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感統 走進公園體驗遊具對發育影響

(相片提供/燕巢兒發據點)

【林婉婷採訪報導】許多家長關心自家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該年齡段應有表現,但除了教具,看似平常的公園遊具其實也能促進幼兒們發育。平安基金會承辦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於10月28日上午帶領親子走進南燕公園,邀請職能治療師李書馨帶領遊具體驗並介紹「感覺統合」理論。

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社工蘇珮雯受訪時指出,當天活動首先由李書馨設計公園遊具體驗,接著回到據點進行靜態課程。有個觀念是擔心小朋友在動態活動後無法收心,但事實上活動反而能提振幼兒精神,有助於後續學習的專注度,也能適當消耗體力、不會讓他們過於躁動。

所謂「感覺統合」,是指大腦接受環境資訊並整合的能力,當中包含本體覺、前庭覺、觸覺、視覺和聽覺;而「活動」能夠活絡身體機能與警醒度,讓幼兒對抽象的「感覺」更有概念,對情緒、專注等發展也有幫助。

其中,本體覺是關乎對本體的認知,不需仰賴視聽等其他感受而能理解身體在空間的靜、動態位置。前庭覺關乎孩子的穩定與協調,大至走路平衡、小至眼睛對焦;有抗地心引力、速度感、平衡感的遊戲,例如玩溜滑梯、盪鞦韆的過程要維持平衡、掌握速度感,這些都會刺激前庭覺。

(相片提供/燕巢兒發據點)

蘇珮雯指出,這次活動提醒家長們可以有規劃性、有任務性的讓孩子們遊戲,並在不同難度的遊戲中多元嘗試、多元學習,例如爬網如何落地就有不同策略。如果要訓練幼兒的精細動作,則可以指導孩子簡單的家事,例如幼幼班可以摺疊小毛巾、用寶特瓶澆花;小班可以收拾玩具、擦拭桌椅、使用衣夾、挑選菜葉;中班可以佈置與收拾餐桌;大班後可以開始練習握筆、打結、使用衣架、簡單沖洗餐具等。

蘇珮雯表示,李書馨也提醒「肌肉張力低」表徵,例如駝背、扁平足、容易疲累、參與活動興致低、無法長時間走路、習慣性依靠、流口水、食物常含在嘴巴等等,這些舉動可能代表孩子的肌力不足,也因此更需要活動。而睡眠、過敏、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等會影響大腦發育,家長需要多多注意孩子的作息。

另不同年齡的孩子有專注度極限,兩至三歲約5至10分鐘、三至四歲10至15分鐘、四至六歲20分鐘(三到五人的團體中),因此不論是遊戲或家務,設定目標時仍應考量孩子的年紀與能力。

(相片提供/燕巢兒發據點)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