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文化之旅】馬偕宣教行腳旅程

領路人:小鎮生活工坊負責人陳順福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近年常帶人走踏馬偕宣教蹤跡的小鎮生活工坊負責人陳順福坦言,當年馬偕宣教在宜蘭這一段的遺跡幾乎已經灰飛煙滅,但為記念蘇格蘭宣教師賓威廉(William Charlmers Burns,1815-1868),馬偕派學生陳火(陳榮輝)在貢寮新社建立「賓威廉紀念教會」(又稱賓教會,Burns’s Church),大約位置在現在新社「慈仁宮」媽祖廟右側3米左右的高地上,在此區雜草叢裡還留有幾道石砌牆腳的建築遺址。

陳順福說,根據訪談當地年長居民,在他們小時候整個賓威廉紀念教會禮拜堂的樣貌還在,後因居民在修建房屋時因需要石材,禮拜堂的石塊才逐漸消失;根據馬偕日記1889年12月11日的記載:「從頂雙溪到新社去。新建禮拜堂,花費500美元,是底得律的馬偕船長夫人所捐的。她是加拿大人。此堂是要紀念賓威廉牧師。」

在馬偕《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第223頁記載:「該教會在一條清流的堤上,位置優美,建物相配,石造,用灰泥加以塗白,且有玻璃窗,光線良好。」原來,馬偕小時候在加拿大若拉村(Zorra)居住時,賓威廉在加拿大巡迴佈道時剛好經過,馬偕說,他幼年的心靈也領受了他思想的影響。

(攝影/林宜瑩)

因此,每次帶人走到這時,陳順福總是會多花時間來講述這一段歷史,讓人更能感受到馬偕宜蘭宣教的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陳順福說,保存這些遺址真的很重要,縱使看到這些殘破的現址好似沒有甚麼,可是當有人可以透過解說,讓人瞭解到這幾塊石頭的歷史意義,那就不一樣了。

當聽聞有網紅組團淨山,結果一度把日治時代馬鞍駐在所遺址、被視為歷史文物的酒瓶給清光,後又聲稱已把酒瓶放回引發爭議的新聞時,他覺得非常可惜,因為讓那堆酒瓶留在現場,透過專業解說導覽,可以讓人知道過去日治時代,日軍是如何架構通電鐵絲網的隘勇線來防範原住民的回擊,那些駐守在隘寮的日軍因太無聊只好飲酒澆愁,才會留有大量的酒瓶堆,如果能藉此讓人了解這段歷史,那麼一堆酒瓶留在現場就有其必要性。

陳順福5、6年前因閱讀到「馬偕日記」,看見馬偕為傳揚基督福音,跋山涉水旅行台灣各地,到不同族群的村社部落為人醫治疾病,他看到馬偕在一次次旅途中,雖多次遭遇疾病、當地居民攻擊等危險,卻仍勇敢無懼地往前行,陳順福越看越感動,便浮現了一個想法,要去走馬偕走過的路,去看他看過的風景,於是開始了「馬偕行腳」的踏查旅程。

(攝影/林宜瑩)

因為「馬偕日記」都有日期與地點,陳順福有空就按圖索驥去走,就這樣,在一次次跟隨馬偕足跡行走的過程中,感受、想像著當年馬偕旅行時的心情,也對照著古往今來變化的風景畫面,心中感觸良多,當他獨自走在山林及田野路途上,慢慢感受到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此時無聲勝有聲,無形中似乎上帝在與他對話,安慰、療癒著他心中的苦難,此時陳順福才明瞭,原來,上帝一直是與他同行,後來他也選擇在七星中會頭城教會受洗成為基督徒。

此時,他心中又燃起了一個負擔,就是想讓更多人看見馬偕的故事,感受馬偕的精神。於是他開始帶團導覽「馬偕行腳」遊程,帶領遊客一起走一段馬偕走過的路途,聽他說說馬偕的故事,也讓人想想自己生命的故事。他在頭城老街創設了「小鎮生活」空間,除展覽馬偕旅行時的照片資料,也讓民眾免費自由參觀及休息看書,但此空間至今因無力負擔已暫時停止營運。

(攝影/林宜瑩)

這些年「馬偕行腳」走著走著,陳順福又想將馬偕宣教行腳旅程擴大到台灣各地。從馬偕故事開始,馬雅各,李庥,甘為霖,巴克禮…等等故事,以傳教士故事為旅行的主題,踏上台灣環島的朝聖之路,以各地的長老教會為休息站,用徒步旅行的方式,一站接著一站,早晨默想禱告後出發,整日行走,晚上在教會生命靈修,他期望行程從2天1夜開始,讓都市中因忙碌而心靈疲憊的人,可以在參與朝聖之路行走的過程中,身心靈都得到從上帝而來的療癒,再次充滿生命的活水。

延伸閱讀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