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陪伴深入每一個角落

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紀念日,稍具歷史意識者還可能知道,宗教改革的呼聲與行動,嚴格來說並不是從馬丁‧路德開始。早在14世紀,英格蘭人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約1320~1384年)就曾公開批評羅馬教會的諸多教規不符合聖經,為讓更多人讀懂聖經,他著手將拉丁文聖經翻譯為英文,此舉引發羅馬教會的不滿與逼迫,但因有支持者挺身保護,他才沒有落入迫害者之手。

但另一位宗教改革先鋒揚‧胡斯(Jan Hus,1371~1415年)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揚‧胡斯同樣認為信仰應以聖經為依歸,否定教皇的權威及教會販賣贖罪券的正當性,因此遭教會判為異端,並受誘捕處以火刑。一直到1999年,羅馬天主教會才正式為揚‧胡斯的犧牲而道歉。

在緬懷著改革先鋒遭受迫害,並沉浸於能夠自己閱讀聖經、追求信仰的喜悅時,同時也必須留心宗教改革的各種成果之所以能得保全,其實經歷了上百年的殺戮、戰爭與流血。最終,前人願意記取教訓,學會以寬容來面對信仰理念之間的差異。

感謝上帝憐憫,今日的教會已看不到中世紀新舊教徒刀槍相向的流血殺戮。不過面對信仰價值衝突的理念之爭時,教會同樣需要再次學習寬容與愛心的自省。無端將信仰理念有所差異的基督徒,貶為愚蠢或邪惡的代言人,是造成教會永久傷害與裂痕的不智之舉。

基督教會追求合一,乃是出自於我們眾人都是信仰同一個上帝的體認與表達。「合一」並不是「統一」,經過16世紀宗教改革的洗禮後,改革宗教會深知大一統的教會所顯現的弊端,追求合一不必然是要求所有的信徒都歸屬在同一種教會體制或領導之下,保有各自理解差異的空間,反而更能成為彼此提醒與反省的力量。

近年來台灣幾間都市巨型教會,發展出有效的事工策略與方法,成為許多教會樂意前往觀摩學習的典範。而這些教會也樂於分享其中要領,讓人欣見教會增長指日可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擁有1200多間地方教會,遍布全台各市鎮與鄉村,人口及地理條件不盡相同,千萬別因人口增長效力不彰氣餒,每間教會都有獨特的使命與異象,見證上帝的同在與陪伴深入每一個角落。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