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健身房】接納自己,重拾表達的自由(下)

◎顧浩然(諮商心理師)

在接納自己之後,我們需要辨識自己當下的狀況和處境,也就是「此時此刻」。我們之所以難以表達自己,有時源於兒時的負面經驗。心理學有個名詞:投射。好比說,如果我們有管教嚴厲的父母或老師,在和他們互動的經驗中,我們可能會把他們的形象深植在心中。長大後,當我們與被視為「權威者」的人互動時,可能會把兒時的負面經驗投射到對方身上,使自己不敢表達內心。

也因此,辨識的重要性,在於提醒自己:此時此刻,我所面對的這個人,不是我過去曾接觸的某某人,他們是不同的個體。這樣的分辨很重要,如果能做到分辨,就可以幫助自己回到此時此刻,而不是被過去的記憶牽著走。

在人際互動中,不敢表達自己,可能是一種樣貌。但另一種則是用所謂「情緒化」的方式,好比用「大吵大鬧」來表達需要。

我必須說,我並不太喜歡「情緒化」這種形容,因為情緒本無所謂好壞。一個人之所以會用強烈的方式表達訴求,往往是因為起初嘗試說出想法或感受,卻沒有被理會、接受或回應。一次、兩次、三次……在持續感到被忽視的情況下,內心的委屈和受傷很容易轉為憤怒表現出來。當對方終於看見並聽見時,卻往往被當事人貼上「這個人很情緒化」的標籤。遺憾的是,這種標籤無助於彼此的溝通與理解,也無助於建立關係的連結。

雅各書1章19節說:「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明白:你們每一個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現代中文譯本2019)這句話點出良好對話的要素之一:仔細聆聽。聆聽,比表達更為重要。

聆聽什麼?就是聆聽我們內在的聲音、心情、想法。好比問自己:「我現在在想什麼?」「我想要什麼?」「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想法和需求?」「我現在的心情如何?」「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我怎麼了?」這些自我反思有助於認識此時此刻的自己。無論想法或心情為何,千萬都別評價或批判自己,而要忠實地面對自己。當我們能好好地聆聽自己,自然就有機會可以好好地為自己發聲。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多很多的練習。讓我們一起加油吧!(全文完)

上篇:

【心靈健身房】接納自己,重拾表達的自由(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