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麗島到罷昌,長老教會怎麼了?(1)

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於3月25日主辦「何謂公共神學」座談會,邀請到教會史學者王昭文進行專講,並由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進行與談。本文由座談會主持人廖斌洲先生以摘要方式,擷取整理當日座談內容。為便於閱讀,文章經潤飾、編修。全文分3期連載。

主題演講/王昭文(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與談人/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文字記錄/廖斌洲

探討「長老教會怎麼了」的重要起點是,從去年罷免黃國昌的運動當中,有些人看到自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下稱長老教會)的會友參與其中,這使我們值得重新回顧長老教會在台灣社會的角色。

長老教會的入世精神

長老教會於1865年由蘇格蘭長老教會傳教師傳入台灣,直到1942年開始自立,由本地牧師和長老自治,不再依賴外國宣教師。在長老教會歷史傳統中,非常重視入世精神,這入世精神包含了近代基督教歷史上,多重因素的交會影響──源於加爾文神學,長老教會並未繼續發展其政教合一的理念,而是強調基督徒的政治與社會關懷;20世紀初期基督教的社會福音,強調基督徒的政治與社會實踐;1950年代的基督教普世運動;1960年代由黃彰輝牧師發展出來的「處境化神學」,以及1970年代受此影響繼而提出的「出頭天神學」與「鄉土神學」。

1970年代~1980年代:為公義發聲、與弱者同行的長老教會

1970年代正值台灣遭受國際孤立之際,長老教會分別發表了三篇重要的宣言,呼籲政府進行政治改革。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長老教會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對外訴求人民自決,對內呼籲政治改革。1975年,在政府取締母語聖經時,長老教會發表〈我們的呼籲〉,籲請政府尊重宗教自由,維持良好政教互動。1977年,在看見中美即將建交之際,長老教會發布〈人權宣言〉,呼籲美國的卡特政府秉持人權精神,「保全台灣人民的安全、獨立與自由」;在這份宣言中,也提出「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主張。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即使是在1977年的〈人權宣言〉中,長老教會提出台灣獨立自主的主張,但其內部對於是否支持台灣獨立,仍然有分歧和爭議。

經過了1970年代對於政局提出的主張,長老教會內部經過許多的討論,於是在1985年,通過了〈信仰告白〉。這當中具體呈現了長老教會的政治與社會倫理,其中相關的部分有:首先,同時強調信仰是「普世的」,也是「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因此,要使這份信仰「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其次,強調上帝的創造包含了人的尊嚴、才能,以及鄉土,於是人類有各種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然而,由於人類的罪使人類世界不完美,這份信仰便要「使世界成做祂的國,充滿公義、平安與歡喜。」

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後,由於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協助施明德逃亡,因而獲罪入獄。這起事件使原本內部陷入政治態度分裂的長老教會團結,許多長老教會牧師開始探訪政治受難者家屬,在政治上逐漸與黨外人士站在一起。1980年,黨外人士林義雄的住家發生「林宅血案」,長老教會主動關懷受害者家屬,並買下林宅改作為義光教會,期能在苦難的建築上賦予愛的記號。這兩次事件都使長老教會逐漸自我定位為「為義受逼迫的教會」。

時間進入1980年代,長老教會對於台灣社會與政治的參與逐漸提高。在社會關懷層面,長老教會開始成立機構:勞工關懷中心、彩虹婦女事工中心、漁民關懷中心、原住民社區關懷中心、婦女展業中心、殘障關懷中心。

在政治層面,長老教會關懷與發聲的議題包括: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台灣人前途自決、爭取主張台獨的自由。在這時期,幾場當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運動中,都可以看到長老教會人士積極參與或發聲,包含:二二八和平日上街(1987年,轉型正義)、抗議《台灣教會公報》遭到沒收(1987年3月,言論自由)、520農民運動(1988年,農民權利)、聲援蔡有全、許曹德案(1988年10月,獨立主張及言論自由)、吳鳳銅像被拉倒(1988年12月,原住民轉型正義)、鄭南榕及詹益樺自焚(1989年,言論自由)。

1980年代的長老教會在台灣的政治社會發展中,明確扮演了積極為各種政治自由發聲、關懷受難者家屬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期的長老教會也響應普世教會運動,引進「城鄉宣教運動」(Urban Rural Movement, URM),在教會基層進行社會「培力」(empowering),目的在為教會和社會的草根運動提供參與社會運動的方法。

1990年代~2000年代: 勉強持守進步價值,與綠營過度親近的長老教會

到了1990年代,長老教會仍然持續保持對於進步社會議題的支持和關注,但另一方則與獨派團體越來越靠近。這導致長老教會的公眾形象一直被認為是綠營的一分子,這個發展趨勢到了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更是如此。事實上,在長老教會信徒當中,仍有相當高的比例並非綠營支持者,這使得教會的牧職人員在講道過程中,必須注意到信徒的多樣性,而不能過於展現對綠營政治意識形態的偏好。

2000年陳水扁擔任總統,台灣的教會界每年開始定期舉辦「國家祈禱早餐會」,為總統和國家禱告,時任元首也都會出席。「國家祈禱早餐會」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未曾間斷,只是我們必須深思此一活動的意義,這是否只是宗教菁英與政治菁英之間的一種交誼活動?到底出席「國家祈禱早餐會」的教會人士能否代表整個台灣基督教會界傳達適當的政治或社會觀點?政治與宗教之間的適當界限是否會因此而受到不良的影響?

2008年,馬英九擔任總統的期間,長老教會曾經多次發起反對馬政府施政的運動,例如,2012年針對馬英九連任所發起的「上主啊!救救我們」活動,以及2013年為了抗議馬政府將邵族土地以BOT方式交給財團,有長老教會牧師呼籲馬總統認罪悔改。至於馬英九執政期間,長老教會參與政治活動的最高峰當屬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在這場運動過程中,除了許多地方教會會眾自主參與外,總會幹事及重要幹部也都進入運動現場。

回顧1990年代至今,長老教會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參與,儘管一定程度呼應了普世教會運動中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但整體而言,仍嫌不足。

2000年中後期:與保守教派結盟的長老教會

2000年中後期,是長老教會逐漸受到保守教派政治與社會價值觀影響的時期,在這段時期,保守派基督教會也開始發起其社會運動。由於有立委參考西方國家的婚姻平權經驗,開始倡議將同性婚姻予以合法化,這導致保守教派開始匯聚其政治動員能量,反對婚姻平權運動。不少長老教會的牧職人員和信徒都參與了這場反對婚姻平權的運動。

2009年,保守基督教派發起「上帝的愛超越一切」反同志大遊行。自此開啟了為期數年的教會界反同婚者和社會中支持同婚者的對立。

2013年,當婚姻平權的法案在立法院開始討論時,由保守基督教派所組成的「下一代幸福聯盟」於該年11月發起30萬人遊行,動員各宗派的基督徒上街頭反對此一法案。相對於此,仍有一小部分長老教會的牧職人員和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委共同召開記者會,明確表達支持婚姻平權的立場。

台灣的基督徒反同人士、挺同人士,以及台灣社會在這個議題上的角力,從2013年延燒至今,2017年底的「罷昌運動」則是一個高峰。由保守派基督徒所組成的「安定力量聯盟」主導了整個罷昌運動的動員過程,他們以立委黃國昌贊同婚姻平權等為理由,對其發動罷免投票。

儘管在最終的投票過程罷免並未成立,但此過程已經提供了基督教保守派參與政治的實際操演經驗,同時也展現了強大的經濟和人力資源的動員能量,為日後保守基督教派參與選舉政治提供了契機。事實上,「安定力量聯盟」這個組織和2013年開始出現的「護家盟」屬於同一個脈絡下的產物,皆為保守基督教人士所組織。 (待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