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馬長老教會跨國宣教合作

PCT與GPM皆源自英國   各樣事工緊密配搭   拓展福音事工

【林宜瑩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與馬來西亞長老會(GPM)的宣教合作史,最早可推至1960年代,有陳復生、陳效贊、陳祥康、邱以正等10多位PCT的牧師,先後去到馬來西亞協助同為英國長老會體系的GPM。在1960年代GPM推動「五年倍增計畫」期間,台灣牧者參與了檳城、新山等地植堂拓展事工,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陳康祥擔任長老大會青年幹事期間,在他大力推動青年牧養工作下,GPM各堂所也紛紛成立青年團契。

之後,PCT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教會之間的互動沉寂了一段時日,主因在於馬來西亞政府改變入境政策,讓外來宣教師很難拿到工作准證。PCT與GPM彼此因同為世界傳道會(CWM)的會員,在普世教會關係及事工上有所互動,可是並沒有太多單獨的聯繫或交流;後來,在台北中會羅勇士與GPM北部區會楊俊良兩位牧者促成下,PCT台北中會與GPM北區雙方牧者多次開會後,決定要締結為夥伴教會,並在2004年8月12日晚上,在吉蘭丹基督長老會簽訂宣教協議書,開始加深雙方教會的聯繫與了解。

也因著台北中會與北部區會的互動熱絡,PCT在2004年有22位牧長前往馬六甲參加研習會,三方牧長有了很好的互動,並決定每兩年要舉辦一次「台、新、馬教牧長執聯合激勵團」,後來甚至擴大讓印尼、泰國、香港等國的牧長加入,隨著彼此互動交流頻繁,PCT與GPM在2007年3月28日也正式簽下宣教合作協約,當時簽約代表PCT總會議長陳宇全牧師,在2012年也被GPM北部區會聘為特使,為彼此互動交流扮演積極角色,甚至在2015年8月24日也受邀前往北部區回巡迴證道。

可是這兩、三年,感覺上台北中會與北部區會的正式互動逐漸趨緩,楊俊良也表達GPM北部區會很想再與台北中會有更進一步宣教合作的意願,甚至目前位在吉蘭丹興建的北部區會辦公大樓,也已規劃要預留空間讓台北中會在馬來西亞設立辦公處所,他期望透過《台灣教會公報》的專題報導,能讓台北中會牧長感受到北部區會的誠意與熱切期望。反而近幾年,GPM南部區會的林雙來牧師因孩子在台灣讀書,常常來台與七星中會牧長互動,促成了雙方牧者的交流,甚至七星中會副議長鄭忠仁、林憲懋,徐信得牧師及鄭牧人長老,在2015年6月1至5日也前往大馬,彼此的中委會也都已決議通過,預定今年11月於馬來西亞,由七星中會議長戴約信與南部區會會正楊節制簽下宣教協議。

GPM南部區會副會正(相當於PCT中會副議長)王端國表示,未來期望在長執、門徒訓練、社區宣教、城市、東馬、原住民宣教及主日學、神學教材等,都能與七星中會及總會合作。事實上,南部區會也新設了社福事工,需要PCT的大力幫忙,他相信彼此若能持續的良性互動,都能開展跨國宣教的任何可能性。

GPM總幹事莫子亮表示,欣見PCT與GPM能在各樣的事工上合作,包括無牧教會牧養、東馬原住民關懷、台神神學教育、締結夥伴教會、也有牧者長執激勵團與CWM事工上的配搭。他相信,未來PCT與GPM的關係與合作只會越來越緊密。

 

馬來西亞長老會沿革與現況發展

【林宜瑩專題報導】馬來西亞長老會(GPM)與新加坡長老會本是一家,最早有英國倫敦宣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派宣教師,後有英國、蘇格蘭、威爾斯等長老會、公理宗及美國長老會先後派宣教師到中國沿海傳教,之後廣東、福建信徒移民到新馬,因此蘇格蘭長老會便差派基士柏里牧師(B. P. Keasberry)和閣約翰牧師(J. A. B. Cook),閣約翰在1881年11月到新加坡,1886年在西馬柔佛新山建立第一間華人教會(聖光堂前身),6年後又在麻坡設活水堂會。

1901年成立南洋中華基督教會,之後易名為新柔中華基督教會,二次大戰日治馬來半島時,包括培華校長董黼卿傳道、國專英校校長泰美珠及林安、杜雪雲等姑娘,還有三一堂鄭文炳、鄭明月、羅文漁長老殉道;1947年二次戰後,有郭景雲牧師提倡自立運動,1948年又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星馬大會,同年又與衛理公會、聖公會一同創辦三一神學院,1951年也配合英國殖民政府為消滅馬共,將華人集居在新村的政策,紛在新山各地的新村設立教會。

到了1964年,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馬來西亞長老大會,1968年又改名基督教星馬長老大會,後來新加坡在1975年建國,星馬長老會正式分家,同年,因倫敦宣道會宣布要合併為世界傳道會,馬來西亞長老會因同為英國歸正教會(URC)緣故,也加入成為世界傳道會成為會員至今。

馬來西亞長老會共分成南部、北部、西部及英語四個區會,目前共有145間堂會,信徒人數為1萬1000人,教牧人數為136人,從2011年GPM慶祝設教130週年時,開始推動「無牆的教會」,期望到2020年時,完成教會數增加30間堂會與信徒數達2萬人的目標。

 

馬來伊斯蘭國度  宣教挑戰與展望

【林宜瑩專題報導】人口3000萬、土地面積32萬9845平方公里的馬來西亞,主要分成東馬與西馬,伊斯蘭教為大馬的國教,雖說在該國憲法下,大馬人民享有宗教自由,但是在現實環境中,非伊斯蘭教的宗教還是會遭受莫名的打壓,而這也是馬來西亞長老會(GPM)面臨最大的挑戰。

在馬來西亞,基督徒不能公開向篤信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傳福音,而穆斯林若要改信其他宗教,還要經過宗教法庭的審理,基本上是不可能被批准的,教會只能私下關懷一些有意願信主的馬來人。況且就算是在大馬落居的華人,也多數信仰傳統儒釋道的宗教,許多人家前庭院都立有神龕,總覺得基督教的上帝是洋人信奉的神。

再加上大馬政府對外國宣教師簽證處處刁難,若教會要申請設立,往往曠日費時,單單1998年完成註冊馬來西亞長老會法人團,整個過程就耗時20多年;而教堂只能設在商業區,不久前也發生教會要樹立十字架,遭當地穆斯林居民以傷害族群情感為由強力拆除;在東馬,原住民用印尼文(與馬來文類似)聖經以「阿拉」稱呼上帝,也遭到大馬政府的阻撓與禁止;曾有檳城的教會舉辦大型禱告會時,呼求上帝讓大馬成為基督化的國家,也引發一陣宗教緊張的風波。

近年來,由於人口流動從鄉村往都市集中,許多GPM鄉村教會式微,大城市則急需大量的牧養專才,於GPM2011年設教130週年開始推動無牆的教會11年信心計畫,期望能在10年內達到信徒2萬人、增加30間堂會的目標,這是目前GPM全力推動的重點事工,更是傳福的策略與教勢發展的展望。

 

無牧教會短期牧養合注新力 

【林宜瑩專題報導】2015年6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牧師蘇貞芳隻身前往馬來西亞柔佛州彼咯教會,正式開始PCT傳道委員會與馬來西亞長老會(GPM)南部區會一起推動的短期牧養無牧教會的宣教事工。7月又有PCT退休牧師郭恩信與紀明義牧師夫婦,分別前往新邦令金長老會與笨珍樂恩堂,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短期牧會,後續還有陳重光、星.歐拉姆(彼咯)、康文祥(新邦令金)、鄂主成(笨珍樂恩堂)等台灣退休牧者加入此牧養陣營,為PCT與GPM的宣教合作注入新力。

2007年3月28日PCT與GPM簽訂宣教合作協約,雙方承諾共同宣教、彼此分享、人才交流,且雙方教會若有需要,可隨時召開特別會議,研究彼此新的發展,並一起探索有關神學、宣教政策或策略,也基於PCT與GPM同為世界傳道會(CWM)會員,也會一同為CWM相關的各項事工探討共同合作的機會。

近年來,PCT與GPM在參與CWM各樣會議,以及星馬台牧長激勵團的合作上不遺餘力,台灣神學院也定期在馬來西亞舉辦短期教牧進深密集課程,加上PCT台北中會與GPM北部區會、PCT七星中會與GPM南部區會的互動交流,讓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也建立起雙方更深的信任。

2014年初,GPM總幹事莫子亮透過助理發電郵,向PCT總會傳道提及GPM急需PCT豐富的人力資源,幫助牧養馬來西亞的無牧者教會,同年5月又再次發信提及,同年8月第六屆新馬台泰印港聯合教牧長執激勵營時,莫子亮也親自與PCT總會幹部確認,2015年1月9日PCT總會傳道幹事蔡南信飛抵馬來西亞,為彼此在GPM無牧者教會牧養事工上的合作,就簽證、經費、資源分配等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溝通,之後雙方也多次書信往來,確定了無牧教會牧養的宣教合作事工。

GPM南部區會副會正(相當於PCT中會副議長)王端國牧師表示,這次無牧教會牧養事工從今年6月到明年5月為期一年,只是PCT與GPM宣教合作的試金石,讓彼此觀察台灣牧者可否在馬來西亞適應牧會生活,也了解GPM地方教會可否從中學習到奮興福音策略與方法。在經過檢討改進後,未來中程目標期望有進一步的聯合事工,甚至彼此可以互派牧者進行交換牧會,讓GPM牧師到台灣牧會兩個月,讓PCT牧師在馬國牧會,長程規劃是不只一年,而是3年、5年、10年長期在牧會上合作,也可一起配搭在東馬開拓教會。

GPM長老大會會正(相當於PCT總會議長)孫孝忠表示,很高興看見PCT與GPM有實質的宣教合作,也相信PCT能有更多人力與教牧資源來幫助GPM,若能在現行宣教合作事工中,因彼此配搭有更多的了解與默契,當然盼望未來能在樂齡、青年、婦女、神學教育、主日學教材等等事工上,有更多的連結與合作。

 

【林宜瑩專題報導】「這裡的信徒很渴望有信仰根基的建造與門徒培育的訓練。」今年7月前去馬來西亞新邦令金長老會進行短期牧會的高雄中會路竹教會退休牧師郭恩信說,新邦令金長老會設立12年,卻長期處於無牧者狀態,在會友自理下較無明確的教會發展規劃或異象,信徒信仰根基急需穩固建造,各樣事工要重頭確立,教會運作才能持續往前。

目前新邦令金長老會穩定聚會者約80人,郭恩信說,這裡的信徒多從鄉村前來都市謀生,在信仰追求上都期望能有所成長,所以很積極尋求信仰真理,但是很可惜的,長期沒有穩定牧長的帶領,而主領教會事務的長執,也因為沒能好好休息感到相當疲乏。

這次郭恩信來到新邦令金長老會進行短期牧會,可以用台語和華語與當地信徒互相溝通,他相信,只要信仰根基打下好的基礎,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新邦令金長老會的穩定發展,是令人期待的。

不過,他也坦言,因為馬來西亞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政治權力掌控在篤信伊斯蘭的馬來人手上,加上當地華人多數信奉傳統宗教,基督徒在馬來西亞比例太少,如何在受限的環境中爭取應有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這是馬來西亞的教會要思考的重要議題。

這次郭恩信牧師一人前來,還親自駕車前往笨珍跟彼咯探望紀明義、蘇貞芳牧師,而且他這次前來,才知道台灣的陳再明牧師及曾慶豹教授,都是新邦令金這裡過去的;他還趁著牧會空檔,開車拜訪馬來西亞長老會南部區會最早的新山聖光堂,還有龍引宣道所、永平堂、居鑾佳音堂、居鑾生命堂、拉央拉央宣導所等。

郭恩信表示很適應這裡的慢活步調,他說這裡的長老會牧師一人要兼3至4間教會牧養工作,而他則專心牧養新邦令金。因此,他勸勉未來要投入馬來西亞短期牧會的台灣退休牧師,就盡量抱持放輕鬆的態度前來,好好把自己一生美好的經驗分享出去,就能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做好短期牧會的工了。

 

【林宜瑩專題報導】「這裡的路名我看不懂,駕駛座跟行車方向剛好與台灣相反,大家開車又很快,所以我在這裡不開車,都是有會友來載我去探訪或聚會。」今年7月才來笨珍樂恩堂短期牧會的七星中會中坡教會退休牧師紀明義說,他還在適應當地的生活,不過來到笨珍後,可能餐餐都是由牧師娘料理,吃得比較清淡,所以原本在台灣天天要吃高血壓的藥,卻在這短短一個月內不需服用,也許這是上帝讓他來馬來西亞服事最大的祝福。

紀明義表示,笨珍樂恩堂現在約有60位會友,因為在柔佛州是配合伊斯蘭教聚會時間,改成每週五放假,禮拜天還要上班,所以主日是在禮拜天下午3點半舉行,主日早上是進行兒童主日學,而證道時需用華語進行,因為台語與當地的福建話還是有許多出入,加上這裡的會友其實年紀都比較大,職業多是從商、醫生或老師,年輕人都往新加坡、新山或吉隆坡等大城市去謀生、定居,因此整個樂恩堂會友以老人及兒童居多。

基於對馬來西亞長老會體制的尊重,紀明義必須按照樂恩堂既有的聚會時間及模式配合,也必須服從GPM南部區會會正的要求,與樂恩堂長執的意願,因此在短期牧會的兩個月裡,他覺得似乎很難推動有系統的牧養計畫,不過樂恩堂一週的聚會活動很多,有姊妹會、樂齡團契、青少年聚會、兒童主日學、編排主日週報、週間還要去家庭探訪,也主持了會友過世的告別禮拜,其實他覺得時間很不夠用,生活也過得很充實。

目前,笨珍樂恩堂有附設幼稚園,也有一對教會執事夫妻自己開了安親班,因此在兒童主日學時,約有近30位兒童參與,原本教會也有開設小學,後來卻被馬來西亞政府徵收,加上年輕人多外出工作,會友結構有嚴重的斷層,而這也是柔佛州長老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紀明義建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未來派遣退休牧師前來短期牧會時,可以先給予簡單問候語、習慣用語等馬來話訓練,以及街道(Jalan)、入口(Masuk)、出口(Keluar)、注意(Awas)及地名等馬來文的辨識,並提供教會附近菜市場、超市、飲食等日常生活相關的訊息,讓台灣牧者前來短期牧會時,有更多的心理建設與準備,他相信這樣前來服事時,就能較快進入狀況。

 

【特稿/蘇貞芳】使徒行傳26章18節說:「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彼咯(Bekok)教會鄰近國家公園,是老化的偏遠山腳下鄉村,會友以棕油、橡膠園為業,其中也種榴槤為輔。彼咯教會14年沒有牧師,是4個執事盡忠敬虔守住這間教會,非常委身,很不容易。大家都身兼數職,非常疲累,必須要先牧養她╱他們,讓她╱他們先從心得力,才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

我學習早期來到台灣的宣教師,在廟埕前或者大樹下傳福音。我去街上喝茶碰運氣,主動找話題和他們談談建立關係。我去坐在一個越南配偶攤子那裡,因為沿街有很多人,我坐在那裡強迫每一個人看見我的存在,進而對我好奇,跟我說話。花一個月讓他們熟悉我的存在,不斷在對方的面前出現,參與他們的活動喝茶買菜,不斷地找機會四處與人交談,在路上行走自然與人打招呼,一點一滴慢慢地建立關係和交談。這裡華人民間宗教偶像崇拜盛行,要慢慢來,因為大家防備心很強。

如果過去一、二十年來對在地的華人傳福音遇到很多的阻礙,那麼阻礙在哪裡?該阻礙是否能突破?除卻不能向馬來人傳福音以外,這個村莊到底要向哪些族群傳福音?有沒有其他族群是有傳福音的可能性的呢?我在彼咯看到兩大可以宣教的族群,在地同工卻似乎從來沒看見,或者不把這兩個族群考慮在內。

尊主為大,兩國有沒有共識在合作的這一年有什麼目標?在地教會的宣教契機在哪裡?教會有沒有要傳福音的打算?還是只要有台籍牧師來協助維持禮拜就好?宣教牧師應先謙卑熟悉在地文化,非以給予者的心態行事。宣教牧師切勿帶著滿腔熱誠馬上行動,要先傾聽,一同傾聽神的旨意,在尊重在地的前提下,必須等候,等在地教會經過思考後有共識再行動。

偏鄉的地方幾乎都是資源缺乏,有的缺人、有的缺錢、有的兩者都缺,把資源導入教會而不是導入個人,這才能避免讓手握資源的人成為救世主,越權也得罪神。教會雖改變不了大環境,卻提供在地盼望,在每一個神的家即使是窮鄉僻壤都有盼望。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