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騰的護城河》博明新書發表 強調台灣防衛的重要性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於6月13日,在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的新書發表會上,強調加強台灣防衛的重要性。這場由「壯闊台灣」舉辦的發表會,邀請新書《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的兩位作者博明與前美國國安會台灣事務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對談。

博明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丁入侵烏克蘭之舉,提供了重要的教訓。他說,烏克蘭人民的堅強抵抗顯示出,在面對侵略時,決心與準備是關鍵因素。他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若對台灣發動戰爭,可能傾向全面攻擊,而非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採取逐步升級手段。他認為,地理位置賦予台灣天然的防禦優勢,台灣海峽就如同「沸騰的護城河」,對中國來說,攻台的時間與成本都是巨大挑戰。

此外,博明還談到中國對台灣的資訊戰與心理戰,特別是社交媒體上的操作。他強調,中國利用抖音等平台進行心理戰,企圖操控輿論,但這些策略難以實質改變台灣的主權現狀。關於能源安全,博明則指出,台灣在糧食方面的自給自足能力不錯,但能源依賴進口,特別是綠能比例較低。他說,美國針對核能已朝向小型機組研發,建議台灣重視核能發展,並探索其他能源解決方案。

簡以榮則強調台灣必須加強防衛,以應對中國可能的侵略。目前華盛頓和台北仍有一些人對北京抱持安撫態度,這被北京視為弱點。他指出,過去對普丁的安撫政策導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是對獨裁國家採取安撫態度的後果。為避免重蹈覆轍,台灣需要確保充足的軍備,包括飛彈系統和無人機等致命武器。台灣的軍事資源雖然有限,但應該利用地理優勢進行不對稱作戰,以有效抵禦中國威脅。

台灣的潛艇國造計畫是資源密集型項目,簡以榮強調,台灣的國防預算必須智慧使用,以彌補與中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他認為,美國的軍事駐紮和協防是台灣戰略的一部分,但長程飛彈不應部署在台灣,而應有更有效的武器系統和儲存方式。他認為,台灣需要擁抱創新,利用適合台灣的高效武器系統來提升防禦能力,如烏克蘭在戰爭中使用的手持飛彈有效擊退俄羅斯海軍。

關於台灣的防禦意願,簡以榮提到,烏克蘭人民在面對侵略時的堅毅決心是台灣應該學習的榜樣。台灣需要向世界展示堅強的抵抗意志,以獲得國際盟友的支持。他也提到灰色地帶行動的重要性,認為台灣需要足夠的耐心來應對中國在台灣海域的行動。他強調,台灣必須區分哪些防線是具有威脅的需要回應,哪些防線外的挑釁只是中國的政治手段,但目前看不到台灣民眾有這方面的認知。

簡以榮也指出,美國樂於維持現狀,但北京方面越來越不耐煩;習近平可能會以軍事行動改變現狀,而台灣應該準備好應對中國的挑釁,並學習菲律賓在面對中國侵擾時錄影存證,以避免成為戰事挑起的藉口。他強調,台灣應該以同等的軍事力量回應中國的挑釁,展示堅定的防衛決心。

廣告/台灣府城教會報-手抄活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