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水深了,如何為之

Image by 200 Degrees from Pixabay
◎賴允亮

戰國時代,有一次齊宣王與孟子談論治國之道時,孟子說,人民沒有受到保護,是因為王不肯施恩,而非不能做。齊宣王繼續詢問如何區別不肯做和不能做的情況。孟子說:「若有人要你用胳膊夾著泰山跳過北海,你告訴他『我不能』,那就是真的不能;但若要你幫一位長輩折一根小樹枝,你說『我不能』,那就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因此,「不能」與「不為」可能是一體兩面,除了心態上的不同,也常常因考量結果的成敗,而劃地自限。

近年,香港人為了追求民主、自由、法治等普世價值,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數十萬港人冒著槍林彈雨與警對峙長達79天。直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從每週發起常態抗議活動,擴及至香港各地。最後儘管通過了《港版國安法》,但也引起國際社會各樣的聲援與實質行政上的協助。或許運動未能取得原本所期待的實質成果,但影響斐然。

「為」就有機會促使可能,但是「不為」必定不能。面對5G時代、大數據潮流,社會變化的腳步日漸加快。身為教會體制下的機構,不論是在醫療、教育辦學、文字傳播、網路媒體、宣教牧養方面,都應在保有正確信仰教導中,與時俱進。教會醫院如何面對醫療的設備競賽?又或者換角度,思考積極參與研發先端的醫療技術幫助最弱勢的人?教會學校面對少子化衝擊、減班與併校的議題,如何在堅守辦學理念之下更加興旺?新興媒體的蓬勃,是否應跟上趨勢、塑造活潑傳講聖經教導的YouTuber或吸引百萬訂閱的信仰頻道?因為「真理使人得自由」,我相信我們的信仰是活的,聖經教導是落實在生活中且能夠帶來動力的。

求神賜下智慧,幫助我們成為良善忠實的好管家,在信仰教導中分辨「為、不為與不能」。因為「沒有人點亮了燈去放在斗底下,一定是放在燈台上,好照亮全家的人。同樣,你們的光也該照在人面前。」(馬太福音5章15~16節,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也讓我們學習彼得回應呼召、放下舊我、面對挑戰,將船開往水深之處。 (作者為馬偕醫院主治醫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