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找尋每一位病患煮綠豆湯的動力

(相片提供/Pixabay)

◎呂宗學

閱讀《台灣教會公報》3748期公報廣場刊登賴允亮醫師的〈診間的綠豆湯〉相當有感,讓我想起兩位美國高齡醫學科大老大衛‧魯賓(David Reuben)與瑪麗‧悌奈緹(Mary Tinetti)在醫學領域最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一篇文章〈目標導向的病患照護〉。該文點出許多臨床醫師常常只會使用客觀測量數據當治療目標來要求病患,病患對此大多無感。

醫師常要求癌症病患接受化療或放療提高存活率或是降低癌症指數,要求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要降到7以下,要求高血壓患者用藥控制血壓到130以下,肺功能要提高到多少以上,肌力或關節活動度要增加到多少以上……。醫師在門診看到檢驗檢查數據沒達到目標,就會唸病患沒有規律吃藥,沒有依照要求改變飲食或沒有規律運動。

魯賓與悌奈緹說,醫師應該要好好與病患聊聊,了解病患目前的生活或生命目標是什麼?有什麼願望想完成?醫師應該要跟病患說,吃了這個藥或做了這個手術或規律復健,對方想要達到的目標與願望就可能實現。這個目標可能是每天早上牽著小孫女的手去幼稚園,可以使用平板追劇,可以是一個禮拜有三天去教會松年大學上課,可以是參加一次地中海遊輪之旅等。

要達到上述不同目標所需要的身體活動功能與要求不同,醫護人員也不需要強制每一位病患達到相同的「高標」。有時候要達到「高標」,許多副作用會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老年醫學科醫師與某器官專科醫師的治療目標常常不同,老年醫學科醫師比較會考量個別差異,比較會量身訂定治療計畫。會以病患關注的生活與生命目標為優先考量,鼓勵病患接受怎樣的基本治療,幫對方達成目標與完成心願。

賴醫師與診間護理同仁看到阿英嬤講到滷肉與煮綠豆湯給晚輩吃的開心與興奮神情,知道這是她目前重要的生活目標,於是主動點餐讓她必須常來門診。最好還請居家護理師與醫師去她家吃滷肉與喝綠豆湯,順便進行治療,健保署有給付喔! (作者為公衛學者、基督徒)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