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 人本邀請各界加入守護孩子行列

(相片提供/人本教育基金會)

【邱國榮整理報導】4月30日為「國際不打小孩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在4月24日舉辦記者會,呼籲每位成年人不默許有任何人傷害孩子的身心靈,並號召全國幼兒園所及托育機構以團體名義加入「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與孩子立約」行列,立約團體可獲贈十本《愛的手冊》、內含許多實用教養方法,也可進一步合作舉辦親職講座。

在記者會上,立法委員陳培瑜強調,儘管行政院及相關部門持續提供多元化的生育與養育服務,但還是有改善空間,呼籲對成人終身教育、成人教育及全國22個縣市的家庭服務中心提供更全面支援,擴大宣傳衛福部的《0到6歲正向教養手冊》,增加育兒喘息服務時數、提升服務量能與品質,同時關注教保人員的薪資與專業能力。

立法委員張雅琳強調應特別關注未滿6歲幼兒的家長教養處境。她提出三個重點:第一是家長體罰比例下降,從20年前的約80%降至目前的40%,顯示正向趨勢。 第二是3C育兒問題,第三是傾聽孩子,重視兒童表意權,包括傾聽、考慮和承擔。張雅琳也呼籲家長應自我反省,避免在家庭中使用暴力,並引用她在《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中提出的「95公分視角」概念,從兒童視角來看待事物,尤其對於身高僅95公分的小孩來說,成年人舉起手或拿起物品所帶來的恐懼,就像成人面對300公分高的巨人一樣。

台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副教授吳志文提出,根據國內大型調查,三到五歲孩童的家長在孩子行為失序時,約有兩成家長「經常」或「很經常」使用體罰,且比例隨孩子年齡增長而升高;調查分析顯示,體罰不僅無助於減少孩子的問題行為,反而可能導致更多問題行為。

為此,吳志文提供三項建議給家長:第一是冷靜與聆聽,當孩子行為失序時,家長應先幫助孩子冷靜,透過聆聽了解背後原因,發揮影響力而非濫用權力。第二是管理情緒,家長應先整理自己的情緒,避免因壓力或焦慮而對孩子過度嚴厲。第三是共親職合作,家長間應互相支持,共同為孩子提供情感安全。吳志文說明台灣各行政區均提供教養相關資源,家長可於網路查詢並善加利用。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