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防疫、環保能兩全嗎?

(相片提供/Pixabay)

◎ 高木

全球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幾乎每個人都戴上口罩來防疫。在疫情的大規模肆虐下,市場對於醫療口罩、手套、酒精噴瓶等裝備需求激增,另一方面也創造了大量塑膠垃圾。上述的醫療防護設備為了講求防護力和衛生,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使用。口罩和手套都是一日一換,甚至醫療人員須更換得更頻繁。急遽增加的醫療廢棄物也帶來了汙染,大量的垃圾被傾倒海中,更形成海洋垃圾。而這些海洋垃圾會隨著洋流被輸送到數千公里遠的地方,造成大面積的垃圾漂流帶。

《環境科學與科技》雜誌在2020年的統計資料指出,全球一個月使用的口罩數估計高達1290億個。許多來自各地的海洋環保團體致力呼籲世人重視此問題。法國非營利組織行動海洋清潔 (Opération Mer Propre)發起人洛朗.隆巴德(Laurent Lombard)警告,若是人們不再重視海洋汙染問題,海裡的口罩將會比水母還多。不過以目前世界疫情的發展來看,要求人們重視海洋汙染或許是強人所難。有許多國家光是應付激增的病人就應接不暇,更遑論經濟萎縮帶來的失業率與社會問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提到,人類最底層的滿足就是溫飽。若是在疫情壓力下失去工作、家中成員確診,連存活下去都十分艱難,怎麼可能會有餘力去關心海裡的生物呢?自古以來人都是先滿足了生理與安全需求,才去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人民在衣食無虞、生活安全時,才會進一步去替動物、植物和環境的權益發聲。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資深總監尼可拉斯.馬洛斯(Nicholas Mallos)就說明:「當這些一次性塑膠是必要存在的,我們就得很謹慎地看待塑膠減量問題。」

環境汙染和破壞固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大問題,然而現階段我們只能在疫情問題下盡量從各個細節減少垃圾量。台灣的資源回收率相當高,希望政府和環保團體能在此優良基礎上加倍努力,使台灣的醫療廢棄物不再大量掉入海裡。(作者為大學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