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運三十 豐富原民自治新風貌

《原基法》實施屆滿10週年  各界齊聚省思未來方向

【義工記者林佳靜專題報導】「原運三十」研討會8月14至16日在玉山神學院舉行,主辦單位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汪明輝、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及台灣神學院都市原住民神學研究室鄭仰恩牧師一同點燃狼煙揭開序幕,並由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牧師唱出原住民心聲。汪明輝表示,《原住民族基本法》至今實施10週年,正是集結民間團體、學術界、社運界,檢視政府政策,提供建言,以推動原住民族自治的良好時機。

汪明輝表示,最早提倡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理想者,首推鄒族菁英高一生;而以1984年成立的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的組織化運動,為正式起跑點。這30年來原住民族運動的重大成就包括:還我土地運動、正名運動、凝聚泛原住民族意識、建構原住民族主體性、將「原住民族」入憲,及1996年設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年通過《原基法》等。

14日舉行的第一場專題邀請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主講「原運三十年回顧與前瞻」,並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排灣中會總幹事布卡.蔴旮旮菉灣、原住民政策協會理事長伍杜.米將、原策會理事Falong Sinciang參與座談。布卡認為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原運暫時休兵,「原住民」三個字不斷被消費,原住民辛苦爭取權益後,享受的竟然是反對原運的人。未來的原運應該搭好平台,讓孩子思考自己的未來。

去年「光復節」前夕,阿美族青年在花蓮光復鄉公所門口噴紅漆抗議「光復鄉沒光復」,主事者「馬太攻守聯盟」成員被調查、約談,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伍杜.米將表示,過去原運前輩講大方向,但被批評遠離部落的聲音,他認為部落型的原運,可以補足過去原運的精神。但是現在許多原青住在都會區,對於原住民議題認知有落差,需要幫助他們了解部落,並給予支持。

來自花蓮Fanaw部落的旅北青年Falong Sinciang表示,當他想跟同學討論社會議題時,經常受到質疑,「原住民到底還要爭什麼?」原住民好像已享有各種福利,不該貪得無厭。後來他才理解,比起原住民所失去的,這些福利離真正的修復式正義根本還差一大截。

15日舉行的第二場專題由前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主講「從原運角度看原基法實施的成就、瓶頸及未來」。參與座談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林益仁認為,「法,是社會實踐走出來的。」他以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說明,要先付出行動才能拿回傳統領域。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高潞.以用.巴魕剌認為,《原基法》對阿美族沒有成就,只有瓶頸。因為中華民國存在多久,阿美族的土地就消失多久。長老教會總會原宣幹事歐蜜.偉浪牧師呼籲,原住民國會議員全是國民黨籍的現象,對推動相關法令及權利極其不利,需要有各政黨彼此監督、制衡及合作,才能制定有利原住民族的進步法案。

最後一天的開放空間討論(OST),原運工作者提出三項行動方案,包括「成立原住民土地喪失真相調查委員會」「籌組原運幹訓班」及「日本人如何關心支持台灣原運」。連續參加三天的研討會,日本耶穌基督教團(JCCJ)二宮一朗牧師,還特別為日本人向原住民族鞠躬道歉,場面令人動容。(攝影/林佳靜)

 

平埔族推西拉雅正名  尋找建立自身光榮感

【義工記者林佳靜專題報導】「原運三十」研討會8月14日晚上舉行「平埔族議題」座談,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原民會平埔小組副召集人段洪坤指出,「平埔族並不是單一族群,而是10幾個族群的泛稱。」曾擔任記者的段洪坤,1997年回到台南縣吉貝耍西拉雅族部落定居,1998年因為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主任潘英海的一句話,讓段洪坤踏上了推行平埔文化的道路。段洪坤搖頭感慨的說:「文化復振的工作真的不好做。」他說,最常被批評的就是「平埔族在哪裡?」因為族人並沒有自己是西拉雅族的概念。

段洪坤說,小時候,隔壁東正、東中村的孩子經常會嘲笑吉貝耍的孩子是「番仔」,父母就會告訴段洪坤:「他們過去叫做『番社』,伊才是番。」然而從祖先的畫像,族人的五官,加上一些特有的祭典儀式,讓段洪坤心中老是覺得有團迷霧。長大後,在找尋文獻、細查村子的特殊信仰之後,段洪坤終於認出自己原來是平埔族群的西拉雅族人。

段洪坤與潘英海開始推動西拉雅族正名運動,沒想到遭遇鄉親父老的反彈,甚至自己的叔公還在公開場合罵他:「人不做,要做番幹嘛?」推行正名運動,讓他與族人有許多摩擦,但心疼理解多於氣憤。他很感謝早期荷蘭人將聖經馬太福音及信仰告白翻譯成西拉雅語,才能將西拉雅文字保留下來。

段洪坤不斷調整,開始推動部落圍牆彩繪西拉雅文史,建構西拉雅故事村。1998年,吉貝耍部落首次對外公開舉辦夜祭活動,遊客爭睹神祕面紗,盛況空前。近年來以「我家也有木棉樹」活動,逐漸喚起族人對西拉雅文化的自我認同與驕傲。藉著文化活動的推行,吉貝耍的青年才慢慢站出來,一同投入文化的復振工作。段洪坤希望,族人不再因為別人說自己是「番」而感到自卑,有一天西拉雅族能建立起自身的光榮感。

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牧師回應時表示:「誰有資格否定西拉雅族不是原住民?」坊間已經有很多書籍可以證明,他認為原民會應該「先承認,後修法」。

 

【陳逸凡專題報導】「原運三十」研討會第三天的搭鹿岸論壇「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策略」分為三個主題進行,第一場聚焦土地、文化戰線,由台灣神學院都市原住民神學研究室助理教授邱凱莉主持,與談人為卑南族的原運工作者高明智、馬來盛及排灣族的屏東部落大學校長拉夫琅斯.卡拉雲漾。

拉夫琅斯認為原運工作的重點在教育,需要的是續航力。他說最近聽聞部落的年輕歌手到中國比賽,自我介紹時說「我是中國排灣族」,他開玩笑表示自己心臟不太好,所以「聽到孩子在練歌都很害怕。」而現有的課本原住民比例很少,所以口述史就很重要。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會不知道自己是誰,認同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達成自治要有很多面向跟能力,原住民「傳統領域學」精通海洋、高山資源的運用,幾千年來維持了平衡與安全,證明原住民絕對有管理山林的能力,政府應該對過去的破壞賠償與道歉。

馬來盛則期許原運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社會,確實了解大社會,戰略才能成功。原住民人數少,因此「不能靠力取,要智取」。他說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人會迷惘、害怕,原住民可以成為台灣社會的潤滑劑。原住民的戰線要釋放出訊息,告訴社會大眾原住民族有這麼多好處,可以讓台灣名正言順成為一個國家,而中國人來台灣也得到善待,是親家而不是敵人,「原住民就是台灣的鹽巴與味素!」現在原住民在屋簷下低頭,不代表臣服,而是在等待機會。

高明智則氣憤表示,原住民在自己的獵場狩獵,竟遭森林警察追捕,因此今年初族人集結起來對森林警察宣戰,捍衛原住民的狩獵權,與不同族群走上凱道抗議,這就是行動。他過去在擔任青年會長期間思索,發現原住民的存在是要別人同意的,是被別人蹂躪的,於是決定恢復男人該做的事情、女人該做的事情、部族該做的事情,「如果不夠憤怒,表示你已經屈服了!」

邱凱莉在結語時說:「文化復振的起點是傷痛、壓迫與抵抗。不只原住民在問我是誰,漢人也在問我是誰,這次研討會有一半是漢人,原運不只是原住民族的,也是漢人的,都是認同的問題。」

【陳逸凡專題報導】「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策略」第二場聚焦經濟、產業戰線,由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官大偉主持,原促會秘書長金惠雯、務農的賽夏族耆老打赫史.達印.改擺刨、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希婻.瑪飛洑及前原民台台長馬躍.比吼與談。

官大偉開場時表示,觀光衝擊土地,不只是國內問題,已經是跨國資本的問題,思考經濟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保留地,而是要落實在國家法律的層面。金惠雯長期推動原民產業發展工作,她認為經濟與作物需要結合,例如布農族豐丘葡萄產銷班,用母語教學栽種,透過部落大學增強行銷的能力,再回饋給部落、教會進行總體營造。只跟市場經濟對話也會喪失主體內容,因此推廣復育原生種植物,如此也可以結合傳統祭典祭儀。

「經濟來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是要努力取得。」打赫史提醒原住民不要習慣於政府的補助,導致被動、被控制,應該主動出擊;在地有機的農牧產品,要有技術,才能形成知識與經驗的結晶;而手工藝等文化創意產業,解說講故事,都是經濟來源。

希婻.瑪飛洑分享時說,達悟族最有條件自治,但至今仍未達成。蘭嶼的觀光財很大部分落在航空、船務公司、外來業者,居民實際收入所佔比例其實不多。而蘭嶼人很依賴外地物資而活,小孩子都不太吃傳統食物了,這種依賴導致在地孩子的價值觀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只有在地經濟自主,才是支持一個民族很重要的基礎。她舉例蝴蝶蘭就是來自蘭嶼,台灣得到很大的商業利益,蘭嶼人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饋。

馬躍.比吼認為產業必須以深入的文化研究做基礎,不管是服飾、語言、價值。現在有各種替代役,「能不能有文化替代役?在部落當兵,跟耆老學習語言,這是很簡單可以做到的事情。」祭典如果變成作秀的場合、變成運動會,文化就無法傳承下去。學校對原住民來說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都不是原住民的教育,而是把原住民教育成別種人,應有自己的課綱、自己的觀點。

【陳逸凡專題報導】「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策略」第三場聚焦教育、歷史,由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汪明輝主持,與談的有國小教師潘志華、花蓮部落大學校長鍾文觀、大武山部落學校校長顏成仁。

汪明輝開場時提及教育現況,認為現今沒有原住民課綱,孩子送到學校以後就離自己的族群越來越遠。潘志華以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捫心自問:「學校教育在教什麼?是教出一個排灣族人?還是漢人?」「當語言、土地、文化、歷史都沒有了,我們拿什麼教孩子?」因此他決定要跨出圍牆,推動在地的民族教育,不再全然迷信殖民者書寫的史料。

鍾文觀則強調實作。他認為擁有自己的文化,才有競爭優勢。但是現今主流教育出身的父母反而認為這樣會失去競爭力,選擇把孩子送到都市,把漢語、英語當做最重要的語言,失去了族語的能力。其實原住民教育具有各族優勢,能夠與其他知識體系對話,會更具有世界的競爭力。他舉例,老人家說孩子在部落裡會問候,進到學校體系反而變壞,學校其實沒有辦法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只要求將來能夠賺錢就好。

顏成仁認為,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族群的認同,建構傳統知識,未來部落才能永續發展。「到底要教什麼?我們沒有出版社,完全由耆老來完成。」他提出八大教育領域,不是分門別類,而是統整起來的課程,一場婚禮就同時涵蓋好幾個領域的教育。在地耆老來當教育委員,不是只會樂舞,而是有豐富的文化內容。

與會者提問:「如果民族教育只能在原鄉,都市原住民怎麼辦?」鍾文觀回應,原鄉是很重要的基地,發展教育方式、教材、邏輯觀,事實上原住民教育不應該是部落自己搞,是國家應該考慮的事。顏成仁認為目前受迫於現實仍須雙軌,但建立師資、教材後,就有本錢衝撞現行體制。汪明輝提醒大家應當彼此詢問:「我們要的教育是什麼?」他認為應破除學校虛幻的界線,建立各族教育,不要讓少數官員決定16個民族的教育。

【義工記者林佳靜專題報導】「原運三十」研討會,8月15日在「搭鹿岸論壇」中,前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前原權會會長拉娃告.拉歌拉格、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青年Namoh Nofu Pacidal等原運工作者,反省這30年來,原住民運動路線在體制內外所遇到的衝擊。有人指出,原住民菁英一旦陷入體制,就會失去主體性。也有人說,部落都是老人,最缺菁英,而年輕人已不太用集結的方式走街頭;另外,阿美族Kawaro部落世代祖傳領域海域建設研究會理事長Anaw Lo’oh Pacidal、布農中會利稻教會牧師卡法司、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等人,也受邀再思部落主義的可行性,希望能讓原運遍地開花。

Namoh Nofu Pacidal表示,這10年來的原運核心價值空洞,讓年輕人不知道為何要集結。他認為,體制內的抗爭會有限制,只能靠體制外挑戰現有政策的不義。原住民青年比較會透過網路、論述或更激烈的抗爭,希望在光譜中找到原住民的位置,進一步要求體制改革。

牧師拉娃告.拉歌拉格認為,將來的抗爭就是要強力檢視原民會及各縣市政府是否落實原住民政策。他認為團體的領導和組織很重要,理想和目標要明確,最好是受過城鄉宣教運動(URM)訓練,要懂得分析,光靠零星的突擊,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現任新北市議員的夷將.拔路兒認為,原運抗爭在體制內外並無衝突,重要的是如何裡應外合。他認為原運還是要集結、見面,才能一起衝撞體制。他說,立法院下個會期是關鍵期,可進一步探討「假自治」的問題。段洪坤則以東河吉貝耍木棉部落文化復振經驗為例,他認為原運最需要部落居民的參與,於是他開始發展觀光旅遊、推廣西拉雅美食,希望部落朝社會企業化經營,才能永續發展。他說,當部落找到尊嚴和自信,西拉雅文化就有復振的機會。

Anaw指出政府態度粗暴,從不考慮原住民的感受和需要,以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為例,開發案在不透明和隱瞞下進行,相當不尊重原住民。他曾串聯部落施放狼煙祭告祖靈,籲政府或財團停止在傳統領域土地進行開發案,還給族人屬於自己的領域。卡法司則是在去年「光復節」前夕,拒絕辦理入山登記,率族人登上布農族傳統領域向陽山(Aliavjini),宣示將「光復」領地。今年4月與總統馬英九見面時,他還拿出身分證要還給「侵略原民土地的國家──中華民國的元首」。「原運遍地開花結果了嗎?」卡法司發出質疑:「對我還說都是落果,還不成熟。」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汪明輝提醒,原運不是消極抵抗,應先確立運動目標,擬訂詳盡的步驟;應該強力監督原民會,不要忘記原運前輩流血流汗,辛苦付出。

 

新生代關注部落議題  分享原運經驗新力量

【義工記者林佳靜專題報導】為了解原運新生代的運動思維,「原運三十」研討會邀請太魯閣學青會、南澳青年聯盟、銅門部落青年及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等青年代表,分享當代原住民族運動的經驗。

去年主辦太魯閣族正名10週年,有全國北東南區超過百名太魯閣族青年連結,太魯閣學青會已成為推動部落內事務凝聚的新力量。太魯閣族青年也積極參與銅門部落風倒木事件,展現對於族群議題的關懷。

因為政府預定在南澳放置高階核廢料,促使南澳青年們覺醒組成南澳青年聯盟。今年2月,南澳青年聯盟分別在省道台9線、東澳火車站附近、南澳市區及澳花村繫掛「注意!您已經進入核廢料放置區」警告標語,醒目的黃色布條希望喚醒返鄉民眾和遊客重視這個攸關原住民生命的議題,堅決反對核廢料進入大南澳。

銅門部落青年Rakaw Didi分享部落自主實踐的過程。銅門村是全台灣第一個發生土石流災變的地方,1990年,因歐菲莉颱風帶來的土石流,造成39人被活埋。10年前縣府以「慕谷慕魚」宣傳觀光,每逢假日9人座遊覽車湧入山區,衝擊環境生態,銅門部落太魯閣村民只好拉布條抗議:「只有破壞沒有生態、拒成花蓮九寨溝」,並放狼煙、獵人鳴槍,宣示捍衛傳統領域。Rakaw Didi說,透過部落會議凝聚共識,族人學習面對每一次抗爭。

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則是由8個部落自救會組成,主要關心阿美族土地議題。2011年1月28日,曾發起「阿美族128土地百年戰役——凱道行動」,要求政府立刻停止如杉原灣美麗灣飯店等位於花東原鄉的爭議性開發案。原運新生代透過網路、論述及非暴力抗爭,關注部落的議題。(攝影/林佳靜)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