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以阿衝突與基督信仰(上)

Image by senivpetro on Freepik.

◎宣大衛(東華大學退休教授)

「以阿衝突」是世上族群關係的一大難題!多年來,不但困擾著以色列、阿拉伯諸國,甚至涉及全世界的政治領袖們,而這也與基督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將提供一個簡要的概述,並從聖經所描述約四千年前的以色列,至亡國2000多年後,再度回到巴勒斯坦復國的歷史,來解析以阿衝突的前因後果。期望透過這樣的探討,能引起更多朋友們關心以阿問題,願意獻上禱告,並期盼從上面來的啟示,能協助化解以阿衝突。

◇◆衝突的根源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以阿衝突也不是近期才出現的。今日的以色列地區,原本稱為巴勒斯坦,靠近地中海的迦南,在聖經上被稱之為「應許之地」。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是約主前2000年的人物,是挪亞的第十代孫(創世記11章10~26節記載)。亞伯拉罕遷來迦南定居之前,迦南原本就有許多部族,他們其實是挪亞的另一個兒子「含」的後代。10章6~20節提到,含有一個兒子名叫迦南,他的子孫世居此地,但不能排除後來還有其他部族的混合。

因此,亞伯拉罕的回歸迦南,應可被視為打著上帝旗號來趕走親戚的不速之客。後來,亞伯拉罕的子孫們因戰亂離去了兩千多年,直到約百年前,突然心血來潮,又想回到原處,還想要在那裡重新建國。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此隨意來去,叫長住那兒的「遠親的子孫們」怎受得了?

◇◆從亞伯拉罕到以色列王國

現在,讓我們先把時間往前撥到距今約四千年前的主前2000年,看看當時住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哈蘭地區(位於現今土耳其境內)的「閃族」人的故事。

「閃」是挪亞的三個兒子之一(另兩位是含及雅弗),其後代在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游牧為生。創世記12章1~2節記載著上帝對以色列的揀選與應許:耶和華神對「亞伯蘭」(意為崇高的父親;後被上帝改名為亞伯拉罕,意為多國之父)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猶太人和基督徒都知道亞伯拉罕是以色列人的先祖;伊斯蘭教認為他是先知,且是「穆罕默德的先祖」,可見以阿兩大民族本就是同宗同源。

為了回應神的指示,亞伯蘭遷至迦南,定居在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南的希伯崙附近。請再注意創世記12章6節明說:迦南當地,早就有迦南人、亞摩利人等許多民族住在那裡了,他們本為挪亞的後代(不知當時神是否曾向亞伯蘭說明清楚)。接著,12章10節記載:因為大饑荒,亞伯蘭帶領族人,前往埃及避難。但不久,因欺騙法老王(把妻子說成妹子)受了責備,13章1~3節說他就退回到迦南地的伯特利。15章13節提到他的後裔族人們,又繼續在埃及待了約四百年。直到主前13世紀,摩西奉神的指示,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目標是要回歸「故土迦南」。但是,以色列民在途中,表現得實在太過背逆又亂拜偶像,而被神狠狠就地管教,在西奈半島曠野,整整漂泊了40年之久。最終,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在主前13至12世紀,再度回到了迦南故土。後續較為重大的歷史事件可參考下方大事紀表格。

約1050 B.C. 猶太王國建立,掃羅成為第一位國王。 約1012 B.C. 大衛繼位為王,耶路撒冷成為王國首都。 960 B.C. 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座聖殿。 930 B.C. 王國分裂成猶大國(南國)和以色列國(北國)。 722 B.C. 以色列國被亞述人所滅,十個以色列支派四散流亡。 586 B.C. 猶大王國被巴比倫征服,耶路撒冷和第一聖殿被毀,猶太人流亡。 538~515 B.C. 波斯滅巴比倫後,皇帝允許猶太人返回故土,重建聖殿。 332 B.C. 馬其頓擊敗波斯,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以色列故土,希臘人統治。 63 B.C.~A.D. 4 羅馬分封的希律王統治以色列,重修耶路撒冷聖殿。 A.D. 20~33 拿撒勒的耶穌在迦南各地佈道。 A.D. 66 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統治,包括攻取羅馬在馬薩達(Masada)的碉堡。 A.D. 70 耶路撒冷和第二聖殿被毀。 A.D. 636~1099 阿拉伯統治期間,在聖殿舊址建了「圓頂清真寺」。 A.D. 1099~1291 十字軍(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國)統治。 A.D. 1897 以色列國父赫茨爾(Theodor Herzl)在瑞士召開第一屆「猶太復國代表大會」。◇◆流亡與回歸,復國之路

1897年,「以色列要復國」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民族或國家,在亡國上千年後還要復國,而且要回到故土復國。更神奇的是,這麼多年來,猶太民族還保留了原本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

1917年,英國擊敗了鄂圖曼帝國,結束了帝國對巴勒斯坦四百年的統治。英國當時承諾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家園」;往後三十年,巴勒斯坦一直受英國統治。直到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第181號分治決議」,決定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以色列國及巴勒斯坦國。然而,決議中未顧及原本久居當地巴勒斯坦人(原住民族)的感受,給了猶太人較多土地,使得雙方衝突加劇。鄰近的埃及、伊拉克、約旦等國,在以色列宣布獨立的隔天(1948年5月15日),就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九個月後,以色列打敗了阿拉伯聯軍,擴展了約5000平方公里領土。

戰火停歇後,逃離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只能在加薩走廊及約旦河西岸等地難民營棲身。那些選擇留守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則淪為以色列的「次等公民」(不能當兵、從政受限)。同時,以色列政府也在各占領區,廣建「屯墾區」(Kibbutz),持續激化了與阿拉伯民族的對立。目前,世界上有122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但其主權仍然極為有限,邊界紛爭仍未止息。 (待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