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回應與感受日常的能力成就靈性生活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楊雅祺(新創顧問公司營運長)

前陣子看了由德國導演文‧溫德斯(Ernst Wilhelm “Wim” Wenders)執導、日本演員役所廣司主演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描述東京公廁清潔員平山先生的日常生活,起源於澀谷公廁計畫。這個計畫邀請安藤忠雄、隈研吾、伊東豊雄等名建築師重新設計澀谷的公廁。而片中主角平山先生的工作就是每天清晨在鄰街婦人掃落葉的掃把沙沙聲中醒來,早起出門,一間又一間清潔公廁。

電影用寫實的手法拍攝,並呈現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平實的鏡頭和樸實的劇情,看似無聊的日常,卻也生出了一種魔幻的角度。畢竟這麼認真生活的細節,以及一個文明如此誠摯對待如廁這種人人皆有的生理需求,正是魔幻之處。

電影兼具德日兩國性格,對於情感的描述都是由微觀的視角逐漸開啟,人與人之間對於微不足道事物的有心與無心,就讓人們分為能夠連結與不會相連的兩大類,幾乎就像是主角說的:「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不同的世界,看起來連在一起,實際上並不互通。」

現代社會中,由於資訊交流與轉換的速度前所未見,再加上人工智慧(AI)革命性發展,對人類的靈性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與裂變。不論是否為信仰者,都可感受到人們雖仍渴求靈性,但會不斷被各種事物岔出。近年短影音的出現,也讓人開始思考「注意力剝奪」的現象。一早醒來,眼前充斥各種介面輸送的大量訊息。當時間感變得零碎,神聖這件事也變得支離破碎。

主角平山先生是一個平實的勞動者,於他而言工作不是無意識或是不耐煩的勞動過程,而是不斷以生命回應使命的過程,現代人追求的意義感,有時正需要透過對每一個微小人事物的覺知而重新擁有。

透過東京公廁計畫,我們可以看見日本社會企圖轉化廁所的空間,讓公廁不只是讓人不喜卻必要存在之處。透過溫德斯的鏡頭,打掃廁所的人加入空間的轉化,在重複的勞動與休息中,發掘並感受樹影間隙透出來的光。

當AI的出現挑戰了人類對於勞動的再思考:我會被取代嗎?如果不用工作,我會想要做什麼?《我的完美日常》提供了反向思維,讓我們看見快樂與不快樂同時存在的生命,就是日常而神聖的,信仰生活的奇蹟,也經常發生於此。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