社會上發揮影響力,藉此讓人看見信仰的美善,吸引人走進教會。

4.開拓教會

人口多的地區適合開拓,廣設教會有設就有機會,多一間教會多許多事工。

「一領一是口號、是策略、是方法;但是更重要的目標是『廣設教會』。」陳勝政呼籲,「必須要更加重視開拓教會!」根據他的觀察,舉凡新社區、工業區、科技園區附近與大專院校周邊等地,人口密度很高,都很適合設立新的教會。

設立教會一開始可先由籌辦「小型佈道所」起步,人數穩定成長後再逐步擴大軟硬體規模。「不要預先擔心失敗的後果,」雖然有些地方的佈道所可能會開拓失敗,但最多就是關門收起來;但是若有存留下來的佈道所,就能為台灣多設立一間教會,「有設就有機會!」

面對「廣設教會將分散資源,不如壯大現有教會」的不同聲音,陳勝政舉例:「100個慕道友分散至各個教會,不會產生新的影響力;但是多一間百人教會,就能多一個牧者;多出一位牧者,就可以多出很多事工,並藉此發揮更大影響力。」

因此,若想要在宣教150週年達成「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的目標,更不能忽略開拓教會的迫切性。宣教運動的重點項目應該以積極開拓教會作為目標,設立教會,傳揚真理,領人歸主,並在社會上發揮影響力,是宣教運動最應該做的事。

5.塑造認同

對內凝聚全教會認同感,向外形成主動宣教力量,形成吸引人的良性循環。

教會要同心,塑造會友的認同感、光榮感是很重要的。牧者必須思考,什麼事工能兼顧宣教內涵,並建立凝聚力。對內建立認同,可使會友引以為榮,無形中在與其他人主動或被動的接觸裡,對自己教會的認同與光榮感,會成為宣教的助力。

大順教會2009年開始支持全彩雲宣教師在北海道的宣教,不僅使北海道愛奴族(Ainu)原住民能接觸福音,也無形中塑造大順教會信徒的認同感。

「教會會友知道自己的教會是個宣教的教會,派遣宣教師的教會,自然就會產生光榮感,」陳勝政補充,不定期邀請知名講員舉辦講座、於各節日與社區連結,舉行服務活動等,不僅能兼顧宣教意義,對會友來說,也因著這些事工彼此連結。

如何提升「教會知名度」是大順教會很重要的思考方向,教會的知名度越高,越有影響力,就能做更多的事工,也更能凝聚會友間的向心力;並開啟一個良性的循環,使教會愈來愈能夠同心,並吸引慕道友加入。

6.宣教運動

新倍加運動從禱告開始,教會需傳遞異象有共識,整合周邊有策略地動員。

新倍加運動對地方教會是個遙遠的事工;最好以中會為中心,派員至地方教會推廣,並負責聯絡、監督運動的進度。地方教會配合新倍加運動,要先從禱告開始,這個運動不是牧師說配合,教會就能配合。要先將異象傳遞給會友,讓整個教會都有共識,因此要以團契為單位,逐步教育信徒。

此外,主日講道、講座、禱告會,甚至週報,都應與此整合。大順教會一領一的策略,是從未信的家人開始,以「基督化家庭」為目標。教會為此舉辦可帶家人聚會的活動、戶外野外禮拜等,協助會友從家人開始一領一。陳勝政也思考該如何裝備信徒,「三福訓練是下一步,」他認為,宣教運動應向保險業積極態度學習,「福音不變,方法要變!」

傳道人要有異象,小教會只要肯投入社區,努力會被看得見。並要嘗試新事工,陳勝政舉曾在電影院放映幻燈片的例子,也許上主就在當中動工。

7.牧者裝備

心態格局決定牧會結果,背水一戰常能帶來增長,牧者本身就是宣教資源。

陳勝政認為,一位牧者要有信心、企圖心,格局若能越大,結局就會越好。牧者心態上是得過且過,還是努力拓展事工,結果將會很不一樣。他舉例,有些牧師在小教會打拚,好不容易建堂,會友多了,卻不被續聘。原因可能在於,牧者自己沒有進步!小牧師配小教會剛好,但教會健全、增長了,牧師也要跟著成長,否則自然會被淘汰。尤其是長老教會的牧師比較有「保障」,陳勝政勸勉年輕的牧者,外教派小教會常常都得「背水一戰」,否則自己會「失業」;因為這樣,所以教會反而因此快速的增長。

反觀我們,牧師也不應以小教會為跳板,而要學習與小教會一起打拚,立志讓小教會變大,而不是到大教會任職。

對於人口外移嚴重的地區,教會人數雖無法增長,牧者也應提升會友的信仰深度、品質,協助會友分辨真理、強調教義,務要使長老教會重視聖經,將信仰行在生活中的優良傳統延續下去。「量無法增加,質就要提升;質沒能提升,至少活動要多!」不論如何,一定有宣教的禾場。偏遠地區牧者的資源可能不多,事工常左支右絀,陳勝政提醒,「牧者本身受過訓練,自己就是資源!」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