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01:在耶穌裡得安息

題目:在耶穌裡得安息

經文:馬太福音十一:25-30

撰文:盧俊義牧師

25那時候,耶穌說:「天父,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向聰明、有學問的人所隱藏的事,卻向沒有學問的人啟示出來。26是的,天父啊,這樣的安排都是出於你的美意!

27「我父親已經把一切都給我了。除了我父親,沒有人認識兒子;除了兒子和兒子所願意啟示的人,也沒有人認識父親。

28「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29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30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如果我們問一般人生命中最大的喜樂是甚麼?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如果我們靜思下來,從生活和工作中來想,相信很多人會說若是能將生命中的重擔卸下來,或是能減少、輕省些,那將會是一種極大的喜樂。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加利利各地巡迴,傳遞上帝國福音信息告一個段落之後所發出感慨的句子。就像整本聖經所記載的,每個時代、地方,人們對上帝拯救信息的反應是兩種,有一種人聽是到了之後會接受,但另一種人是聽到了之後,還是一樣會拒絕。在福音書中,我們看到耶穌在各地傳福音也是這樣,一般民眾聽到福音的信息之後,越是社會階級越低的人,越會喜歡接受,相對的,那些自認很有學問的人反應就不是如此。

耶穌在加利利各鄉鎮傳福音,並不是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人喜歡聽,他最經常遇到的就是許多自以為有知識、學問的人,對他所傳講有關上帝國的信息採取很瞧不起的態度,特別是那些在當代社會很有地位的宗教領袖們,更是對耶穌的言行舉止嗤之以鼻,甚至認為耶穌根本就是倚靠鬼王別西卜的能力在誘惑民眾(參考馬太福音十二:24),特別一些自認很有學問的人,聽了耶穌傳講的信息之後,是感到相當驚訝,但卻用很疑惑的語句說:「這個人沒有跟過老師,怎麼會這樣有學問呢?」(約翰福音七:15)他回到自己的故鄉拿撒勒去傳福音,他們聽了之後的反應是:「『他豈不是一個木匠?他不就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瑟、猶大,和西門的哥哥嗎?他的妹妹門不是都住在我們這裡嗎?』於是他們厭棄他。」(馬可福音六:3)看,這是從人的家世背景看上帝拯救福音的信息。即使是如此,還是有許多民眾喜歡聽耶穌所傳講有關上帝國的福音,大家紛紛從各地鄉鎮相偕來聽他傳講的信息(參考馬可福音三:7-9)。

當時猶太人宗教、社會領袖心裡是充滿著矛盾,原因是他們一方面不相信耶穌有甚麼來自天上的能力,另一方面卻又很希望多看到幾次神蹟,想要知道他到底是否真的來自上帝。有人認為耶穌所行的神蹟,一定是用邪術迷惑人心,他們硬是不信,因此,他們希望能再多看幾次他所行的神蹟,好從他所行的神蹟中,找到把柄好控告他迷惑民眾(參考馬太福音十六:1),但耶穌很清楚自己所行神蹟奇事是在彰顯上帝的權柄、榮耀(參考約翰福音九:3),而不是要讓這些猶太人領袖作為檢定真實或虛假的測驗劑,因此,他拒絕他們的要求,甚至用很嚴厲的話回應說「除了約拿的神蹟」,他們「再也看不到別的神蹟」,他甚至斥責這些人的心思是邪惡、淫亂的,是對上帝不忠實的(參考馬太福音十六:4)。

另一種矛盾是他們當中有的人,內心確實是很喜歡聽耶穌傳講的信息,但卻不敢公開承認這種心境,原因是怕被其他宗教領袖譏笑為沒有水準,或是因此而被剝奪了當時社會看為榮耀的社會地位,因為他們還是喜歡聽到來自人們的稱讚(參考約翰福音十二:42-43),但福音是上帝拯救的信息,這絕對和來自社會大眾的稱讚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審判的主權是在上帝,任何人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參考傳道書十二:14,希伯來書四:13),這跟有沒有人們的稱讚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上帝察看的人內心、意念。而這些自認有地位、權威、學問的猶太人領袖,也確實發現一般民眾確實是喜歡聽耶穌傳講的信息,甚至民眾認為他所講的,比起他們所說的是還要有「權威」,更嚴重的是有差異(參考馬可福音一:22)。最後,他們有好幾次想要將耶穌逮捕殺害,但卻因為看見民眾都喜歡耶穌的教導而懼怕,不敢對他動手(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

一般民眾,特別是當時猶太人社會低階層的民眾,他們很喜歡接近耶穌,因為他們聽到耶穌所傳的福音,正是他們渴望已久的信息。也因為這樣,每當耶穌來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有許多民眾從各地蜂擁而來傾聽(參考馬可福音三:7-9),也發生過因為民眾太多,導致「彼此踐踏」的情景(參考路加福音十二:1),當然這些民眾當中也有許多人來找耶穌,是想要從他身上擁有的能力,來醫治身上的疾病(參考路加福音四:40-41)。而值得注意的,是被當時猶太人社會所鄙視、遺棄的「稅吏和壞人」則是很想聽耶穌的信息,卻也因此而引起猶太人領袖們的不滿,說他總是跟這種壞人混在一起(參考路加福音十五:1-2)。

這樣看來,到底誰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呢?誰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呢?使徒保羅對耶穌所遇到這種景象有很好的詮釋,他說:

「上帝運用他的智慧,使世人不能夠藉著自己的智慧去認識他;相反地,上帝決定藉著我們所傳那『愚拙』的信息來拯救信他的人。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求智慧,我們卻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信息在猶太人看來是侮辱,在外邦人看來是荒唐。可是在蒙上帝選召的人眼中,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這信息是基督;他是上帝的大能,上帝的智慧。因為所謂『上帝的愚拙』總勝過人的智慧,所謂『上帝的軟弱』也勝過人的堅強。」(哥林多前書一:21-25)

使徒保羅的這段話可說是為馬太福音第十一章25至26節耶穌所講的這段話作了最好的回應。這也讓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信息:要認識耶穌,不是憑著學問多寡,也不是仗恃自己的經驗有多麼豐富,更不是以累積的財富多少來評斷,而是因為有一顆謙卑的心。因此,只有謙卑的人才能明白上帝拯救的愛。

第27節可說是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最清楚,也是最重要的一節經文,也是馬太福音作者寫此本書最主要的目的:讓猶太人明白耶穌就是舊約先知所預言要來拯救以色列人的彌賽亞。馬太福音中一再出現這種以「父子」來形容耶穌和上帝之間的特殊關係,例如第三章17節、第八章29節、第十四章33節、第十六章16至17節、第十七章5節、第廿一章37節等。從這些經文可看見作者用許多不同的句型在說明: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差派到世界上來要拯救所有信靠他的人。

也可以將第27節經文對照約翰福音第十四章9節,耶穌說的「誰看見我就是看見父親」這句話;這很清楚地說明在耶穌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的樣式。其實,耶穌在馬太福音裡所表示的這種上帝和耶穌之間的「父子」關係,在約翰福音也一再呈顯出來;例如第一章18節、第三章35節、第十章14至15節,甚至在第十七章,整章都在說明耶穌和上帝就是「合而為一」的關係。

為了要進一步說明從耶穌的身上就可以接近上帝,耶穌在這裡提出了很重要的宣告,就是呼籲所有感受到生命有苦難的人,都可以到他的身邊來,且可因著他而得到上帝賞賜的「安息」。這樣的宣告也等於在回應第25至26節所提到真正生命有苦難的人,往往是那些被壓迫、藐視、卑微等這種在社會上所遺棄的對象。他們背負著生命的重擔,有時是連想要找到生存的空間也沒有。但耶穌降生到這世界,卻是為這些生命有苦難者找到了美好的「安息」站。

「安息」,這個詞從奴隸的身上來看就會明白。在每個時代都一樣,奴隸是沒有安息的福利和權利的,因此,若是主人給予他們有「安息」的機會,對奴隸來說,那簡直就是一大福音。出埃及記第二章23節這樣記載著:「過了一段時期,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仍舊過著奴隸的生活。他們向上帝求救,呼求他幫助他們脫離苦役。」就這樣,出埃及記描述上帝是「聽見」他們呼求的聲音,也「看見」了他們被埃及人奴役的境況,上帝表達了非常關心,而展開的一連串的拯救計畫(參考出埃及記二:24、三:1-10)。

但過著奴役的生活,並不是只有在政治上的,這是被逼的。而有的是為了人心的貪婪所捆綁,或是自我捆綁起來,使自己陷入在慾望的泥沼中無法自拔,這也是另一種奴隸。就像台語所說的「作錢奴才」一樣,這種人在現今時代中更為明顯。這樣的人,想要獲得安息是非常困難的。

聖經讓我們知道,不公平的行為,就是一種罪。而利用自己的權勢來壓迫別人更是罪。貪婪,就是等於拜偶像(參考以弗所書五:5、歌羅西書三:5)也是罪。人若是活在罪惡中,罪就成了人的主人。這樣,人就是罪的奴隸。因此,耶穌很清楚地宣告:只要是罪人,都可以來到他那裡,他將賞賜給尋找他的人獲得安息,也就是脫離被奴隸的生命苦難。

一個真心信耶穌的人,會很清楚知道知足,不會貪婪。因為知道上帝才是賞賜一切的主。只要有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就永遠不會有缺乏。耶穌曾對來尋找他分家產的人說財主的比喻外(參考路加福音十二:16-20),還特別勸勉他的門徒,不要為了吃、喝、穿的忙碌,把生命耗在這種不會讓人感到滿足的東西上。他要門徒謹記一件事:「所以,不要掛率吃甚麼、喝甚麼,為這些事煩惱。這些事是世上不信的人所追逐的。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路加福音十二:29-31)

「軛」,這是套在牛隻頸部上的耕種器具,可以用來控制牛隻耕種的方向和速度。古時候,甚至也會用這種套在牛隻、驢等動物身上的「軛」,套在奴隸的身上,逼使奴隸們耕種,做田園或粗重的苦工。例如:拉載重的車子,或是拉粗重如大石塊等物品。因此。「軛」所代表的就是一種生命的苦擔。

耶穌要跟隨他的人學習他的「柔和謙卑」,這句話可用來比較馬可福音第十章42至45節,耶穌提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就會知道自己就像一個僕人一樣,越會將自己視為卑微的人,生命的負擔就越輕。這就和耶穌在前面所提到的,謙卑自己的人會看到生命的拯救者耶穌就在他的身邊,他的生命可以毫無掛慮。但相對的,當人想要倚恃自己的能力獲得永恆生命時,每一天的日子都是一種重擔,並且在最終會四處尋找永恆生命之道(參考馬可福音十:17),但是他會發現無法用自己的能力、才華尋找得到永恆的生命。

耶穌說他的「軛是容易負的」,在這裡所說的「容易」,這字原本是指「完全相符」、「吻合」之意。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量身訂造」之意。若將這種「完全吻合」的「軛」套在牛隻,驢的身上,牠們一定會舒適甚多。同樣的,耶穌對跟隨他的人說,誰跟隨他走上帝國之路,就像是在每個人身上有一套量身訂造的「軛」一樣,生命將不會再是一種負擔,而是非常舒適的旅程,這樣的人,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安息。

「擔子是輕省的」,這句話剛好與馬太福音第廿三章4節,耶穌在譴責當代宗教領袖欺壓猶太人時所說的:「他們捆紮難背的重擔擱在別人的肩膀上,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手指頭去減輕他們的負擔。」是完全相反的狀況;宗教領袖經常用許多法律限制了人生命的自由,他們訂定了許多法律條文,包括傳統的習俗也會將之當作法律來規範。例如怎樣洗杯盤、床鋪等物品(參考馬可福音七:3-4)。但耶穌是要將這些箝制人生命尊嚴的枷鎖給拆開、卸下,使人生命的枷鎖得以獲得釋放。

在我們生活的台灣社會,往往會看到許多禁忌,不但有數字上的禁忌,也會在居住的環境中出現種種傳統習俗的規律。例如:選擇良時吉辰的日子,甚至會說生辰八字影響到男女雙方婚嫁的要件,或是看居家方位,說甚麼風水之類的事。一個已經確實信了耶穌的人是可以免除這些禁忌的,因為我們深信所有的時間都在上帝的手中,祂是時間的主;所有的大地都是上帝創造的,每塊土地都是好的。因此,我們認為只要時間方便大家來聚集,就是好時間,只要有好的管理,任何一塊土地都是好的、美麗的。有了這種了解,就會使我們的生命重擔減輕,也會使我們的生命,在耶穌拯救的愛裡,獲得安息。

經文默想:

1.想想看,我們生命中最大的重擔是甚麼?當有這些重擔之後,我們是否有將之放在祈禱中,祈求上帝的幫助,使這些重擔因為耶穌拯救的慈愛,重擔因而輕省?

2.我們是否真的懷著「柔和謙卑」的心來接近耶穌?若是,我們用甚麼方式來表明?想想看,我們對參加聚會的態度是否夠嚴謹、慎重?也想想看,我們是否自認很有學問?

3.如果我們不覺得自己的生命中有重擔,那麼,我們是否有看到他人的生命中有重擔纏絆著他們的生命?若是有,我們要怎樣幫助他人減輕重擔?是否有想到要介紹他們認識耶穌的救恩?或是有,你認為甚麼方法可以幫助這些生命有重擔壓住的人最容易接近、認識耶穌的救恩?因為耶穌說有重擔的人都可以到他那裡去,他要讓有生命重擔的人得到安息。

代禱事項:

1.為我們認識耶穌的救恩獻上感謝,這是生命中極大恩典。但懇求上帝幫助我們清楚知道,這種恩典不是只停留在自己的身上,而是會分享給尋求生命救恩的人。

2.為生命正陷入苦難中的人代禱。特別是為那些因為家庭破碎而孤苦無助的人代禱。懇求天父垂憐看顧,也讓我們知道會伸出救助的手給予扶持、幫助。

3.為我們的世界代禱,在許多地方發生災難,許多人因此而喪失生命;許多地方發生戰爭,許多家庭瓦解、生命遭到摧殘。懇求上帝看顧,憐憫這些災難地區,使執政者有能力進行賑災的工作,也會知道用柔和謙卑的心來治理國家大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