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德國柏林(上):人性的失喪

萬湖別墅區。

文圖◎Arsone Lee

自從和太太決定要去德國自由行之後,秉持著無論到哪個景點都是全新體驗的前提,我對於行程並沒有太多的意見。我最大的要求是旅程移動的路線要合理,不能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除此之外,只選了柏林。

選擇柏林,主要是因為有認識的主內肢體在柏林求學、就業,可以趁旅行順道拜訪。次要原因是柏林作為德國首都,自然有許多故事發生。自18世紀初成為普魯士首府之後,柏林經歷了近代重大事件如拿破崙戰爭(1803~1815年)、德意志統一(1871年)、兩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1939~1945年)、冷戰(1947~1989 年),見證許多人類重要的歷史。雖受限於行程天數,注定是走馬看花,但仍吸引我踏足。

勝利的女神

抵達柏林的第一天,我們漫步到大蒂爾加滕公園(Großer Tiergarten)。這個面積為大安森林公園八倍有餘的公園,仍只是德國第三大、柏林第二大的市內公園,而且不到第一大公園滕珀爾霍夫(Tempelhofer Feld)的五分之三,足見柏林的公園占地之廣。

我們自然是沒本事把大蒂爾加滕公園逛完,目的地其實也只有位於公園東側的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1744~1797年)為了記念使普魯士崛起的七年戰爭勝利,以及被稱為「腓特烈大帝」的伯父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年),自1788年起耗費三年時間重建這座城門。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力抗奧地利和俄羅斯兩大強權,因此獲得軍事天才的讚譽。布蘭登堡門東側是柏林老城,西側為城外,牆面的浮雕刻畫大力士海格力斯、戰神瑪爾斯及智慧女神等,門頂則有維多利亞的女神雕像,正是勝利的象徵。

不過,我忍不住納悶,何以與信義宗淵源緊密的德國,會以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女神雕像作為表徵呢?而且布蘭登堡門並非孤例,位於西方兩公里外記念19世紀一系列戰爭勝利的勝利紀念柱(Siegessäule),頂端亦置有勝利女神雕像。或許對於德國人來說,政治、文化的象徵意義大於宗教信仰的意涵?即令如此,我還是感到違和、不解。或許這是基督教思想、價值的影響力在世俗領域式微的徵候之一。

墮落的靈魂

朋友知道我對於文史有興趣,加上我近期剛看過電影《淨化論》(Die Wannseekonferenz),所以特別安排我們到萬湖會議(Wannseekonferenz)的舉行地點一遊。萬湖位於柏林的西南方,是柏林的旅遊度假勝地,也是別墅區。1942年,納粹親衛隊(Schutzstaffel)將其中一棟別墅當作招待所,在此討論「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主導會議的親衛隊召集內政部、外交部、司法部、總理府等黨政代表與會,做出有系統屠殺猶太人的決策。《淨化論》依據會議紀錄實地拍攝,所以我對會議內容及場地均有概略印象,到現場參觀時,更是感觸良多。

抵達萬湖會議現場後,我們才知道是免費參觀。朋友解釋,德國這類與納粹、猶太人有關的紀念場地均免費供人參觀,用意是希望更多人了解那段德國的黑暗歷史。聽到這想法,我不禁比較同為軸心國的日本,其處理戰爭時期犯下罪行的態度,與德國截然不同。

這棟舉行萬湖會議的別墅被設計為紀念館,陳列最終解決方案與相關會議資料。我們在感受這座湖濱別墅高雅精緻的建築同時,也為泯滅人性的罪行感到悚然心驚。透過陳列的紀錄,可見到當時德國人對猶太人的仇視,恐怕是多數共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猶太人為德國戰敗原因的陰謀論「刀刺在背傳說」(Dolchstoßlegende),反猶情緒逐漸高漲,納粹政府更在1935年頒布反猶太法《紐倫堡法案》(Nürnberger Gesetze),以致德國人認為與猶太人之間是誓不兩立的戰爭關係。甚至二戰後,有不少德國人拒絕承認大屠殺的存在。

《淨化論》中,衣冠楚楚的德國政軍高層冷靜而理性地討論,如何處置千萬人的生死。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利害考量,但都服從元首,且視猶太人為芻狗。我印象最深的是代表總理府列席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辛格(Friedrich Wilhelm Kritzinger),身為牧師之子,他最憂心的是處決猶太人會有害納粹執行者的身心健康。當得知使用的是毒氣,不若槍斃造成執行者的心理負擔,他便放下了掛慮。這一幕實在極為諷刺,他披著人性的外衣關心殺人者,對被殺者卻無半點同情,更忘了自己正是始作俑者。這場大屠殺,猶太人失喪的是性命,德國人失喪的卻是靈魂。(待續)

大蒂爾加滕公園。
勝利紀念柱正面。
勝利紀念柱背面。
布蘭登堡門正面。
萬湖。
萬湖別墅大門。
萬湖別墅。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