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普世,近在咫尺

宋宇哲(愛丁堡大學神學博士生)

許多人認為在海外生活,必然會有許多國際普世交流的機會,因而常把海外人士當成獲取新知的來源。這想法,對也不對。普世不是建立國際關係而已,也不見得必須大到普世教協互動的規模,反而是最基本人跟人的接觸,特別是不同教會、教派信徒之間的接觸與對話。

在蘇格蘭生活,天氣讓出外遊子倍感孤獨。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能與傳統認知中的「正規」教會單位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每年跟蘇格蘭總會對話的機會屈指可數,除了5月的大會外,就是期初、期末的學生餐會。至於平時,即便有機會去他教派觀摩,深度交流也就一兩次;時間一久,大家總是會在某間教會定錨。

真正的普世常發生在學生們自發性的團契聚會,以一個契友的家做為聚會場所,除了查經更分享彼此的生活、反思、在地觀察,以及最後不可或缺的代禱。在愛丁堡有兩個團契,一個是蘇格蘭教會夥伴學生的國際團契,一個是愛丁堡旅外台灣基督徒學生的台灣人團契。以「團契」為名,似乎讓人誤以為很具規模,實則兩者都是很隨性輕鬆的相聚時刻。

國際團契裡有來自匈牙利暨羅馬尼亞歸正教會、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改革宗、迦納長老教會、奈及利亞聖公會、中國國家教會的學生,當然也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我。無獨有偶,台灣人團契裡有來自靈糧堂、真理堂、旌旗教會、信義會、衛理公會及長老教會的台灣人。不同國家的學生或來自不同教派的台灣人,因著環境而尋求彼此成為肢體,誠可貴!

參與在兩個團契中,我發現大家經常從各自教會的背景出發看待事情,也更殷勤想知道彼此及原生教會對於事情的不同看法。這一切基層、樸實、卻真誠的互動,不就是普世價值的實踐與行動嗎?

在台灣,人口越是擁擠,人心越是疏離。看著當前的團契生活,反思台灣教會的聚會模式,不禁思索:普世眺望,不能只是「眺望」。深度的接觸才是強化夥伴關係的關鍵。長老教會聚會經常淪為以內容為導向的聚會,經過幾季後就開始麻木而缺乏生命力,而檢討及改變卻又是教會最害怕的事……。我們要記得,團契的目的本身就是在個人層次的普世實踐,而跨教會、跨教派的接觸、理解、深度對話跟關懷也是台灣教界亟需的行動。讓教會重新從人的角度出發而非從組織架構出發,才是21世紀的今日在上帝面前同心同工的核心價值。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