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02:好大的信心

題目:好大的信心

經文:馬太福音十五:21-28

撰文:盧俊義牧師

21耶穌離開那地方,避到泰爾和西頓附近地區去。22當地的一個迦南女人來見他,喊著說:「主啊,大衛之子,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鬼附著,痛苦不堪。」

23耶穌一句話也不回答。門徒上來求他,說:「請叫她走開!她跟著我們,一路喊叫呢!」

24耶穌回答:「我奉差遣只去尋找以色列人中迷失的羊。」

25那女人一聽見這話,就在他的腳前下拜,說:「主啊,請幫助我!」

26耶穌說:「拿兒女的食物給小狗吃是不對的。」

27那女人說:「是的,主啊,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呢!」

28於是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好大呀!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吧!」她的女兒就在那時候好起來了。

整本聖經都是在談信心的問題,從上帝揀選亞伯拉罕開始,直到新約時代,人們對耶穌的信心,都是談到信心這方面的問題。聖經也一再教導我們要對上帝有信心,因為祂才是宇宙萬物生命的主。希伯來書作者用這樣的話來形容信心的意義:「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讚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希伯來書十一:1-2)。

確實是如此,對上帝有堅定信心的人,一定會帶來上帝的賜福。例如:亞伯拉罕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從他被呼召出哈蘭到「上帝指示的地方」,以及答應賜給他「親生的兒子」,和應許給他偉大的國家等等,這些就像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亞伯拉罕相信上帝一定會實現祂他的承諾,雖然這些都是他眼前看不見的景象,就如同創世記第十五章6節作者所說的:亞伯拉罕因為信上帝,所以上帝就認他為義人。這裡的「義人」一詞,表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和好之意。

當我們看到摩西被上帝呼召在一般人看來那絕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因為當時以色列人民在埃及是奴隸的身份,隨時會被拍賣掉,又是手無寸鐵,更困難的是摩西本身又是朝廷通緝犯。雖然上帝呼召他回去埃及時,已經是改朝換代了,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已經過了通緝令的時限,但相對的也在說明跟他在王宮生活時代,已經是人事全非,要去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談何容易啊!當他無法拒絕上帝呼召而回去時,那真的是一種信心和耐心的考驗,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好不容易地將以色列人民帶領出來。但卻也隨即面臨著進入曠野的苦境,特別是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間,所面臨的是缺乏食物、飲水,還要面對敵兵攻擊等等生死威脅的問題,若不是有堅定的信心,要帶領那樣多的人走過那段艱辛的路途,是不可能完成的。

又例如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與以色列王亞哈的巴力先知相抗;他是一個人面對巴力四百五十名的先知(參考列王紀上第十八章),這種要面對殺頭的場面,若不是有堅定的信心,很可能一下子就嚇死了,但他並沒有懼怕,他知道誰是真正的上帝,不是信的人多勢眾,就表示正確。真理往往是在極少數的人的身上出現。耶穌後來會被彼拉多判決釘十字架的死刑,就是因為群眾呼喊的聲音過大,產生一股龐大的勢力,逼使他必須妥協(參考路加福廿三:23),但這卻是極大的錯誤。

不論是亞伯拉罕,或是以撒、雅各、摩西、約書亞,或是歷代先知,都有同樣來自上帝揀選呼召的一句話:「我要與你同在。」有上帝同在,就是生命的力量。

新約福音書中,我們也看到幾則受到耶穌讚美的信仰見證,包括有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以及在馬可福音第五章25至34節記載一位患血漏病長達十二年的婦女,她只「聽見過耶穌的事,所以雜在人群中走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這個女人並沒有親眼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也幾乎沒有親耳聽見耶穌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因為她身上的疾病讓她成為一個不潔淨的女人(參考利未記十五:25-26),但她只從街坊聽到人家在傳述耶穌的故事,她就相信在耶穌的身上必定有特殊的能力,只要摸到耶穌的衣裳,身體的疾病就會得到痊癒。因此,她不顧一切困難、阻擋,突破了生存環境的限制,伸手去觸摸耶穌的衣裳,果然,她的信心救了她。

路加福音第七章1至10節記載有一位羅馬軍官,他家中的僕人病得相當嚴重,快要死去。他也是「聽到耶穌的事,替託幾個猶太人的長老去請求耶穌來治好他的僕人」。後來當耶穌要前往他的家時,他又差派人去告訴耶穌,只要耶穌「吩咐一聲」,他相信家裡的僕人就會好起來。耶穌很驚訝在外邦人當中竟有這樣堅定信心的人,因此說:「我告訴你們,像這樣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人當中,我也沒有見過!」(路加福音七:9)

如果將這些例子用來對照一下耶穌的門徒,那就能看出相當明顯的差異,耶穌有好幾次都對門徒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馬可福音四:40、九:19)馬可福音的作者甚至描述門徒們是「思想遲鈍」(參考馬可福音六:51-52、八:18),表示他們對耶穌的認識不足。另外,大家也都很熟悉多馬的故事,他被耶穌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約翰福音二十:29)這些都在說明信心是對上帝賞賜生命的回應,耶穌就是這樣子告訴門徒:「對上帝要有信心!」(馬可福音十一:22)

馬太福音第十五章21至28節的這段經文,也同時記載在馬可福音第七章24至30節;馬可福音將重點放在這個外邦的女人,只是聽過耶穌的事,就來跪在耶穌的腳前,請求耶穌醫治、趕走她女兒的身上的鬼。在馬太福音則是強調耶穌對這個女人的信心的稱讚,說她的「信心好大呀」,就如同在路加福音第七章9節耶穌稱讚那位羅馬軍官一樣。

被耶穌稱讚,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為耶穌知道人內心的意念(參考約翰福音二:25)。因此,這些被耶穌稱讚的人,都是出自內心的告白,且是真實的,因為他關心的是信心的問題,也是人性的問題,是生命的問題。美好的信心,會使一個人從罪惡的邊緣中迴轉過來,而堅定的信心,會使人從死亡中獲得生命重生的希望。路加福音就有記載有一位和耶穌同時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囚犯,他在最後的一刻鐘,向耶穌告白他生命的惡,承認自己所受的刑罰乃是罪有應得(參考路加福音廿三:41),因此,他祈求耶穌在「作王臨到的時候」能紀念他,就這樣一句出自內心真誠的告白,獲得了耶穌肯定的回應,答應他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路加福音廿三:43)

有沒有信心,這並不是用尺來衡量,也不是用秤可以評量,信心並沒有一套制式的規則來表示,也跟信仰的「年資」沒有關係。因為信心並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生命的問題。談生命,就要避開數字的觀念。因為上帝並不是用數字造人,而是用祂的形像(參考創世記一:26),而且用祂的氣和人連結(參考創世記二:7)。因此,信心,是指對上帝的愛的呼聲有回應。

另外一點,這位來下拜在耶穌腳前的女人是迦南女人,這也就是猶太人口中的外邦人。雖然這裡並沒有記載耶穌門徒對這個外邦女人來見耶穌的事提出甚麼看法,但可以理解耶穌的門徒必然驚訝。因為依照猶太人的慣例,一個猶太人的男人,特別是老師(拉比)是不會在公開場合與外邦女子談話的。約翰福音第四章27節記載耶穌的門徒從敘加鎮買食物回到井邊,看見他正和一位撒馬利亞人談話時,都「覺得很驚奇」。因此,當這個迦南女人來接近耶穌,並且「跪」在耶穌腳前(參考馬可福音七:25),必定讓他的門徒感到不安與緊張。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迦南女人一來到耶穌面前,就高聲喊著說:「主啊,大衛之子,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鬼附著,痛苦不堪。」一個外邦的女子會稱呼耶穌是「主啊,大衛之子」,從她用這樣的名號來稱呼耶穌,就顯得非常特別。因為猶太人用「大衛之子」,這句話本身的含意是在表示彌賽亞、拯救者之意。很顯然地,這已經在表示在這位迦南女子心中的耶穌,就是一位拯救者。而她之所以會有這種認識,必定就像馬可福音第七章25節所說的,她是聽過耶穌的事,就相信耶穌是來自上帝差遣的彌賽亞、拯救者,否則耶穌不會有這樣特別的能力,能行各種醫治的神蹟奇事(參考約翰福音九:32-33)。而更重要的是她聽過耶穌所行的事蹟之後就相信了,這相對於許多猶太人,特別是那些宗教、社會領袖們,不但是聽了也不相信,就連親眼看見了,也還是不信(參考約翰福音十二:37)。

很多人讀到這段有關外邦女人來見耶穌,懇求耶穌醫治她的女兒、卻遭遇到耶穌用「我奉差遣只去尋找以色列人中迷失的羊」這句話回應時,都很難理解為甚麼耶穌會這樣回答?甚至連帶的對耶穌在差遣他的門徒出去傳福音時,這樣交代說:「不要到外邦人的地區,也不要進撒馬利亞人的城市。你們要到以色列人中迷失的羊群那裡去。」(馬太福音十:5-6)也會感到相當的不解,很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確實是個很難解的問題。不過,有個可能,是當時耶穌對自己傳福音的工作時限很緊湊,並沒有想到要擴充範圍,且呼召來傳福音的門徒並不多,再加上兩個人一組派出去時,可抵達的範圍其實並不大。因此,當耶穌差派他們出去傳福音時,就交代他們甚麼東西都不用帶,連換穿的衣服也不需要準備(參考馬太福音十:9-10)。他差遣門徒是這樣交代,他自己也持守了這個原則,因此才會這句名言:「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馬太福音八:20)。這也是為甚麼在剛開始之時,當這位婦女在呼喊耶穌的時候,他都沒有出聲回應的原因之一。可是當他的門徒告訴耶穌,說他們想要他阻止這位婦女繼續發出噪音騷擾的時候,耶穌就回應了這位婦女的呼求。

要特別注意的是第24節,這原本並不是說給這位迦南的婦女聽的,而是對門徒回答的。但這位婦女很機警,她一聽耶穌這樣講,隨即有了反應,她用非常謙卑的態度,在耶穌的腳前下拜,對耶穌說:「主啊,請幫助我!」(第25節)在耶穌的傳道工作中,他從不拒絕任何生命有苦難者的請求。而這個女人並沒有因為耶穌在第24節對門徒回應的話,感到難過就放棄。她是把握機會讓耶穌知道,她確實是需要他的幫忙。

第26節,耶穌的這句話或許讓很多人感到納悶,因為猶太人喜歡用「狗」來稱呼外邦人。這樣,耶穌怎麼可能會用這樣的話回答一個外邦女人?由於當時的猶太人若稱呼一個人為「狗」時,那是在羞辱一個人,說他骯髒、不潔淨如外邦人,而且耶穌這樣的回答,也等於將「女兒」與「狗」作對比,含有鄙視的意思。

但從第27節可看出這個婦人非常聰明,她是來祈求耶穌醫治她女兒的病,並不是來跟耶穌辯論的。她沒有反駁耶穌說「拿女兒的食物給小狗吃是不對的」這句話,她清楚猶太人看外邦人的態度,這不是她在意的。她繼續懇求耶穌,只要給予剩下的恩典就夠了,因此她回答耶穌說:「是的,主啊,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呢!」這句話已經說出這女人不但是謙卑到極點,並且清楚一個重要的認識:她知道上帝的恩典不但足夠,而且是綽綽有餘,而這點正是聖經的教導(參考馬太福音二十:1-15)。再者,她也一定聽到耶穌在傳福音過程中,經常受到猶太人領導當局的排斥,但卻深受民眾的喜愛。因此,當她說「小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這句話時,已經在表示若耶穌能醫治她女兒的病,正好在表明珍惜上帝的恩典,和猶太人浪費、拒絕上帝的恩典完全相反。

早期基督教會一直有個觀念,上帝拯救的福音是從猶太人開始,然後傳到外邦地區去(參考羅馬書一:16)。使徒保羅強調這是因為猶太人一直拒絕福音的信息,結果反而使外邦人得到福氣(參考羅馬書十一:11-12)。

第28節,這個外邦女人展現了她對福音的敏感和重視,她沒有讓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從她的眼前消失、錯過,她是緊抓著這個機會回應耶穌所說的先後次序問題,隨即做出了反應,表示她很清楚這個問題,自己也沒有強求,但就算是家狗也會得到主人從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這樣的機警比起那些自命清高、有學問的猶太人宗教領袖,正好突顯出這個外邦女子對福音的渴望,和她對耶穌能力的信心。難怪耶穌會回應這個女人的要求,稱讚她的「信心好大呀」,且成全了她的祈求,她的女兒就因此痊癒了。

其實,我們也從這個迦南女人身上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有堅定的信心,並不是驕傲。相反的,信心越堅定的人,是越會謙卑下來,因為知道施恩典的,是上帝。上帝的恩典只會給謙卑且信心堅定的人,而不會施予在驕傲的人的身上。

經文默想:

1.若假設我們就像迦南的女人,聽到耶穌這樣的回應時,我們會怎樣回答耶穌所說的話?是失望且生氣地離開呢?或是我們也會像這女人一樣,對耶穌說:我只需要一點點別人拒絕的恩典就夠了?

2.如果我們向上帝祈禱,祈求祂賞賜給我們需要的,例如身體疾病得痊癒、生活的需要等等,若是沒有成功,我們是否會像這個迦南的婦女,繼續祈求?或是就此失望,不再祈求了?

3.緊抓住機會,這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這個婦女,當她知道耶穌到了她所居住的地區之後,她隨即緊緊抓住機會,沒有使之錯過,並且排除所有的困難接近耶穌,雖是遇到了困難,卻一點也不氣餒,直到耶穌治好了她的女兒的病。我們從這女人的身上學習到了甚麼信仰功課?

代禱事項:

1.為所有生病的兄姊代禱,特別是為那些重病纏身而痛苦的家庭祈禱。懇求天父憐憫的恩典加倍看顧這些家庭。

2.為我們軟弱的信心祈禱。懇求上帝幫助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和謙卑的心靈,不會被世上的煩惱困惑而起懷疑的心思,也知道用謙卑的心靈回到上帝面前。

3.為與我們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代禱。懇求上帝幫助我們,知道會將上帝在耶穌裡拯救我們的愛分享給他們,而不是鄙視他們的信仰。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