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以音樂增添世界的語彙

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Ennio: The Maestro

◉李糠

「我不認識他,但透過他的音樂認識他。」這句話應可以代表年輕世代對顏尼歐‧莫克利奈(Ennio Morricone,1928~2020年)的理解。在知道他名字之前,我們已從《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等電影配樂聽聞他。紀錄片《配樂大師顏尼歐》(Ennio: The Maestro)訪談顏尼歐及其友人,輔以電影畫面,交織出這位義大利傳奇作曲家的生命之歌。他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旋律,雖是眼不能見,卻增添諸多震撼性語彙,造成具體、深刻的改變。

 音樂路迢遙 

這部紀錄片勾勒顏尼歐充滿張力的一生。顏尼歐的父親作為小號手,理所當然認為兒子也應當走上音樂之路,繼承自己的衣缽。他嚴格訓練顏尼歐,自他六歲即開始教他視譜,若視唱成績不佳,就會禁止他玩樂。終身只擁有一支小號的父親或許也考量到現實,指望兒子有一技之長。顏尼歐為貼補家用,曾一邊讀書一邊替父親代班,至餐廳演奏小號伴奏。

顏尼歐並沒有在訪談中透露太多對父親的情感,只說在他心中,父親是最好的小號手。當他的音樂有小號演奏需求時,父親是不二人選,因此當父親技術退步後,他作曲時就不再加入小號,直到父親過世為止。

顏尼歐以小號手起家的背景,預告了他與學院派作曲家的分歧。對作曲家而言,仍尊鋼琴為主流,沒有鋼琴演奏背景被歸入非典型。畢竟鋼琴是音域最寬廣的樂器,嫻熟鋼琴,有助於音樂的理解與創作。顏尼歐雖未曾言明,但其他受訪者推測,顏尼歐在羅馬音樂學院(Conservatorio Santa Cecilia)可能受過歧視,因為曾聽他說,他認為去餐廳演奏小號,除了排擠學習時間、折損學習品質之外,更是不光彩的事。

在學期間,顏尼歐師從作曲家高夫雷多‧佩特拉西(Goffredo Petrassi,1904~2003年),佩特拉西被認為是20世紀義大利深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他的高階作曲課極為熱門,向隅者眾。顏尼歐甚至向校方表示,如果無法修他的課,寧可退學。但佩特拉西起初並不看好顏尼歐,直到目睹他掌握對位法(Counterpoint)的能力,方對他另眼相看。對位法這種古老的創作技巧,乃是同時演奏兩首以上的獨立旋律,並彼此和諧,顏尼歐為1986年的電影《教會》(The Mission)所作之配樂,即是對位法的經典之作。

當時顏尼歐為了表現18世紀中葉天主教耶穌會教士進入南美叢林的情景,配樂中既有莊嚴悠揚的教會經文歌,又有節奏感強烈的印第安戰歌,截然不同的音樂在他的譜曲中竟兼容並蓄。

然而,顏尼歐雖讓佩特拉西改觀,也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更長期與所敬仰的老師佩特拉西保持聯繫,但他為了生計而從事電影配樂,仍是讓佩特拉斯等學院派視為叛徒。在1950年代,音樂家不認為音樂應該為電影服務,不認為電影配樂能登大雅之堂,顏尼歐也知道自己不受學院派待見,初期有一段時間乃是以化名創作電影配樂,他受訪時艱難地吐露心聲:「我想要透過配樂的創作,戰勝那份……愧疚感。」

 創作如有神助 

此歧見直至顏尼歐為1984年電影《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作曲後,學院派才認可顏尼歐的電影配樂是真正的音樂,肯定他的才華。同樣受業於佩特拉西的義大利思想家、作曲家鮑里斯‧波雷納(Boris Porena,1927~2022年)表示,《四海兄弟》的配樂不是音樂人寫不出來,因為那音樂不流於表面、不膚淺,富層次而有創造性。在此之前,他不理解顏尼歐,之後他寫信向顏尼歐致歉。根據當時唸這封信給顏尼歐聽的年輕音樂家說,顏尼歐當下的反應是淚流滿面。

即令顏尼歐在電影配樂方面影響深遠,創作出許多驚才絕豔、深入人心的電影配樂,但仍多次與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失之交臂。尤其第59屆奧斯卡的結果出爐時,眾人為之譁然,顏尼歐難以接受獲獎的《午夜旋律》(Round Midnight)有一半以上不是原創音樂,更是忿而離席。該屆顏尼歐被提名的《教會》,對他是極為特殊的作曲經歷。《教會》中,印第安人與耶穌會教士的悲劇讓他深受觸動,他認為這部電影即使沒有配樂,也是好電影,深怕自己的介入毀了它。《教會》的導演羅蘭‧佐菲(Roland Joffé,1945年~)回憶當時,起初顏尼歐是如此回絕他的:「這部電影不需要音樂。」

其實當時顏尼歐已經想要放棄電影配樂,但《教會》無預警造訪了他,並且帶給他豐沛的靈感。顏尼歐自述,自己幾乎是在顛狂的狀態下完成了《教會》的配樂,而且前後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遠少於其他電影需要的一年。顏尼歐在這部電影配樂中運用了不少1750年代的裝飾法如漣音、碎音等,豐富了音樂性。顏尼歐驚嘆地說,〈賈布利耶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中,悠揚的主旋律與天主教的經文歌、印第安的戰歌交錯融合,其實不是他有意為之,彷彿另有聲音要他如此安排。

 跳出古典框架 

顏尼歐常常不滿意自己的作品,有些旁人為之驚豔、動容的音樂,他卻視為糟粕。受訪時已然老邁的他,如此自嘲說:「我似乎無法客觀評論自己的作品。」或許面對「認識自己」這古老的哲學問題,大師也難免迷惘。爾後,顏尼歐反而從不懂音樂的妻子瑪麗亞‧特拉維亞(Maria Travia,1932年~)身上,得知更直覺的看法。他新作的首位聽眾,往往是鶼鰈情深的妻子。

人們或許難以想像,顏尼歐為500多部電影進行配樂,如何做到部部風格截然不同,卻又極具標誌性,使人們一聽即知是他的作品?《配樂大師顏尼歐》這部紀錄片提供了一些線索。其一在於顏尼歐理解劇本同時,也不斷與導演對話,用導演的角度揣摩如何用音樂敘事。其二是顏尼歐全心浸淫於音樂,不斷嘗試、實驗音樂的各種可能性,雖帶著古典的旋律,卻屢屢跳出古典的框架,以音樂,為世界帶來了更豐富的語彙。


本文配圖為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劇照。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