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危險情人 善處親密關係

兩性相處需要教育 &nbsp交往方式受父母影響 &nbsp謹慎分手避免受暴

▲基督徒交往也會遇到許多問題,教會應主動提供教導課程;個人也要記得向外諮詢。(攝影/李信仁)

【陳怡萱專題報導】為情所困而暴力相向的事件不時在社會各處上演,9月19日一位高二女生遭網友刺殺身亡、21日再傳台中市政府一位女性臨時雇員被前男友用美工刀劃傷臉部。兩性如何正確溝通?如何避免遇上「危險情人」?本專題從各個階段的學青及社青等,多面向切入探討。

長榮中學諮商中心老師朱美妍表示,新聞報導台中高二女生遭情殺事件後,校內立即在班會或升旗時間進行宣導,同時提醒各班導師多留意班上學生近況及人際關係,若有異狀就快速做轉介;另外,每班原本就設置有1名輔導股長,開學時為他們進行座談,讓輔導股長能在班上成為一個「小輔導老師」,若察覺同學異狀時儘速回報給老師知道。

「如果孩子情緒不穩定,在教室也無法好好上課,還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同學,因此會個別約談,了解原委、協助做早期的輔導或情緒抒發。」不過根據經驗,朱美妍指出學生不太會主動跟老師透露「有男/女朋友」「在談戀愛」,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被禁止的;倒是會用「老師我可不可以來跟你說話?」起頭,來到輔導室聊天,再講出課業、人際關係上的問題,「通常人際關係處在好或不好的狀況時,都不會來找我,而是在『關係發生變化』的時候感覺到困擾,才會想找人談。」

朱美妍指出,通常較早進入男女交往關係的孩子,大部分由於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關係不和諧,而急於另外尋找「結盟對象」;或是父母親其中一個角色常缺席,孩子就會向外尋找被愛、被呵護的感覺。「青少年時期是模仿的階段,他們如何面對兩性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家庭教育、婚姻教育。」朱美妍認為,即使現在媒體或社會給予很多「錯誤教導」,但父母親給孩子的影響仍然是最直接、最快速,若父母親能給孩子正向的性別教育,孩子就比較能有正常的兩性交往。

長期關注婦女朋友「人身安全」的現代婦女基金會,曾做過一項調查分析戀愛暴力或情殺發生原因,前3名分別為:「對方提出分手」佔65.15%、「對方另結新歡」佔12.5%、「雙方口角爭執」佔6.44%。由此可見,在面臨感情變化或者關係結束的時候,可能是最容易引發暴力的危險時刻。

現代婦女基金會建議「分手四部曲」步驟,供民眾處理親密關係、分手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以避免受害的危險。

第一步:想想另一半是否為危險情人?包括性格不成熟、易衝動、過於自我、常堅持己見、常用暴力解決問題、有酗酒或虐待小動物的習性。

第二步:沙盤推演!想好分手的理由,儘量減少傷害性,考慮對方個性、兩人交往的深度、對方可能的反應等,準備好自己陳述方式、態度和理由,亦可找朋友討論解決策略。

第三步:分手情境的安排;包括慎選表明分手的時間和地點,最好是白天、公開但不會干擾談話的地方,告知親友要談分手一事,或請對方在附近等候,注意對方是否攜帶危險物品,記得保持對方尊嚴。

第四步:報警、聲請保護令有必要;分手後讓雙方冷靜,避免再有聯繫或牽扯,也不要有財務糾紛或往來,當對方持續騷擾時,可舉證向警方報案,並儘量避免單獨外出。

選擇寬恕 通往幸福的方向

雙福基金會推動「敢愛不恨」 &nbsp引導青少年正向情緒

&nbsp【邱國榮專題報導】青少年在面對感情關係的衝突,經常不知所措,尤其無法體會生命中的「寬恕」,容易選擇衝動的解決方式,嚴重者甚至會鑄下傷害生命的大錯;但不管受害的生命是自己或者是他人,結局總是教人遺憾。有鑑於此,基督教雙福基金會推動「2011敢愛敢不恨寬恕培訓教師證書課程」,課程中提到青少年寬恕教育的重要,甚至集結成《敢愛敢不恨》一書,強調遇上寬恕,就遇上了愛!而選擇寬恕的同時,生命就是選擇通往幸福的方向。

寬恕教育對青少年極為重要,雙福基金會根據1997年研究調查法國15至96歲的人口,得出結論指出,隨著人們的年齡愈長,愈容易寬恕他人,亦即年長者比年輕人較可能去寬恕他人;此外,根據台灣學者的研究,青少年情緒的表現多為負面,並且反應強烈、直接而且不穩定,因此與人衝突的機會相對於其他年齡層增加。

《敢愛敢不恨》作者之一的學者蕭可音指出,青少年個人背景因素對於寬恕程度的分析顯示,性別、個人宗教、父母宗教與父母婚姻關係等,與寬恕程度沒有顯著差異,反而是傷害者的關係、身體傷害的嚴重性、心理傷害的嚴重性、傷害者是否道歉,以及傷害者對傷害行為的意圖等,均呈現顯著程度的差異,而且研究結果,傷害事件普遍存在於青少年生活中,而傷害者的比例以同學朋友最多,但親密感情的異性朋友則是列居第二。因此,為避免青少年傷害感情交往中的異性之身體或心理,甚至減少類似情殺的社會事件,青少年的生活教育就要排入寬恕教育。

雙福基金會舉辦「敢愛敢不恨寬恕培訓教師證書課程」,並出書分享,乃是根據聖經的箴言,「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一切的過錯」,依此規劃出了寬恕教育方案,課程核心在於教導體會寬恕的意義,是在心靈感受到不公平的傷害時,以「勇氣」選擇「愛」,放下「仇恨」。內容強調,寬恕教育的教材俯拾即是,但首先要能夠達到認知層面的理解,進而才能夠在面對心靈傷害時,選擇正確的面對方式。

《敢愛敢不恨》書中指出,社會發生傷害事件的新聞,是寬恕教育不可迴避的教材,讓受教者透過對事件的認識,認知受傷害的負面情緒一旦選擇仇恨的火氣,最終結果只有傷害自己與他人,而且破壞性的情緒會持續延續,並且問題的根源依舊,於是,進而讓受教者回到選擇的起點,改以選擇愛與寬恕的勇氣,看看問題是否獲得解決。同樣是透過認知模式,受教者會發現,選擇愛與寬恕的勇氣,結果是愛自己與他人,所導引出平靜、快樂的正向情緒延續,促進彼此恢復和好關係。藉由正向與負向結果的認知模式,輔導青少年發揮敢愛,同時敢不恨的果效。

媒人公婆關心分享
教會應有性別教育

&nbsp【陳韋鑑專題報導】交往需要智慧,分手更需要;各中區會為了協助未婚兄姊尋找對象,開始推動各種的未婚聯誼等活動,而在配對成功後開始進入交往階段,各種問題也才開始浮現,這些媒人們是如何協助的呢?

&nbsp嘉義中會教社部婚姻組組長周信成表示,婚姻組在各教會有組員,稱為媒人公/婆,負責將教會內未婚年輕男女資料彙集,而婚姻組則開會舉辦大型聯誼活動、組員帶領相親等兩種方式為主。

「嘉中70多間教會,有60多間有媒人公婆,」周信成表示,這些資料也會交給牧者,「因為如果有狀況,還是由牧者負責關心,媒人公婆只能分享自己的社會經驗,畢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這些媒人公婆們在相親初期還能協助雙方進行溝通,例如若果有一方退縮或者沒興趣,也能透過媒人公婆來傳遞訊息,不會有忽然消失的狀況。

然而交往後,媒人公婆不可能貼身跟隨,在一般年輕人戀情中會發生的狀況,基督徒情侶中也會發生,周信成分享,一對兄姊經聯誼活動後相戀,男方劈腿卻不願分手,「直到開始糾纏,才讓事件曝光,婚姻組也只能通知父母及教會牧者處理,這件事對雙方、婚姻組同工、牧者及家長都是很大的學習。」

諮商專家,前台中中會婦女部婚姻組同工林杏霞認為,「教會要有自己的相關教育,包括性教育等」,她建議「談戀愛時要找個長者或朋友,在各種界線上給出提醒,放不下的時候也能提出協助,千萬不要忘記向外求援,不管是生命線或是張老師,有很多資源是可以提供協助的,只依靠自己往前走,缺乏改變的情況下,可能會依循舊的模式,將來只會跌得更重。」


▲感情生活不只是談情說愛,更要讓彼此人格、信仰有所成長。(攝影/林家鴻)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長榮中學諮商中心輔導老師

專業信仰並行 事先預防勝於輔導

&nbsp【陳怡萱專題報導】在長榮中學擔任諮商中心輔導老師達20年的朱美妍老師,主修社工和教育,是台南中會後甲教會會友,常以「專業」「信仰」兩方面並行來關心學生。她說,學生都知道「大人」禁止他們談戀愛,不容易主動透露感情世界,也不一定能察覺感情問題;然而長榮中學原本就有生命教育及人生哲學等必修課程,其中便包括「有男有女」「揭開性與愛的神秘面紗」等性別教育,事先預防的教導會比事後輔導來得重要而有效。

長榮中學高一有「生命教育」課程,高二和高三則稱為「人生哲學」,藉由輔導室老師和校牧室聯手教育學生「學業以外必須要知道的事」,而其中的內容就包括給青少年的性別教育。朱美妍舉例說,通常她以聖經的「創造論」來告訴孩子,男人是「管理者」、女人是「陪伴管理者」,上帝同樣在男女身上吹了一口氣,就表示男女要互愛、互相尊重及欣賞。

談到學生的感情世界,朱美妍認為就人格成熟度來看,青少年時期不適合進入戀愛,但長榮中學不會因學生談戀愛就施以處罰,而是以包容的心來關心與陪伴。她談起去年一對「姊弟戀」在社團活動中認識、交往,女生升上高三後因功課較忙碌同時考慮生涯規畫,兩人漸出現價值觀不同等衝突,後來女生主動表示想要結束這段關係。

「早在關係一開始,我就坦言『你們不會長久』,」朱美妍表示,這個案例中的女生較獨立、男生則是習慣依賴,女大男小也因女生的生涯任務較早來到,兩人會發生摩擦是必然的,幸好後來在個別約談及協調下,兩人順利分手。

除了生命教育、人生哲學課程,長中諮商中心與學務處結合,利用班會時間播放性別議題影片,由各班導師協助宣導;另外諮商中心固定給全校做人格及性向測驗來篩檢高危險群,平時則是透過導師轉介、或各任課老師察覺等方式來關心孩子在校狀況與人際關係,若有需要會利用早自習、午休時間進行個別約談。

高雄原住民大專中心主任

有原則的祝福 真誠相待好聚好散

&nbsp【陳怡萱專題報導】面對大專生談戀愛,高雄原住民大專中心主任里安.達那比瑪牧師的態度是「給予祝福」,但會告知「原則」,例如不能同居、不能有婚前性行為、不能影響課業與團契生活等,也會提醒,兩個人在一起不是只有看電影、約會等美好事情而已,一定會遇到挑戰,交往不只是談情說愛,更要讓彼此人格、信仰得到成長。談到時下常出現因感情不順情殺、自殘等社會現象,里安認為一個人的情緒控管很重要,從平時就觀察得出來;而交往中難免有衝突,吵架時要各退一步,不是爭執誰才是對的。

若有學生與團契外的學生或非基督徒交往,里安常鼓勵他們把交往對象帶來參加中心的活動,介紹給大家認識,藉由見面的機會,里安也從旁觀察這個人,「除了他的性格,也包括他對信仰的看法。」里安認為,兩個人信仰不同,可能會出現價值觀上的差異,若對方謙卑、好溝通就不成問題,怕的是理念完全不同,越交往差異越大,「我會勸他們要好聚好散。」

然而原住民天性樂觀,對許多事情較容易放得開,里安表示,中心的學生在感情上的交往較單純而穩定,有的人失戀後還會公開自嘲、搏君一笑。不過原住民的身分,有時候不一定能讓平地人接受,里安以過來人(牧師娘是平地人)的經驗提醒「平原交往」可能出現的困難與挑戰,「我會告訴他們要有心理準備,最好在適當機會讓家人認識你交往的對象。」

里安說,兩個人在一起要看遠一點,可能之後會結婚,最好交往一段時間後找機會把男/女朋友介紹給家人認識,「如果遇到阻礙,拿出你的真心,展現最大善意人家看,只要真誠相待,對方會感受得到。」

至於在大專中心可如何幫助學生紓解煩惱?里安表示,原住民學生大多會主動表示「想要聊一聊」,就知道他們可能遇到某些困難;另外則是透過側面了解、打電話關心;也會請核心同工先去關心,原則上是「同性關心同性」;以及善用網路聯絡感情,例如觀察學生在Facebook上的狀態,適時留言回應或傳簡訊問候。

學習面對面溝通 &nbsp分享公共的空間

&nbsp【特稿╱方嵐亭】兩個隔牆而居的大學生,見面從來不曾打招呼,每天透過電腦聊天,向固定對象抒發自己鄰居有多討厭。一天,兩個大學生分別向網友相約於學校附近的速食店,尷尬的是,碰面後才發現,自己傾訴、抱怨鄰居有多討厭的對象,正是自己討厭的鄰居。

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發生在台灣中部的真實案例。現代人有很多不需要面對面就可以傳達訊息的方式,但能夠好好面對面溝通的能力卻越來越弱,更別說是衝突之後的復和。

用衝突避免情殺聽來矛盾,實則像地震一樣,偶爾釋放能量,可以避免一發不可收拾的下場。可惜的是,我們能提供用衝突培養協調、退讓的「空間」越來越少。

從現今生活日常用品幾近完全個人化來看,這一代的青春期少年喪失了學習「不能如願」「等待」的機會;他們沒有經歷電視不可以隨意轉台、排隊等公共電話的生活,加上一般教育鮮少重視邏輯、思辨與生活教育,因此情殺、自殺,只能靠個案補救圍堵,卻沒想到是更大的生活環境問題。

別讓孩子錯過主日學校課程、團契生活。在這當中,可以幫助共同價值的形塑、避免疏離感的產生,更有死黨在情感受挫時的相互安慰;經常的接觸異性、鬥嘴、冷戰,知道有相當多的交往模式,這些都是正向又健康的溝通模式。

如果您是孩子外出求學住宿的家長,提醒您關心孩子住宿空間的好壞,不只在於設備多寡,而是能與人互動的機會有多少。一個人居住的房間應有盡有,只會造成年輕人更孤獨;反之,懂得與人共同分享公共空間,在情感處理的方式總是令人心安。

&nbsp愛你不到殺了你?
把握4招學自保

&nbsp【特稿╱顧浩然】兩性相處,兩情相悅固然是樁美事,即便無法長久走下去,如果能夠用正面的態度去檢視,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日前台中發生一起24歲男性網友,疑因愛不到而當街刺死16歲女高中生,然後再自刺心臟致死的社會事件,讓我們不禁感慨兩條失去了的年輕生命。

人會自傷甚或自殺,乃至殺人,其因素實在太過複雜,它可能涉及到個人的自我概念、人格、情緒;也涉及到當事人的人際關係、社會支持、規範的約束力程度;還有當事人的生理狀況、疾病&amphellip&amphellip等,並非三言兩語可以簡單道盡。

對於凶嫌的行徑及人格特質,由於資訊有限,我們只能很勉強地猜測:因為追不到心儀女生而有強烈的挫折感;也可能極度壓抑自我情緒。

關於情緒的疏處,我很喜歡用衣櫃來比喻。人的挫折、受傷、憤怒、難過&amphellip&amphellip等負面情緒,如果我們不願正視它,就像沒有整理過的衣服,只是胡亂地丟進衣櫃,久而久之,凌亂的衣服就會把衣櫃給塞滿,直到哪天再也塞不進了,結果有一天我們打開衣櫃,那凌亂的衣服就會像洩洪般地一股腦兒地傾瀉出來,甚至因此可能就被淹沒在衣服(情緒)中。

負面情緒不必然就一定不好,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它出現的時候,可以有智慧的好好紓解?

個人只能建議年輕朋友,在談感情、選擇另一半時,把握幾個自保的方法:

1.留意對方是否有很強烈的掌控欲,例如動不動就要求你,或要你報告行蹤?

2.留意對方會不會動輒罵人或抱怨,還有,會不會對小動物施暴?一個會粗言、或踢或罵小動物的人,難保將來不會升級為對你施暴。

3.對方是否有過於強烈的自尊心?強烈的自尊心,有時也意味著有輸不起的個性。輸不起,忍受挫折的能力可能就相對較差。

4.「沈默是金」固然不錯,但在兩性相處上,如果無法坦承地分享彼此的內心世界,是無助於對彼此的了解;更何況,人不可能沒有負面情緒,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有智慧的疏處它,而不是壓抑它。

最後還是要提醒,兩性相處,要多「聽其言、觀其行」,有機會的話,也可以試著接觸對方的家人,因為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常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果發現苗頭不對,也不要急著撤離關係,而是慢慢地疏遠,如果無法徹底分手,必要時就要尋求家人、師長或專業的協助,適時介入,以保護彼此的安全。(作者為現職治療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