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生命中的BIG

◎謝大立(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我要活著!」這是生命最卑微的請求,是面對生命終末放手一搏的殘念,是發自「有夢最美卻無緣逐夢者」的殘酷感嘆,是對口口聲聲說「我不想活了」的人強而有力的召喚。生命鬥士的毅力何奇堅定,明知不可為,卻依然全力以赴正面迎擊。聽在人心,何等令人心疼不捨卻又心生敬佩!

「我要活著」是《BIG》劇中血癌患童源源所留下的遺言。小女孩堅強的生命力,在在展現她的信念:我會用力活著;活著就是最好的禮物。導演魏德聖從孩童生命特性的嬉戲、歡笑中,消解了病痛折磨的苦悶;用兒少的直率純真,襯托大人世界的虛實糾葛,「讓孩子拯救世界」也因而成了全劇的象徵符碼。從房號「816」轉變為「BIG」正詮釋了孩童的想像力,畫出生命邁向希望之路的美景,培力奮戰病魔的正能量,盡人事聽天命,最終放手仰望生命中的那個「BIG」。

「人是藉著人而得以成為人。」祖魯語俗諺明確表達人性的相互需要,肯定互助的美善力量,體現神造人的原型。816病房應證了這樣的信念,病友和家屬攜手造就同病互助、力量相伴的支持性群體,塑造「在地如同在天」的短暫樂園。

感謝魏德聖導演安排《BIG》北美巡演,一解海外台灣人的鄉愁,喚起大眾對疾病公共議題的關注。4月9日在溫哥華的場次,喚起我在醫療社工實習時陪伴兒癌家屬的許多記憶,看見家長相互安慰、彼此打氣,交換照顧病童的經驗,以及如何度過喪子之痛的心路歷程。

記得一回到病房探視一位截肢的小妹妹,當我到訪時,照顧者弟弟早已跑去溜達放風,我見姊姊勇敢地一步步單腳跳進廁所。當她跳回來後,我問她為什麼只有弟弟在照顧。她說,因為阿嬤必須工作撫養他們倆。嬤孫相依為命,為著顧三頓,沒有時間抱怨;為了活著,只能選擇勇敢跳出每個步伐,訓練獨立生存的能力。學習不依賴,是因為不要拖累阿嬤,那是深層的愛與體貼。令人讚嘆!不到十歲的女孩如此堅強、懂事,生命的苦難形塑如此美善的品格。

上帝給人的生命,有人瘦瘦長長的,有人肥肥短短的,各自成為美好。然而,生命的主權在上帝,「今天明天……『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各書4章13、15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