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冒險經過清軍陣線

大稻埕▶台北城▶艋舺

大稻埕碼頭。

文圖◎陳順福

這一天,我從台北捷運大橋頭站開始今日的踏查。我先穿過台北橋下,走進迪化街北段,十連棟的古老街屋外觀精緻,可以想見當年這些商家的富裕。

十連棟。

轉進涼州街,經過永樂國小,行至延平北路口可看見仁安醫院,為柯謙諒醫師於日治時期的1927年創立。身為虔誠基督徒的柯醫師仁心仁術,病人無法支付醫療費用可以賒帳,如果到年底仍是還不起,柯醫師就將帳單一筆勾銷。其後代許多人都是醫師或牧師,延續了馬偕牧師醫療傳道的精神。

仁安醫院。

1886年11月22日
在大稻埕街上,看到許多病患,給他們藥,拔許多牙齒。(《馬偕日記1871-1901 Ⅱ》,156頁)

經過大稻埕慈聖宮前熱鬧的小吃廣場,來到華麗雄偉的大稻埕長老教會。這間教會延續自大龍峒禮拜堂,目前看見的古蹟建築是由李春生長老獨資奉獻,於1915年落成。

大稻埕長老教會。

少年時期在廈門受洗的李春生,長成後來到台灣淡水,於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創設的寶順洋行擔任買辦,後在大稻埕經商,成為台北當時有名的仕紳。他長年熱心教會事務,並協助馬偕做各項事工,60歲時由馬偕按立為大稻埕教會的長老,晚年則全心寫作,完成多冊神學及哲學著作,被譽為台灣第一位思想家。

1897年4月18日
早上10點,我們去大稻埕,我講道:希伯來書13章8節。160名聽眾,有19人受洗,和62名大人守聖餐。我們任命李春生為長老。(《馬偕日記1871-1901 Ⅲ》,302頁)

接著我穿梭在巷弄之間,經過辜顯榮宅、永樂市場、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最後來到淡水河邊的大稻埕碼頭。河岸展示著一艘戎克船,看似不大的船隻,早年可是滿載貨物往來於中國與台灣之間,造就了大稻埕的繁榮。

辜顯榮宅。
李春生長老教會。

清國末年,陶德和李春生合作茶葉生意,在台灣北部指導茶農種植技術並保證收購,茶葉採收後運到大稻埕製茶廠,加工精製為烏龍茶。接著雇用兩艘大型飛剪式帆船運送茶葉至紐約,在美國大受好評,並帶動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的風潮,外銷訂單源源而來,將台灣的茶葉產業推向高峰。馬偕初來到大稻埕時,看見的就是製茶廠忙碌的景象。

馬偕搭乘淡水河汽船。(相片來源/真理大學校史館)

1872年9月26日
在適當的時間我們進入大稻埕,在那裡有英國商人的聚落。那是一個相當大且還在成長中的城鎮,位在沿岸。那裡有許多製茶廠,有數百名婦女和孩童在認真的揀茶。(《馬偕日記1871-1901 Ⅰ》,70頁)

我沿著淡水河走一段路後轉往北門,經過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創設的台北機器局,穿過北門來到台灣巡撫衙門舊址,站在舊址前遙想馬偕與劉銘傳的情誼。清法戰爭時,馬偕為了前往宜蘭探視教會信徒,冒險經過清軍的陣線,因而第一次見到了劉銘傳。

台北機器局遺構。

1885年5月29日
通過清軍的陣線,拜訪劉欽差。他親切地接待我,派了八名他的隨身護衛跟著我。(《馬偕日記1871-1901 Ⅱ》,69頁)

清法戰爭結束後,對於教會當時受到的破壞,劉銘傳賠償了墨西哥銀元1萬元給馬偕。會有這樣巨大的賠償金額,我想是因為馬偕愛台灣的情操,讓劉銘傳有所感動。法軍砲轟淡水時,馬偕並未隨外僑撤出淡水,而是留下來與學生及教友共生死,期間曾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在偕醫館照顧被炸傷的民眾及士兵,自己差點因過度操勞而死。兩人後來有多次互動,並且敬佩彼此,台灣巡撫衙門剛落成時,馬偕還被劉銘傳邀請去參觀。

撫台街洋樓。

1887年12月10日
也去參觀新的衙門,及劉銘傳將軍住的房子。房子是一半外國,一半中國的型式。(《馬偕日記1871-1901 Ⅱ》,214頁)

經過西門紅樓,我走到艋舺長老教會,在教會前默想禱告,遙想著馬偕在艋舺的故事。當時在這個充滿拜金主義的罪惡之城,馬偕宣教時曾多次遭遇生命危險。對比之下,他第一次走進這個城鎮時,在日記上記載的傳教過程,就像是暴風雨前寧靜的時刻。

西門紅樓。
艋舺長老教會。

馬偕日記 1872年9月26日
阿華、我自己和挑夫繼續前往艋舺,那是距離1哩遠的北台灣最大的城市。我們在那裡唱幾首聖詩,分發福音單張以及講道。(《馬偕日記1871-1901 Ⅰ》,70頁)

廣告/台灣府城教會報-手抄活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