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追求參與決策權的罷工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華航機師春節期間罷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雖然雙方各自退讓,罷工終於結束,但仍引來不少批評。有人認為,勞工爭取權益理所當然,但在春節罷工又不先預告,嚴重影響乘客權益;有人覺得,機師薪水非常高,並不是弱勢勞工,怎麼可以罷工?還有人指出,機師罷工是要提高待遇、改善勞動條件,這些可以理解,但若是干預到公司人事權,就不應該了。

這是台灣機師第一次罷工,又發生在春節期間,自然引發民怨。未來是不是該有罷工預告?各界雖有不同意見,但現實上台灣執行罷工的程序已比其他國家繁複,再加上台灣勞工能量較小、工會較少,罷工的目的就是要讓資方措手不及,進而願意跟勞方談判,若是罷工要先預告,反而削弱了勞工的籌碼與能量。

在資本主義社會,對資方來說,勞工是老闆的「生產工具」,也是該有的營運成本。勞工之所以罷工,大多是因為資方為節省成本,而未提供合理的勞動條件,但企業若以較低的成本營運,服務品質就可能會受到影響,整體營運風險與損失也會提高。

換句話說,勞工的勞動條件或罷工造成的可能損失,本來就應該包含在資方的營運成本,若是為了降低成本而導致罷工,造成的損失也就該由資方承擔,豈可怪罪給罷工者?

相較於其他勞工的薪資,機師的薪水高出許多,當然不會是「弱勢」。但在勞動現場的所謂「弱勢」或「強勢」,要進行比較對象並不是其他行業,而是與資方的關係。

勞工和資方或管理階層相較,誰強?誰弱?答案十分明顯。若沒有適當法律保障,勞工權益是掌握在資方手中,不論是是聘用、薪資或福利,只要在不違法的情況下,大多是老闆說了算,除非勞工願意團結,行使爭議與罷工,否則勞工永遠是弱勢。

也因為是弱勢,勞工大多不敢違逆或反抗資方及管理階層的要求,因為他們沒有太多實質的權力。也因此,勞工的抗爭除了要讓薪資、福利在內的各樣勞動條件更為合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了解公司營運、表達意見,甚至是參與決策的權力,這就是所謂的產業民主。

幾年前,《自立晚報》易手,從親本土的台南幫轉手到親國民黨的三重幫,自立報系員工擔心原本標榜的獨立、本土的價值會在換老闆後受到侵害,於是發起「搶救自立」行動,要求接手的資方簽訂「編輯室公約」。

「編輯室公約」最重要精神便是編輯室自主,總編輯任命需經過編輯室同意,而非社方指定,這是希望勞方能擁有報社人事權與決策參與權。也有部分公司設立「勞工董事」讓一定比例的員工進入董事會,了解運作,跟公司共同打拚,實踐產業民主。

勞工運動要爭取的除了合理的勞動條件,還包括參與公司運作或決策的權利,唯有公平的對待彼此,共同參與,才會有合理的勞資關係。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