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6月8日上午,高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與Payuan(排灣)中會大專事工部合辦「原住民大專學生生涯、職涯規劃座談會」,希望不僅幫助到大專生,也幫助牧者、輔導更理解如何陪伴教會青年、青少年走過人生關鍵時刻。

開會禮拜中,Payuan中會大專部部長Ritjag Demaljalat(田聖恩)牧師分享指出,每逢畢業季,很多學生便開始思考要繼續升學還是要進入職場;根據人力銀行在2020年的調查,有七成的工作者認為自己大專所學與職業性質不相符,這顯示職涯規劃的重要性。

Ritjag Demaljalat引用以弗所書4章11~12節提醒,要知曉基督徒的生命不只是為了溫飽,更要在不同的位置回應上帝呼召,盼望眾人在上主引領下,活出美善的生命,有上主同行也與上主同工。


發現自身恩賜,做應該做的事

(攝影/林婉婷)

專講中,生命教育高階師資班特聘講師兼企業顧問陳秀娟以自身經驗強調,找職業有兩個基礎:「根據本身的能力與興趣」和「根據外在的需要而去學習」。她以詩篇37篇5節「要把你自己交託上主;信靠祂,祂會幫助你」(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勉勵眾人,並以三份問卷引導與會者更認識自己的性格、能力與熱情,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第一份問卷是「DISC行為模式問卷」,該問卷題目包含一個人處理事務、與人相處、面對新事物的態度、情緒的反應、溝通的方式等。陳秀娟特別提醒眾人,要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態並填答。她說明,DISC的D是主導型,D型通常是環境中的領導者、指揮者,特質是脾氣大、有魄力,講求以自己為核心來行事;I是影響型,是引人注目的社交者,特質是愛說笑、有魅力,講求氛氣活躍的工作環境;S是穩健型,提供穩定的支持與奉獻,特質是沒脾氣、有親和力,講求容易的做事方式,適合成為政治家;C是服從型,是嚴謹的研究者、修正者,特質是不說、不笑、有執行力,講求以正確的方式辦事,適合成為學者、品質管理者等。

第二份問卷是「發覺能力問卷」,該問卷是依據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種智慧論」,把智能分為八類:數理邏輯、語言、視覺空間、肢體動覺、音樂、心靈內省、人際關係、自然博物。陳秀娟指出,人們在學習過程受到家長、老師等環境影響,很多人哪怕有能力也可能被壓抑,因此填答該問卷時要深入思考並且「找回自己」;而除了上述這八種智慧,她也勉勵與會者要有「承受苦難與挑戰」的能力。

(攝影/林婉婷)

第三份問卷是「發掘熱情問卷」,共有17項的「動詞清單」;該問卷以「過去的成就/作為」為基礎填答,得到結果是指一個人生命的驅動力。

最後,陳秀娟以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在著作《點燃你的天賦》所提到「才能」與「品格」如何成為服事的雙翼,和羅馬書12章6節「所以,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做應該做的事」勉勵眾人。

更真實認識自己,擴展眼界去探索

在回應時間,參與總會普世事工的青年Kaleskes Tjagaraus(珴歌思・塔卡勞斯)提及近年參與普世大會的經驗。她認為,除了信仰層面的交流,在台灣國際面臨打壓的處境時,教會普世事工更成為另一種國民外交。

關於成為普世事工代表,Kaleskes Tjagaraus說明,除了符合徵選必要條件,另一個重點是中會、教會的支持,和基礎的外語條件;在普世交流過程,也要能夠展現、論述台灣的特色與議題。對她來說,參與普世事工是透過不同國家、族群來經歷上帝的創造與帶領,並且過程中也與人、與教會、與組織學習、分享。

(攝影/林婉婷)

Kaleskes Tjagaraus說,在她心中,最純粹的普世其實是「認識彼此」,把握與普世夥伴接觸的機會,讓對方認識台灣的美好,也藉由傾聽對方的處境來反思自己的國家、教會是否擁抱不同的群體。參與普世也激勵人們更認識自己的國家、社會與生活環境,並透過擴展眼界更新信仰的眼光。

成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助理Zuljezulj Mavaliv(蕭恩霖)指出,在各大專院校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前,其實教會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就扮演著關懷、陪伴原住民族學生的角色。而成大原資中心的服務不限於校內,也延伸到高中端,讓青少年們在入學前就了解原資中心的角色,包含獎學金資訊與「全民原教」的推廣等。

(攝影/林婉婷)

大學讀社工系的Zuljezulj Mavaliv坦言,當時並非最屬意社工系,沒想到有朝一日要在教會外的場域學習服務他人,因此在大學與研究所過程中不斷與自己對話、和解,並發現專業知能的必要性。除了專業性的學習,她也在過程中思考身為原住民的意義。在接觸不同族群、不同部落、不同世代的原住民族學生後,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行動、從吸收到傳承,這些事情或許讓人感到分身乏術,但每次與人接觸過程不變的是「自我介紹」,這也是為何需要認識自己。她認為成為「穿梭自在的原住民」是在學涯最大的收穫。

Zuljezulj Mavaliv鼓勵眾人透過許多嘗試,去發現上帝創造之初就放在一個人內在的力量,享受酸甜苦辣、反省錯誤,穩穩走在這條身分探索與認同的路上。


萌芽中的夢想 國中生的未來藍圖

【林婉婷專題報導】在高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與Payuan(排灣)中會大專事工部6月8日合辦的「原住民大專學生生涯、職涯規劃座談會」上,目前就讀國中三年級的曾莉庭和二年級的錢蕎琳,於受訪時分享她們目前的職涯規劃及對未來的看法。

曾莉庭想要投身公職,錢蕎琳則想要成為美髮設計師。討論職涯規劃的對象,曾莉庭表示自己是以家長為優先討論對象,而錢蕎琳則是更著重自身的想法;這兩者的不同在於家長的建議是否和自己原有的想法存在落差。

(攝影/林婉婷)

錢蕎琳坦言,其實國中一年級時就對美髮設計感興趣,而且學校也有開設相關技藝班,自己也有去學習,未來應會報考高職的美容科。原本家長則是認為她還年輕,應該先就讀高中、大學,累積更多經驗後再來考慮職業,但在得知她為自己的職涯規劃付諸行動並非異想天開後,也不再那麼反對。至於曾莉庭,則是在國中一年級時就與母親討論職涯規劃並取得共識。

關於未來,兩位青少年雖然年輕,卻不比成年人輕鬆。她們會在意台灣的國際關係與社會發展,也會擔心自己的競爭力不足、遇到不知如何解決的挑戰、面對困難卻找不到求助資源,以及成為社青後沒有時間到教會聚會與服事。

曾莉庭指出,因為通常是禮拜六、日到教會,主要是參與團契、禮拜和主日學服事,因此較少有適當時機與牧長或其他青年們討論生涯和職涯規劃。但若有機會,她和錢蕎琳還是期待能與別人討論,聆聽更多看法與建議。


與神拔河 回首呼召路

【林婉婷專題報導】高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與Payuan(排灣)中會大專事工部在6月8日合辦「原住民大專學生生涯、職涯規劃座談會」。本報訪問在場的兩位青年傳道人、三位牧家子女傳道人,聊聊他們如何走上全職服事之路。

|受訪人|

  • Cemedas Djaljapayan(唐瑀穠),Payuan(排灣)中會青年幹事(傳道師)
  • Valjakas Zingrur(景如・法拉卡斯),Tjukuvulj(德文)教會牧師
  • Ritjag Demaljalat(田聖恩),Tjailjaking(賽嘉)教會牧師
  • Eleng Karangiyan(賴佳華),高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主任(傳道師)
  • Giljegiljaw Vatjesan(壹喬・法之山),Iziuci i Vecekadan(中村)教會教育傳道師

▶▶ 您決定報考神學院的時間與契機是?

Cemedas Djaljapayan:是高中畢業後第四年,那時候我在預備警察考試。我從小就在教會,雖然當時還沒有想過全職服事,但我有考慮到教會禮拜六、日的服事,所以選擇報考週末休假的法警。

其實,在我高中畢業後,牧師和我的爸媽都鼓勵我就讀神學院,但我的個性是要自己願意才會行動。我預備警察考試期間,也投入很多時間讀經,過程中能感受到呼召越來越強烈,但我還是有很多理由來抗拒。

雖然,我會有其他想要從事的工作,但又清楚自己內心對服事、對宣教有很深的負擔。真正使我下定決心的,是有一次我在禱告裡向上帝坦言:「我覺得女傳很辛苦。」結果之後的主日禮拜,牧師講道就提到原住民族第一位基督徒Ciwang(姬望)的見證;我感覺到上帝的提醒,於是決定轉換跑道、報考神學院。

Valjakas Zingrur:我是退伍後。其實我很小就想要就讀神學院,本來想要高中畢業就去報考,但當時母會的牧師、高天惠牧師建議還是先累積人生歷練,大學畢業後再報考。

大學畢業後,我先去當兵,其實對於退伍後的職涯選擇還是有所掙扎。因為我大學攻讀牙體技術,會操作國外引進的齒雕系統與機械,若投身相關企業,在台灣月薪有40萬元,另外也有報考醫學院,若完成進修就是牙醫師。擁有這樣的技術與身分其實也能成為部落的幫助,所以我和我的家人也很猶豫。

但在某次車禍中,我頭部撞到,當下眼前只能看見白光,我就禱告求上帝拯救,並渴望還有機會走上帝所指引的道路。其實,我當時因為高收入,個性確實比較驕傲,覺得可以靠自己,不用倚靠別人或上帝。但上帝透過這個事把我「拉回來」。

Cemedas Djaljapayan:對,我們都會以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但上帝讓我們跌到谷底,例如我考大學時沒有考到自己心儀的學校,我也經歷那種失落。但感謝上帝的打磨,讓我學習更柔軟、謙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給予的。

Ritjag Demaljalat:我是在退伍後。其實過去都有全職服事的呼召,但也會有掙扎,哪怕我已經考上了,還是因為「老我」而有點猶豫。真正下定決心是在莫拉克風災之後;當時在達瓦蘭部落,長達四天沒水沒電、交通中斷,卻也看見部落的凝聚力,在苦難中不分教派和立場,彼此幫助、分享。這讓我意識到傳道人就是要這樣,要成為更多人的幫助。

Eleng Karangiyan:這確實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我是牧師的小孩,但我直到25歲才受洗,因為直到那時候我才確定這份信仰是「我自己的」。至於報考神學院,是我在預備公職考試時,媽媽問我怎麼想要考公職,我回答因為穩定且可以服務族人;她說傳道人也是這樣,而且可以做的事還更多。雖然我並不是因為媽媽是傳道人才成為傳道人,不過我覺得傳道人的角色確實如她所說。

Giljegiljaw Vatjesan:大學二年級。當時我參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活動,前往印度的米佐蘭姆邦青年大會,我在他們的辦公室看見他們差派海外宣教師的地圖,心中就萌生成為宣教師的想法。另外,我的爸爸很喜歡史懷哲,家裡有他的傳記,我因著閱讀而對傳福音事工有感動。

(攝影/林婉婷)

▶▶ 您會給予有志於讀神學院的人、尤其是青年哪些建議?

Cemedas Djaljapayan:我會先觀察對方的信仰生活和教會生活,例如讀經、靈修、服事的狀態,再來給予適當的鼓勵與提醒。

Valjakas Zingrur:若有年輕人跟我討論報考神學院的事,我會先觀察他們的成熟度和心理狀態。年齡上至少要是成年人,而心理方面包含抗壓性、服事態度。有些人服事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就拒絕,但傳道人不能挑剔,所以也要提醒他們牧會實際狀況與想像的不同。

▶▶ 您對家長牧會時的印象?自己的和家長的牧會觀有何異同?

Ritjag Demaljalat:小時候教會就是自己的家,不會對牧者有特別關注。長大後參與服事,也聆聽父母的分享,對「事工」和「人」有更多評價,也對牧者角色有更深刻的認識與反思。而自己成為牧者後,更是意識到人際關係在這個職分中的重要性,當年或許以孩子的角度不全然理解父親的作為,但現在以牧者的眼光看待才明白當時他的決定。我們(牧家子女傳道人)多少有家長的影子,但我們也會有不同的思維與方法,來投入牧養與宣教。

Eleng Karangiyan:其實我並不會因為身為牧者的孩子就想要成為傳道人,因為雖然媽媽沒有說出口,但我有看見,現在也能感受到她在牧會過程遭受的傷害與心境。在牧會方面,雖然我感覺自己沒有受媽媽影響,不過對待別人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標準好像會不知不覺像她。

Giljegiljaw Vatjesan:我的爸媽都是牧師。曾經有段時間,媽媽擔任中會重要幹部,面對不小的壓力;那時候爸爸也經常被調到都原牧會,我們的家庭狀況有點類似分居。另外,女性牧者不只是牧會,還要面對家務,所以真的很辛苦。如果你是一個人牧會的男性牧師,婦女會可能會協助你打掃、洗衣,但如果妳是一個人牧會的女性牧師,就要照顧自己。

我的爸媽個性完全不同。面對聖經、神學等教育,我期許自己像媽媽;面對牧養、與人相處,我期許像爸爸。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年輕世代不像我們以前那樣完全順服牧長,這需要建立新的溝通和相處模式。光是介於兩個世代之間的我們就感覺辛苦,相信對上個世代而言更是困難。

▶▶ 若您的子女有志於讀神學院,您會給予哪些建議?

Ritjag Demaljalat:我會尊重他的興趣和選擇,但一定要好好裝備自己,在讀經和靈修上好好操練。其實不論讀不讀神學院,這些都是必要的;每個職業都有上帝的呼召,不要強迫自己,重點是「不要離開上帝」。

Eleng Karangiyan:我會好奇原因。但若他從小看我牧會,就會知道牧者的角色不只是表面所見,有很多時候要自己收拾好、消化好情緒,不要影響到別人或家庭。如果在這個前提下他仍然選擇全職服事,那麼他一定是想清楚了。比起學識、經歷,牧會更看重的是委身的心。

Giljegiljaw Vatjesan:我會很開心,但我也會提醒他要就讀能夠幫助他適應部落環境的學校。我們是成為上帝的僕人,我會希望他的實習能夠到較有挑戰的教會,最好是小型、中型教會,提早理解到未來可能的牧會生活。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