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兩關鍵養成閱讀習慣

(相片提供/Pixabay)

 高木

你上一次看「閒書」是什麼時候呢?不是為了考試或技術需要,只是單純的為了休閒和自我成長而拿起書本。根據2019年《聯合報》「願景工程」的調查,有將近四成的民眾在過去一整年都沒有閱讀任何書籍,其中甚至已經有人多年沒有看過一本書。即使把報紙雜誌、漫畫與電子書都計入,還是有兩成的受訪民眾過去一年都沒有閱讀。

台灣出版書籍數量龐大,根據國際出版商協會今年的調查,台灣一年有超過3萬5000本新書誕生,人均新書數量高居全球第二;全台公共圖書館亦多達545間,獲取書籍應相當便捷。然而有閱讀習慣的人依然是少數,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習慣養成的困難。所有習慣都是需要培養的,而目前台灣的環境並沒有為培養閱讀習慣創造動力。

學生時代讀所謂的「閒書」會被老師沒收、被父母指責不務正業,讀書只能讀教科書。久而久之,讀書不再是休閒娛樂和自我精進,而是為了考試而不得不念的痛苦過程。長大出社會後,有琳瑯滿目的娛樂可供選擇,看書自然而然的被排在電視節目和網路社群後面。畢竟相較於讀一本書,看電視節目和滑手機能獲得的娛樂效果更直接和快速,長時間下來自然就與書絕緣。

當然,要改變這個問題也不難,只需從家庭和學校教育下手。暢銷書《原子習慣》中就有提到,習慣的養成有兩個重要因素:「讓某件事顯而易見」「讓某件事可以輕而易舉的達成」。家長可以在屋裡的書櫃放置各式各樣的書籍,並與小孩共同閱讀,讓「拿起書本來看」這件事變得簡單而輕鬆。在學校,有時學生無法一開始就讀進太艱深的書,因此可以從較為平易近人的大眾讀物著手,而不是拿一些自認很有內涵的書要小孩「硬啃」。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讀某本電影的原作小說,高趣味性和降低負擔就能吸引學生主動閱讀。讓看書變得簡單達成且毫無壓力,閱讀習慣才有可能養成。 (作者為大學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