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平安基金會攜手伊甸基金會舉辦、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執行的「苦難神學研討會」,於6月24日、25日在高雄中會苓雅教會登場。今年以「照顧者的愛與礙:基督信仰的生活實踐與盼望」為主題,聚焦探討「照顧者」的處境與需要;共安排兩場專講、兩位照顧者經驗分享、兩場小組討論與發表、一場綜合座談會。為讓聾人與會者也能充分參與,會議全程有手語翻譯。

(攝影/林婉婷)

【開會禮拜】苦難不是罪的懲罰

6月24日上午進行的苦難神學研討會開會禮拜,邀請平安基金會董事長吳志仁牧師講道。他以約翰福音9章1至11節經文、「彰顯上帝的能力」為題,談到台灣的傳統民間信仰,可能會把疾病、障礙視為罪孽的報應,這樣的重擔加到苦難者和其家屬身上,對他們的處境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在主題經文中,門徒也是有類似的想法,認為罪惡導致刑罰,招致疾病、障礙、受傷、死亡等苦難;在撒母耳記下11至12章「大衛與烏利亞之妻拔示巴同房又用計謀殺烏利亞,上帝讓姦淫所生的孩子死亡」、民數記21章「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以怨言攻擊上帝與摩西,遭到火蛇咬噬」和撒母耳記下24章「大衛數典國民人數導致上帝發怒、降下三日瘟疫」等都是類似的記載。但先知耶利米也在耶利米書31章以「酸葡萄」的比喻談到每個人的罪是各自擔當。

而耶穌對門徒的回應則點出,一個人的失明與自己或父母的罪都沒有關係,而是這苦難要彰顯上帝的大能,顯示一個承受的苦難的人不需要再有人來定罪他們。吳志仁指出,或許有人會問,難道上帝不能讓那個人不失明嗎?若沒有與耶穌相遇,那個人會一輩子都失明嗎?他坦言對於這些問題,雖然人們沒有辦法給出答案,但事實上也不需要追究原因和責任,反而是要看見耶穌常常在遇見苦難者時萌生惻隱之心並醫治他們。

耶穌的行為打破傳統上「苦難與罪」的因果觀點,哪怕過往以色列人經歷罪惡導致的苦難,但上帝的目的也不是懲罰,是出於愛,使人悔改並進入救贖的恩典。而耶穌的行為也提醒著現代人是把握時間、掌握機會去實踐上帝的愛、減輕他人的苦難,而不是只停留在觀看、論述苦難從何而來;吳志仁強調,苦難永遠存在,但只要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會透過人們卑微的愛,去彰顯其奇妙的大能。


【專題】跨越死蔭幽谷的盼望

今年度苦難神學研討會邀請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退休牧師劉清虔擔任專講分享人。他在24日下午登場的第一場專講「跨越死蔭的幽谷的盼望」中,首先回顧這幾年疫情帶來的衝擊,指出當人們遭遇困難時,會質問上帝是否看見人們的苦難、是否聽見人們的哀哭;但這些質問的背後又蘊藏怎樣的期待?人們是希望苦難趕快結束,還是希望透過這苦難的經歷讓生命有所提升?

他引用出埃及記3章7至12節,強調上帝確實看見、聽見以色列人的苦難,並且允諾會和摩西同在;當以色列人詢問上帝身分時,上帝回答「我是」(Ehyeh),寓意著自有永有的上帝,以各種形象與人們同在;當承受著病痛、失敗、背叛、死別、嘲弄等苦難的人們來到上帝面前,上帝也以受苦的形象陪伴人們走過難關。

(攝影/林婉婷)

劉清虔說明苦難有很多種類別:普遍的苦難如大規模飢荒,特殊的苦難如被裁員、先天罹患特殊疾病,肉體的苦難如生理的障礙與疾病,精神的苦難如生存的壓力與重擔,外在的苦難如貧窮、外表缺陷或成績不佳,內在的苦難如關係疏離、不為外人所知的委屈,可預期的苦難如久病離世、升學深造的挑戰,突然的苦難如事故奪走心愛之人,自己之惡的苦難如犯罪後入獄,他人之惡的苦難如被詐騙而失去錢財,個人性的苦難如被責備而心情不佳,群體性的苦難如種族滅絕的屠殺。

當「好人」遇到「壞事」,究竟是隨機、偶然還是故意?劉清虔表示,如果沒有上帝就是隨機、偶然,但有上帝存在就是故意,因為上帝創造萬物、護理天地,沒有一件事情的發生可以越過上帝的旨意。不過當上帝介入在人與苦難間,上帝會面臨人的一系列質問:為何不阻止壞事?為何是我遇到壞事?為何好人會遇到壞事?如果我是壞人、比我壞的人更多,為何不是他們遇到壞事?

這些問題的解答是「好人不會遇到壞事」,劉清虔強調,人以為的壞事,在上帝看來是好事;好與壞的定義在於上帝的眼光,而不是人的角度定義。另外一方面,要理解到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真正的「好人」,因為世人都犯罪、虧欠上帝的榮耀;所以當人們遇到壞事,第一件事應該是對自己的深層反省。

劉清虔也引用偤太拉比的觀點,指出苦難是上帝寄給人們的「私人信函」,只有當事人可以收信、拆信,並且該信件是以人們不太理解的語言所書寫。人們要想解讀這封信,首先必須要確定上帝與自己之間有堅定不移的愛,避免誤解且能夠正確翻譯上帝的資訊;因此真正的信心不是懇求上帝醫治使自己痊癒,而是在極大的苦難中仍然確定上帝的愛。接著要用「上帝的話語」來閱讀,透過聖經裡許多的故事來理解上帝的心意,例如亞伯拉罕、摩西、大衛、但以理,他們所經歷的苦難,恰正書寫出基督信仰與偤太民族的歷史。

第三是思考「玩錯遊戲」的可能性。當人遭遇苦難,會認為「一定是哪裡出錯」,因為人們在玩的遊戲是「我的完美生活」;但上帝的遊戲是「偉大故事」,那是有英雄、有惡人、有成功、有失敗的作品;上帝為人們規劃的角色不是打造自己的完美生活,而是去成為別人的英雄。劉清虔點出,這個遊戲永遠沒有「輸」,因為失敗和成功一樣重要,哪怕現在人們還不明白這些遭遇的意義,但只要配合上帝這位導演來完成這個故事,終將看見那偉大的故事,過程中留下的眼淚都有其價值。

(攝影/林婉婷)

「苦難是真實的,上帝也是真實的,但苦難的真實會讓人懷疑上帝的真實。」劉清虔指出,上帝創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人類知識的局限性使人們無法看見事情的全貌,因此要相信上帝的智慧,「盼望不一定是狀態改變,而是心態改變,是看見上帝旨意成就,而不是自己的心意實現。」


【照顧者經驗分享】因上帝而學習愛

苦難神學研討會針對「照顧者」議題,特別安排兩位照顧者分享心路歷程。第一位是退休牧師、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佳義分校校長Paqerilas Kulivu(王德成),第二位是伊甸基金會「溫馨家園」服務使用者的家長劉信顯弟兄和李銘芳姊妹。

Paqerilas Kulivu的照顧對象是重度身心障礙的小姨子、也是「妹妹」。他首先說明排灣族文化的「長嗣繼承制度」,長子或長女要肩負照顧整個家族的責任,因此妹妹的照顧也落在身為長子的自己與牧師娘的身上。Paqerilas Kulivu娓娓道來,妹妹在出生八個月後因為腦膜炎而行動不便,無法以言語表達和打理生活;自己從17歲就開始照顧她至今。

(攝影/林婉婷)

日常的照顧包含用餐、穿襪子、鋪床,每天會測量血壓、記錄身體狀況。Paqerilas Kulivu推測,或許是缺乏安全感,不論是預備食物或床鋪,妹妹都要親眼看著才能安心,且對自己喜歡的物品和位置都有所堅持。不論午間或晚間的休息,Paqerilas Kulivu都會為她禱告、讓她安心入眠,「禱告讓妹妹很高興,每次都會很大聲『阿們』。」

雖然是重度身心障礙者,但直到後來相關法令修正,才有相關社福資源介入;Paqerilas Kulivu談到早期沒有尿布,只能以舊布替代,必須親手清理排泄物,還要照顧對象配合,這其實非常困難;另外妹妹每個月都有「煩悶期」,這時期的照顧不容易,他也會提醒自己要包容生理現象,並用音樂和遊戲來舒緩緊張關係。Paqerilas Kulivu強調,因為這段照顧經歷,讓他學會管理情緒,學會去愛有需要的人。

他直言,當家裡有需要特殊照顧的人,難免會犧牲掉自己的機會與時間;但自己不會因此感到不愉快,而是轉換心情:雖然沒有辦法去參加別的活動,但可以享有「與妹妹相處的幸福時刻」。Paqerilas Kulivu在就讀空中大學時特別選擇的社會科學系,研讀與照顧相關的課程,希望提升自己的照顧技巧,也以「敬神愛人」的心來照顧妹妹,讓講道時所說的信仰教導從「自己」身上開始實踐。

劉信顯和李銘芳則透過影片介紹他們家的故事。女兒劉姵伶還在母親李銘芳腹中時,被檢查出患有食道閉鎖和消化系統問題,幼兒時期就經歷手術;沒想到在一歲五個月大的時候又被檢查出額葉神經細胞受損,造成癲癇;因為進食困難,孩子的身體發育、智能發展、心理健康方面都受到影響。

(攝影/林婉婷)

當時親友都說是劉信顯和李銘芳上輩子欠孩子的債,孩子這輩子來向他們討債;甚至有長輩說是劉信顯和李銘芳上輩子殺人放火,才導致如今這個結果。又因為聚焦照顧女兒,他們忽略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也需要關懷,家庭關係日漸緊張。

後來劉姵伶進入幼稚園,李銘芳輾轉認識一位孩子也患有癲癇的基督徒姊妹,因此接觸福音、接受洗禮,並且改變看待自己家庭境遇的眼光。除了孩子的健康,他們的生命也經歷李銘芳罹患乳癌與治癒後復發、劉信顯辭職投入照顧而造成家庭收入減少等挑戰。

兩位特別以詩篇127章3節、耶利米書29章11節、約翰福音9章3節、哥林多前書2章9節、馬太福音11章28至30節的經文等來與眾人共勉,指出雖然這段照顧之路有失去,但也遇到許多天使伸出援手。他們強調,信仰耶穌基督不代表生活就此一帆風順,苦難就像浪潮一波接著一波襲來,但信仰讓人們在風浪中有所依靠。


【專題】耶穌基督的照顧典範

6月25日上午、苦難神學研討會的第二場專講「耶穌基督的照顧典範」中,講師劉清虔首先定義何謂「家庭照顧者」;不論年齡、只要提供照顧給因為年老、疾病、意外、身心障礙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之家人,這樣的人就是家庭照顧者。他也強調不只是針對上述有需求的人,「家庭照顧者」本身也需要被陪伴、被照顧。

(攝影/林婉婷)

那麼誰又是「靈性照顧者」?靈修學家盧雲曾談到,當捫心自問誰是自己生命最重要的人,不是那些提供專業醫療、照顧、幫助的人,而是:「那用溫柔的手肘,輕撫我傷口的同伴;那個靜靜陪在我身旁,與我同度每一個悲傷、失落、混亂、無望、種種難捱的同行者。是用真情接觸悽愴、用心力挽著失敗的臂彎,用忍耐緊扣對事態的無知、對劣勢的無奈、對創傷的無助,能與我共度一無所靠、共歷一無所依的絕境,那才是那真正懂得關顧我的朋友。」

劉清虔說明,從盧雲的角度來看,不是以身分和職業性質來界定照顧者,而是以被照顧者的主觀感受層面來定義;能觸及被照顧者的心,那就是照顧者。所謂的「照顧」(Care)在哥德式語彙的原意是「哀慟」(Kara),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與悲傷者同悲傷、與流淚者同流淚;他相信所有的照顧者,都是聽到某個人在某個角落發出別人無法聽見的微弱嘆息,於是願意挺身、以生命回應這樣的邀請之聲。

「因此照顧者要先進入自己的痛苦,並且與自己的痛苦共存。有這樣的經驗,他們便能深刻給予傷痛者一種具體的『同在感』。」如此照顧才不會只是冰冷的完成任務。劉清虔指出,這也是基督信仰所謂的「愛人如己」,以愛自己那樣的愛去愛別人;若對自己的痛苦渾然不知,又如何去覺察別人的痛苦?同理心是無法靠「學習」養成,必須透過經驗和體會而產生。

(攝影/林婉婷)

照顧者也會面臨許多挑戰。照顧環境並不是令人身心愉快的處境,面對長輩、病患、傷痛之人可能會感受到壓力;看見被照顧者的苦難處境,也可能會牽動照顧者本身過往的傷痛;若照顧成效不彰,可能使照顧者感到沮喪。面臨這些挑戰,照顧者必須有充分的心理預備,並且背後有強大的支持系統,可能是家人、朋友、同事、教會等。

劉清虔也以耶穌基督的作為談照顧典範,包含耶穌是待人接物都很「實在」的人;耶穌擁有許多助人的能力;耶穌基督減輕人的壓力,讓人得以親近他;耶穌走向社會的弱勢者;耶穌暸解人的需要,按照各人的需要幫助他們;耶穌有慈悲憐憫的心,不任意定罪別人;耶穌重視「人」勝過禁忌;耶穌倡導人要面對心中的冷漠、用熱情化解仇恨;耶穌與悲傷者同悲傷,也安慰他們的悲傷;耶穌基督愛仇敵,赦免對自己不友善的人。

劉清虔也解說照顧者的壓力和身心需求。照顧者壓力包含日常生活失序、照顧情境失控、身心健康流失、照顧意義耗弱等。若要減壓,需要有家人分擔照顧工作、尋找喘息時間與空間、按照能力界限來照顧、擁有良好的支持系統、增進照顧能力、靈修尋求上帝的力量等。最後他以:「打仗的人不可以沒有武器,照顧的人不可以沒有裝備,陪伴的人不可以沒有知識,關懷的人不可以沒有上帝」與眾人共勉。


【閉會禮拜】以手來表達思想

苦難神學研討會的閉會禮拜,邀請台北中會博愛手語教會牧師吳信蒼引用路加福音1章18至23節、以「雖聾非啞」為題講道。他以撒迦利亞的故事,談到雖然無法以口訴說,仍可以用手、用筆來溝通,並不是真的無法表達。

吳信蒼指出,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也探討過聾人的溝通,柏拉圖認為聾人有以不同方式表達的天生智慧,但亞里斯多德認為聾人沒有知覺與理解的能力;而在早期因為無法溝通導致情緒障礙,讓社會誤以為聾人很野蠻,但透過教導與訓練,聾人也能夠成為海倫・凱勒(Helen Keller)那樣的教育家。過去吳信蒼的家長也曾認為聾人子女一輩子要被照顧,但事實上聾人可以透過手語來表達;長大後,身為聾人的吳信蒼與手足反而成為父母最大的安慰。

(攝影/林婉婷)

他特別點出,因為聾人與聽人的文法落差,就算是筆談,有時也無法盡興交流;因此當聾人得知對方會手語、可以使用手語溝通,就會很開心。吳信蒼認為這個時代的聾人很幸福,可以用手語表達,可以藉此學習知識、認識福音。

吳信蒼強調,聾人是聾人,但不是啞巴,期待官方用語能不再以「瘖啞人士」來稱呼「聾人」。他也感謝這場研討會主辦單位對聾人的接納和尊重,讓不同處境的人們可以參與學習、在社福領域共同服事。


【圖文花絮】

▼ 苦難神學研討會的報名時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手語教學闖關」,教導與會者們問候、數字、食物、顏色的手語。

(攝影/林婉婷)

▼ 苦難神學研討會安排眾與會者分成四個小組討論與發表。眾人探討家庭照顧成為家庭關係凝聚的契機、透過研討會的分享來提升自己的照顧者心態、不要急於定義自己與別人的苦難、堅定與上帝的關係來更清楚苦難的本質、照顧者經驗等議題。

(攝影/林婉婷)

▼ 苦難神學研討會的早禱邀請退休牧師林壽陽分享,談以僕人的態度來服事。

(攝影/林婉婷)

▼ 苦難神學研討會綜合座談,由平安基金會董事長吳志仁牧師、副執行長林耀明長老、障關中心代理主任謝雅德長老、伊甸基金會常務董事尹可名牧師回應。當中台北中會博愛手語教會牧師吳信蒼與牧師娘陳慈美介紹「手語聖經翻譯」的展望,與會者們也討論精神障礙者的婚育、如何以信仰角度關懷非基督徒同仁、社工希望能被傾聽與理解等議題。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