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追求群體的救贖

2月1日緬甸驚傳政變,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民主領袖翁山蘇姬突然遭到軍方拘捕。過去,翁山蘇姬情願放棄在英國的優渥生活回到故鄉為民主奮鬥,曾遭到軍方軟禁15年,被譽為是「無權力者的典範」,好不容易在2015年緬甸25年來的第一場選舉中,帶領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如今再次被捕,緬甸民主前途未卜。

遺憾的是,翁山蘇姬掌握政治大權後,在少數民族議題上,並未如外界所期待的帶來自由。面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遭到軍方暴行迫害的羅興雅人,翁山蘇姬選擇漠視,甚至在2019年於荷蘭海牙國際法庭舉辦的聽證會上為軍方辯護。去年11月,翁山蘇姬再次帶領所屬政黨勝選,卻遭軍方指控選舉舞弊,進而發動政變,不禁令人感嘆,與豺狼妥協,終究還是會被豺狼吞吃。

論及民主運動的艱辛,1921年1月30日,以林獻堂為首的台灣知識分子共178人共同連署,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至今滿百年。當年有識者指出,台灣在立憲國家的日本統治下,也應享有立憲政治之待遇,台灣總督同時掌握立法權及行政權,應將立法權還給人民,設置台灣議會。

這場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之後的13年內共提出15次的請願,就連日本基督教會也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當年請願運動的主要人物蔡培火,不僅在牧師直村正久牧養的富士見町教會受洗,也透過直村正久牧師結識許多日本政界人士,這些日本議員亦成為日後請願運動重要的支持力量。

當時的富士見町教會,不單是出借場地舉辦演講會,也為台灣言論機關的設置積極奔走,在治警事件發生後,教會更派出代表慰問被捕者,並協助聘請辯護律師。雖然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最後以失敗告終,卻對台灣的法治觀念、憲政精神、地方自治的推行與建立產生重要的影響。

談到政治,有人選擇為了福音的緣故避而不談,深怕在個人層次的宣教中引起對方的不悅;相對的,有人卻選擇為了福音的緣故振臂疾呼,為的是對群體救贖心存盼望。兩種不同的選擇,的確也產生不同果效,不應相互敵視與看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曾有一段為民主運動拋頭顱灑熱血的歲月,即便受到攻擊與抹黑,但仍為許多未識之民開啟了一道認識上帝的窗口,至今仍被傳頌。如今,民主已成,新而獨立的國家卻不見蹤影,不知道教會裡還存在多少追求群體救贖的先知性聲音呢?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