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按 ≡

歷經數年申請、規劃、撰寫、宣傳,以及疫情、戰爭等重大世界局勢變動,今年3月第一個禮拜五以「台灣」為主題國家的世界公禱日終於來臨,這一天全球將有上百個國家同時為台灣祈禱。而台灣該如何向世界介紹自己?又面臨什麼樣的處境與難題?禮拜設計有什麼巧思?歡迎展讀。

總編輯|陳逸凡


禮拜擺脫語言束縛 感受上帝廣闊包容

|黃馨蓮|客家宣教中會龍潭教會牧師、2023年世界公禱日成人禮拜設計小組召集人

(相片提供/黃馨蓮)

【邱國榮專題報導】2023年世界公禱日(WDP)成人禮拜設計小組召集人、客家宣教中會龍潭教會牧師黃馨蓮談到她參與該事工的感想時,說到設計禮拜內容的過程是她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次學習經歷。她和工作小組的同工們,都經歷到在台灣教會禮拜時看似常見的詞彙及模式,但實際上對有些國家來說可能不適宜,因此禮拜內容必須不斷地調整,不要被語言局限了信仰。

每年WDP的內容,是分享給全球各地教會共同為代禱國家禱告的禮拜,並由婦女主導。黃馨蓮說明,為了方便各地教會共同禱告,小組需要將設計的禮拜內容轉換成多種語言,再與世界公禱日國際委員會(WDPIC)討論,WDPIC會給出必要的語彙修正提醒,確保各地都能清晰理解。

例如,台灣教會非常稀鬆平常的禱詞語彙「我們在天上的父」,WDPIC則提醒小組,要改成更大公概念的語詞,稱呼上帝可以用更廣闊的形容,譬如形容上帝為「天父」可以改成「創造宇宙的主宰」。因為「天父」轉換成其他國家語言,對有些民族的語言感受而言並不友善、是狹義的,甚至是傷害的。

黃馨蓮表示,WDPIC不斷引導工作小組面向世界,讓語詞有包容性,在設計禮拜內容時不受語言的限制,能傳達上帝的信息,而不會造成刻板印象及引起其他國家誤解。因此,小組在設計禮拜內容時,不斷調整語詞以符合WDPIC的要求。

成人禮拜內容的特色為何?黃馨蓮指出,禮拜描述了美麗的台灣,島嶼上的人民共同面對過去的苦難歷史,選擇以民主進步的方式生活,這些信息將在禮拜的認罪與懺悔環節中一一呈現。此外,禮拜內容也介紹了五位婦女的見證故事,彰顯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每個婦女的故事都關於過去台灣女性所面對的挑戰與困境。她表示,工作小組努力讓這些爭議性話題能在禮拜中受到各界關注。

台灣的族群非常多元,工作小組成員來自不同族群,在設計內容過程出現最大張力的地方,是在介紹台灣歷史。黃馨蓮表示,面對台灣的歷史,不同的基督教派有很大的認知差異,因為不同族群有不同背景的文化,例如台灣歷史經歷「外來政權」的描述,小組當中有成員不能認同。此外她指出,也因信仰與神學的光譜不同,討論到轉型正義與婚姻平權的時候,過程中常出現尖銳的爭論。

黃馨蓮指出,過去歷屆WDP的主色調設計大多採用代禱國家的國旗顏色,但是,台灣民眾對現有的國旗並不存在一致性的認同,這也包括國家名稱;同樣地,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對此也沒有一致性的認同。針對這樣的狀況,黃馨蓮說明2023年WDP的顏色是藍色和綠色。她表示,代禱國家是台灣,成員彼此協調出以能夠突顯台灣是島嶼作為色調,既然在禮拜當中介紹台灣是島嶼國家,所以用藍色的海洋和綠色的青山來象徵台灣的顏色,強調台灣的島嶼性,試圖突顯台灣的地理位置就是國家領土的主體。


遊戲介紹台灣族群 共融團結學習合一

|黃欣怡|台北中會蘭雅教會牧師、2023年世界公禱日兒童禮拜設計小組召集人

(相片提供/黃欣怡)

【邱國榮專題報導】2023世界公禱日(WDP)的兒童禮拜採行MEBIG,擔任兒童禮拜設計小組召集人的台北中會蘭雅教會牧師黃欣怡投入參與的感想是,感謝上帝給小組同工們這個機會,可以透過設計兒童禮拜,讓世界知道台灣。

關於參與設計兒童禮拜的挑戰,黃欣怡指出,經文是由世界公禱日國際委員會(WDPIC)提供,擷取自以弗所書1章15~19節,相對於兒童禮拜通常講聖經故事,的確是挑戰。另一個挑戰是,台灣人口組成多元,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的教派,族群更加多元。為了介紹多元的台灣,組員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和協調,擔心太多元素會使禮拜失焦。最終合一地將台灣介紹給世界各地的教會,不僅兒童禮拜的孩子們能夠認識台灣,執行兒童禮拜的教師們也因此認識了這個美麗的國家。

兒童禮拜是以MEBIG方式進行。黃欣怡說明,MEBIG是Memory(記憶)、Bible(聖經)、Game(遊戲)的組合,是一種兒童宣教的策略。因為小孩子無法像大人一樣長時間坐著聽講道,因此MEBIG注重讓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聽到聖經故事,並能回應。同時,也讓參與MEBIG的弟兄姊妹有如接受門徒訓練般的裝備。MEBIG不僅是一個禮拜,更是一個理念,讓所有參與者同時受訓並裝備。

台灣是多元族群組成的國家,因此在設計2023年WDP兒童禮拜時,要呈現這種特色。黃欣怡舉例說明,手作原住民頭飾花環,讓孩子與投入禮拜的弟兄姊妹們認識台灣族群的多樣性,包含特色水果及特有動物等;利用遊戲介紹台灣人在過去400年的共融共生,即使有混亂、張力和掙扎,仍然學習團結合一並向前行,最終人民彼此學習如何一起生活在這座島嶼上。

黃欣怡進一步解釋,手作的頭飾對於原住民族來說,不僅展示了他們的地位和豐富的文化,而且花環的圓圈象徵著團結。藉由手作頭飾,學習認識台灣人並彼此包容,結合成一個圓圈,共同成為台灣的一分子,一起榮耀上帝。

2023年的WDP是為台灣祈禱,台灣在防疫的表現傑出讓世界有目共睹,世界人民開始認識台灣,甚至開始知道台灣不屬於中國。但是台灣人都知道,台灣並不是國家的名稱,不同教派對國家名稱的認同也有所不同。擔任兒童禮拜設計小組召集人的黃欣怡,怎麼看這個現實的矛盾問題?黃欣怡表示,這就是實際的台灣處境,對小朋友來說,他們生活在這片島嶼上,就會面對到這個矛盾帶來的混亂和壓力,因此這個問題不能被避談。

台灣至今仍然存在著國家認同、意識形態和偏見不同的情況。這也是組織設計禮拜時,努力嘗試讓禮拜內容能夠多元化的原因。「孩子們要如何在多元的世界和台灣社會中,有能力判斷和看見多元,並且在多元環境中能夠共存,在充滿衝突的情況下仍然學習尊重、愛人和愛上帝,我認為這才是孩子們需要學習的重點。」


在基督裡共同前進 曲中唱出彼此聲音

|賴音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會主委、2023年世界公禱日主題曲創作人之一

(相片提供/賴音婷)

【Dalul專題報導】世界公禱日國際委員會(WDPIC)2017年的大會決議,由台灣擔任2023年世界公禱日(WDP)禮拜手冊撰寫國及代禱國。為了讓參與禮拜的人更了解今年的主題「I have heard about your faith」(我聽見你們對主耶穌的信心)和主題經文以弗所書1章15~19節,在禮拜中創作主題曲和奉獻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透過這樣的音樂引導,能讓參與者更投入禱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委賴音婷是這次主題曲〈I Have Heard About Your Faith〉(我聽見你們對主耶穌的信心)和奉獻曲〈Offering to You〉(奉獻給你)的創作者之一。她表示,因為這次的WDP是面向全世界的女性,為了讓參與禮拜者的體驗和感受更直接與深入,也希望參與者能夠共同吟唱這些詩歌,所以在歌曲設計上,都會採取易唱、降低難度的方向來創作。另外,用自創曲除了避免版權問題以外,更能通過音樂講述故事,展現台灣女性的創作才華。

賴音婷說,這次主題曲和奉獻曲不是由她一個人創作的,而是由很多婦女創作者共同合作,這也讓不同背景的婦女和參與者有機會分享想法。歌詞部分直接取自以弗所書1章15~16節,體現互相扶持的精神。

賴音婷表示,這次的主題曲具有充滿期待和鼓舞的韻律,演繹出的感覺會因為不同的樂器而有所不同。她指出,這次的錄音要特別感謝老師萬益嘉(Edgar L. Macapili)領導的西拉雅Onini竹音樂團,他們的演奏帶出奮發向前的感覺。這也讓WDP的參與者能夠體驗到,即使眾人的生活背景和面臨的挑戰不同,在基督裡所有人都能一起前進。透過這種「在基督裡是一家人」的感覺,人們能夠互相了解並有更多行動。

賴音婷表示,台灣此次也是透過WDP的活動,讓不同族群和教派的婦女能夠一同分享、分擔,有不同面向的呈現。像是以她自己來說,可能過往是比較少參與WDP的設計,但此次卻可以透過自己在社會、教會中的不同角色,以及年輕的背景,在服事中能夠帶入新的聲音,更是透過共同服事,除了向外發聲,也分享自己的國家,了解彼此的聲音,為上帝做更多的事工。


延伸閱讀|世界公禱日 為台灣祈禱(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