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與沙的朝聖之路】化沙粒為珍珠

白寶珠雕像。

沒有人喜歡苦難和病痛,
但是白寶珠和何義士提醒我們,
當病痛臨到我們時,
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
會決定這個病痛有多麼難受,
或是有多少的祝福……

文圖◎陳仁勇

每到澎湖花火節,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湧向觀音亭,但是極少人會前往觀音亭路旁的「澎湖縣議會議政研究中心」,也就不會留意到研究中心前後兩座白寶珠護理師與何義士修士的雕像。人們注目於煙火短暫的絢爛,卻對善行久遠的光芒視若無睹。事實上,這兩座雕像背後的故事比煙火更引人注意,為什麼縣政府要為這兩個人立像?

來自美國信義會的白寶珠最初在台北樂生療養院擔任護理師照顧痲瘋病人,後來知道有不少院民來自澎湖,便自告奮勇到澎湖,負責痲瘋病特別門診。來自義大利靈醫會的何義士,曾在雲南的痲瘋病醫院工作,後來到澎湖惠民醫院服務。他們都投入痲瘋病人照護,將一生精華的歲月奉獻給澎湖人,綻放令人讚嘆的光輝。

「白姑娘」成立「特別皮膚科」。

我小時候從聖經的記載知道痲瘋病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疾病,但除了在電影偶爾看到嚇人的影像,並沒有真正看過痲瘋病人。直到十幾年前,和靈醫會的神父到中國陝西省漢中市的痲瘋村義診,親睹令人驚駭的傷口和殘缺,和這些病人有密切的接觸,才了解痲瘋病為什麼令人害怕。但是在澎湖,因為一位護理師和一位醫師宣教的善念,這個可怕的疾病轉變成一篇美麗而感人的故事。

何義士。

白寶珠與何義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痲瘋病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僅造成病人手足殘缺、畸型,或顏面變形、缺損,以致外貌嚇人,而且還會傳染,因而讓人驚恐害怕。所以,在古今中外各個社會中,痲瘋病人都遭受歧視,常被驅逐到社區之外。

台灣在幾百年前就出現痲瘋病,日本政府則在台北新莊成立樂生療養院,集中管理病人。讓人好奇的是,樂生療養院有許多病人來自澎湖,1952年初到樂生療養院服務的白寶珠便注意到這點。後來她到澎湖一探究竟,並於1980年向差會報告,澎湖痲瘋病的盛行率為台灣的十多倍。

二戰結束之後,痲瘋病的治療藥物逐漸普及,政府衛生機關希望這些病人能在地治療,不必再收容到療養院,於是規劃在台灣成立六處的特別門診。痲瘋病較多的澎湖,理所當然要設立。正當衛生單位遍尋不著專業人員承擔這個重責大任時,一位年輕的外國女護理師竟然自願到遍遠的島嶼,治療那些連醫師都不願碰觸的痲瘋病人。

一開始,治療工作進行非常困難,因為病人和家屬不願讓人知情,把白寶珠當成來緝捕病人的凶煞。在樂生療養院服務過的白寶珠很能體會病人的心情,她低調、忍耐,挨家挨戶探訪、醫治痲瘋病人,安撫他們被病痛重創的心靈。漸漸地,病人和家屬體會到白寶珠是老天爺派來照護他們的天使。經過四十年的努力,澎湖的痲瘋病和台灣一樣畫下美麗的句點。

何義士曾在雲南的痲瘋病醫院工作,之後共產黨占據中國大陸,也竊占靈醫會在雲南的醫院,他同靈醫會會士被趕出中國,輾轉到澎湖的惠民醫院服務。中國開放之後,他不記恨曾經迫害他的共產黨,只惦記著雲南的老病人,曾回去雲南昭通,建議靈醫會繼續未完成的志業,為雲南仍被忽視的痲瘋病人提供醫療與照護。

何義士到病人家中看診。

疼痛的奧祕

沒有人喜歡苦難和病痛,但是白寶珠和何義士提醒我們,當病痛臨到我們時,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會決定這個病痛有多麼難受,或是有多少的祝福。每個人都害怕疼痛,但是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疼痛是保護身體免受傷害的必要之惡。在保羅˙班德(Paul Brand)和楊腓力(Philip Yancey)合著的《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Pain: The Gift Nobody Wants)這本書中,英國骨科醫師班德描述他從半世紀治療痲瘋病的過程及臨床經驗中,體悟出疼痛對人的重要意義:疼痛是上主給人的禮物,是叫人難以接受的禮物,然而它能讓我們化解更大的疼痛與災難。

因為父母到印度宣教,班德在印度出生。他長大之後,回到英國讀書,起初學建築,想在印度幫人蓋房子,然而遇到二戰爆發,因緣際會下改行從醫,成為骨科醫師。後來回到印度,他遇到許多因痲瘋病而肢體殘缺的患者,於是在印度成立手術治療中心。令他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許多痲瘋病人吃藥後痊癒了,手術也很成功,但一、兩個月後回診時,不只原來的傷口再度潰瘍,還有新的傷口產生。

有經驗的老醫師告訴班德,痲瘋病人身上的傷口是治不好的,因為他們身體的組織已被可怕的痲瘋菌嚴重破壞,所以傷口會繼續惡化下去。班德覺得這種解釋很牽強,於是努力探究手術失敗的原因。有一次,他替一位年輕的痲瘋病人治療下肢潰瘍,包紮完傷口,送患者出門時,發現他大步地走出去。班德很納悶,一般痲瘋病人換完藥後,都是一拐一拐、小心翼翼地走出去,為什麼這位年輕人卻若無其事地走路?他回想剛剛幫年輕人清創,用探針檢查傷口時,他也談笑自若,不像一般痲瘋病人皺眉或哀叫。班德突然靈光乍現,猜測是不是痲瘋菌破壞了神經,使他們喪失痛覺,不知道要保護傷口,才使得治癒的傷口再度惡化?他仔細觀察患者的行動,發現他們用手拿熱杯子、拿槌子敲東西時,手都起水泡、破皮了也渾然不覺,到了晚上,滲血的傷口引來老鼠覬覦,甚至指頭被老鼠咬掉也仍呼呼大睡。

但這只是猜測,要如何證實呢?接下來的幾年,班德到歐美各醫院請教專家,研究痲瘋病的病理變化,驗證他的假設。回到印度之後,他對痲瘋病的治療有了新的想法。為了預防傷口惡化,他和醫院的同事盡力保護手術後的傷口,用厚厚的紗布或石膏包起來。他們也成立復健中心,教患者如何照顧自己的傷口,必要時在家裡養貓,避免晚上老鼠來咬病人的傷口。結果,患者傷口痊癒的比例大增,再度潰瘍的比例驟減。多年後,班德逐漸體會到,如果痛覺是保護身體的重要機制,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用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苦難?

何義士雕像。

化災難為祝福

約翰福音9章描述了一件引人深思的事件。有一天,耶穌和門徒在耶路撒冷的路邊遇到一個生來瞎眼的人。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下來就瞎眼,是誰犯了罪?是他呢,還是他的父母呢?」(2節)幾千年來,古今中外各個宗教的信徒總是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老天不會讓無辜的人遭難。但是耶穌卻回答說,苦難和病痛不一定是天譴,也可能是要在他們身上顯出神的作為。

每當有疾病、災難發生時,人們總會惶恐地想:「是誰犯了錯,造了什麼孽,才會得到這樣的懲罰?」大部分人總是想找到理由,或責怪自己、或責怪別人、或責怪政府。白寶珠卻知道,曾經治療過痲瘋病人的耶穌教導她,不必怪罪他人,重要的是如何在別人的傷痛中看到自己的責任,在苦難中傳遞上帝的恩典。指責政府或病人不能解決苦難,只有行動和憐憫之心,才能化災難為祝福。

台北的整形外科醫師羅慧夫,因看到脣顎裂兒童受到歧視的痛苦,成立脣顎裂暨顱顏中心,解決他們和家庭的困難。宜蘭的眼科醫師陳五福,因盲人的視覺無法恢復,所以成立慕光重建中心,協助盲人克服困難,學會獨立生活和工作。

澎湖的名產店裡可看到耀眼的珍珠,旁邊說明珍珠形成的過程。當蛤蚌有沙粒或異物進入貝殼和外套膜中間,沒辦法排出去,沙粒會刺激外套膜的上皮組織分泌出珍珠質,形成珍珠囊,把異物包圍起來,以保護自己。隨著時日演進,珍珠質一層一層地累積,沙粒就形成一顆漂亮的珍珠。

在澎湖,一種被視為天譴的疾病,成為化解村民保守觀念的支點。來自美國的女護理師和來自義大利的修士仿效耶穌的作為,不咒詛、不怪罪別人或政府,而是用愛心化解恐懼,把災難變為恩典,就像擾人的沙粒可以變成珠寶,疼痛的苦難也可能化為祝福。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