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宗盛新書《五經》 探討文學與神學意涵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老師曾宗盛近日出版新書《五經:文學特色、經文形成、神學主題與後續詮釋影響》,並於5月26日下午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舉辦的神學禮拜日公共論壇活動中,以「沒事幹嘛讀《五經》」為題分享。曾宗盛解析《五經》中的文學特色和神學意涵,指出《五經》中的許多問題只有暫時性答案,撰寫此書的目的是邀請讀者不斷探討和對話,特別是針對當代議題和挑戰。

對於現場民眾提問基督教宣稱上帝是愛,但舊約中上帝卻對異族進行大屠殺的矛盾,曾宗盛回應這些行為反映古代觀念,但在現代社會中是不可接受的,因此理解和詮釋古代經文需要考慮其歷史背景和現代倫理標準。他進一步解釋,應用現代視角重新解釋聖經經文,並舉例說明經文詮釋須考慮當代社會和文化背景,才能使其在現代仍具有意義。

(攝影/邱國榮)

曾宗盛批評西方強國將《約書亞記》合理化為入侵其他國家的正當理由,並指出目前超過百個國家要求以色列停止對加薩地區的軍事行動,但美國和以色列的態度與大多數國家背道而馳。他質疑現代對《約書亞記》的詮釋是否合理化侵略者的利益,還是支持弱小民族的抵抗。他強調,聖經的詮釋既豐富又複雜,涉及到許多「眉角」(敏感但需要技巧)。

在談到聖經的地位時,曾宗盛表示,現今以色列和美國將聖經的地位置於國際法之上,這樣的詮釋方式在現代是否合適,值得深思。他還特別提醒,台灣教會信徒應謹慎對待錫安主義和支持以色列的行為,建議基督徒有自己的信仰認同,不應借用其他宗教作為信仰實踐的工具,以免在宗教信仰上產生不當影響。

(攝影/邱國榮)

論壇主持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老師邱凱莉指出,聖經中上帝以戰士形象出現,是對帝國主義和殖民者無情殘暴的一種回應。她強調,對於在舊約時代裡相對弱小民族的以色列而言,通過大規模暴力來平衡不公義狀況是重要的。而這一形象目的,作為主日學的老師,應在讓孩子和青少年認識到,受到逼迫的背後存在更大的暴力,而上帝的目的是矯正這些錯誤,導向社會的公義。

廣告/台灣府城教會報-手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