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陳篡地》新書分享會 回顧其武裝守護台灣人的歷史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前衛出版社與世界柔軟影像合作,於台北左轉有書一樓舉辦《尋找陳篡地:1947遠方歸來的人》新書分享會,邀請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世界柔軟影像總監張辰漁與談。該書是前衛《漫談台灣》系列的第四輯,以真實人物陳篡地醫師為主角,深入探討其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及影響。

陳儀深在分享時進一步探討二二八事件中台灣各階層人民的反抗方式,其中陳篡地是武裝路線的代表。他稱讚陳篡地醫師是台灣英雄,特別是虎尾機場戰役為當時民軍唯一的勝利;他指出,歷史記載中多認為是3月16日「二七部隊」在南投埔里烏牛欄的戰役是最後一役,但真正的最後一役發生在古坑樟湖,由陳篡地部隊抗戰、到4月初才解散;他認為這是雲林人的光榮。

陳儀深。(攝影/邱國榮)

陳儀深指出,陳篡地並非自首;當時面對前來逮捕的軍警,陳篡地握有卡賓槍、選擇接受談判,未料當局中沒有遵守諾言。陳儀深認為,陳篡地未被槍決的原因是謝東閔介入,其公職生涯最高職位是副總統,本身也是陳篡地的台中一中同學,更是唯一在陳篡地去世時公開表達哀悼的公職人員。

張辰漁說明,陳篡地領導民軍進行武裝行動,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組織治安隊,緊接著是聯合部隊攻占軍警機關,最後在國民黨政府軍的進逼下轉變策略,採取「化整為零」的分散抗戰方式。特別的是,陳篡地與夥伴在會議中討論到武裝路線,強調社會秩序的控制,並避免針對外省人的報復,而是著眼於保護台灣人的利益。

張辰漁。(攝影/邱國榮)

張辰漁表示,在1947年3月14日、國民黨軍隊進攻斗六,街巷戰迫使民軍轉戰山區、採取游擊戰術;陳篡地與其同僚認為此舉可以避免連累平民,並作為長期抗戰。1952年後,陳篡地被拘禁於警備總司令部的保安處,即現今的台北市獅子林商業大樓;雖然他後來返回斗六,但國民政府卻要求他離開,迫使他遷往台北太原路附近度過後半生。

在探討台灣歷史與認同脈絡時,王義川指出陳篡地所認定的敵人並非特定的政治立場或族群,而是那些對台灣人造成威脅的人。他反對無謂的暴力,持有武器除了是要武裝抗爭,也是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來作惡。

王義川。(攝影/邱國榮)

王義川進一步反思台灣認同的演變,從過去的武裝抗爭到現在的自然認同,強調台灣人對於自身身份的堅持。他觀察到,台灣年輕一代已經自然而然認同「台灣人」的身份,這從年輕人對台灣地理的熟悉程度超過對中國地理的了解可以看出來,這也顯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並證明培養地方認同的教育策略有效。他認為,這種變化不僅反映在國內,即使在國外,台灣人也自然而然以「台灣人」來自我介紹,而不是「中華民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