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賜平安福

&nbsp團圓建祭壇 年節享主恩

◎胡忠銘(高雄中會德生教會主任牧師)

回顧人類的歷史,最擅長設立家庭祭壇,也最受上帝賜福的族群,非以色列百姓莫屬。其蒙福的原因,除了是上帝的選民外,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們對家庭祭壇的重視。

每當以色列百姓齊聚一堂,或家人共同聚集時,都會將家庭祭壇視為是上帝賜福的恩典記號,此時,他們皆會透過禮拜,對眾人與子孫複述歷史,藉以鑑古知今,全心歸向上帝,讓子孫得福。因他們深知,「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也是影響人類社會最大的一股力量。

台灣人和以色列人一樣,可過2次「新年」,一為陽曆(新曆)年,二是與民俗、文化、信仰相關的農曆(舊曆)年。台灣的農曆年饒富歲時節令與文化禮俗的意涵;而以色列人的「舊曆年」,除了有歸鄉慶團圓的倫理意義,更重要的,乃在於記念上帝的恩典和拯救祖先出埃及的歷史。

1950年代末,個人出生在台灣台南鄉下的大家庭。因著基督教信仰之故,小時候,每天晚飯後,我家都會由祖父帶領舉行家庭禮拜。祖父在世時,經常告訴子孫:家庭的祭壇,除了是一個信仰與精神的神聖空間外,同時也是一個維繫家庭向心力、建立家庭共同的價值觀、傳承祖先遺訓、領受上帝賜福的地方。隨著社會變遷,雖家人因外出讀書各奔東西之後,無法每天聚集禮拜,但每逢農曆年,全家團圓時,一樣會和以色列人一樣,舉行家庭禮拜,回顧主恩。多年來,我家的「新春家庭祭壇」,依然持續不斷的進行著,且從未間斷過。從中,不但領受到上帝的恩典與賜福,也感受到家人的愛與和樂。

禮拜的預備

&nbsp

為依循台灣過年的歲時節令與文化禮俗,禮拜之前,可事先購買與布置下列物品:

★金句紅包──由長輩分發印有經文金句的紅包,代表上帝恩典話語的賞賜。

★金錢紅包──分發象徵喜氣的金錢紅包以示對長輩的孝順及對晚輩的祝福。

★團圓橘子──共同享用橘子或年柑,象徵家人和樂、團圓、甘甜。

★糖果、冬瓜糖、花生糖等──一起分享象徵百子千孫與家庭的和樂融融。

★將上述物品事先擺放在桌上,家庭成員圍桌環繞,代表家人的團圓。

禮拜程序

&nbsp

靜默

宣召

  司禮:當感謝入祂的門,讚美入祂的院。

  家人:當感謝祂,讚美祂的名。因為上主是好。

  齊聲:祂的慈愛到永遠;祂的信實到萬世代。

新《聖詩》:第435首〈今咱大家來吟詩〉

感恩禱告:

啟應:【新年新地與新天】

  (啟):姊妹         &nbsp  (應):兄弟

   啟:光陰緊緊過去親像箭      應:真快又到農曆的新年

   啟:感謝上主一年的保庇      應:全家大小聚集慶團圓

   啟:上主話語奧妙真奇異      應:領受恩典話語尚甘甜

   啟:世間雖有挑戰黑暗冥      應:上主導咱一更過一更

   啟:保守脫出黑暗的陷坑      應:不再受罪綑綁與交纏

   啟:主賜新年新地與新天      應:使咱重新出發甫新芽

   啟:人生目的不在賺大錢      應:乃在追求聖經的真理

   啟:若是順趁上帝的教示      應:上主恩典的確越加添

   啟:人若求上主的國與義      應:上主賜福直到萬萬年

   齊聲:上主賜福直到萬萬年

聖經:以西結書36章24∼28節;啟示錄1章8節

信息:【回家團圓,享受主恩】

禱告:大家長

新《聖詩》:第434首〈主有恩典大慈悲〉

分享:回顧去年感恩之事,期盼今年立志之事。

&nbsp &nbsp &nbsp &nbsp 共同立志:(製作一張「心形」紙張,全家同誦下列5項立志,家人共同簽名)

&nbsp &nbsp &nbsp &nbsp 1.每天撥時間靈修與禱告。 2.每天為1件事獻上感恩。 3.每週堅持恭守主日禮拜。

&nbsp &nbsp &nbsp &nbsp 4.每月遵行1/10奉獻。 &nbsp &nbsp  5.每年帶領一位朋友信主。

彼此祝福:依循上述「禮拜的預備」,發經文金句紅包與金錢紅包。

代禱:全家一起同聲禱告

主禱文:代禱之後,一起同聲用主禱文禱告。

慶團圓:大家一起享用橘子、糖果、年糕等。

&nbsp

【陳宇碩牧師家族新春祭壇】

&nbsp

除夕全家圍爐,初一下午掃墓,在田中老家做禮拜、分享祖先事蹟、家族聚餐,初二踏青,20幾人參加。

新年家聚 &nbsp世代傳承

&nbsp

我的家族從曾祖父陳新財長老開始信主,到我已經是第4代了。現在我已當了舅公,也就是第6代的子孫已經出來,並上了小學。每年8月的第2個禮拜六,曾祖父的在台子孫都會舉行家族團圓聚會,輪由北、中、南地區親人主辦,內容包括感恩及追思禮拜、各家庭表演或分享、團圓聚餐,也會安排踏青或參訪,參加的人數都在4、50人左右。

◆世代傳承的家庭禮拜

家父陳儀惠長老是第3代的基督徒,我已記不清從何時開始,由家父繁衍的小家族就有新春家庭禮拜。各家庭大小帶著新年喜氣齊聚一堂,歡欣唱詩讚美上帝,獻上感恩,並分享聖經信息,還會一起掃墓、聚餐,真是美好。特別的是,我們會安排踏青活動,好好聚聚玩玩,才互道珍重再見。

過去我還在蘭陽區牧會時,家族的新春禮拜都安排在大年初二或初三,因為要等我這一家從宜蘭回來。我主持完教會的新春禮拜後,全家一起經歷艱難的塞車之旅,回田中老家常是半夜了。初二或初三,就依民間「回娘家」的習俗,迎接大姊、二姊這2家回來,一起歡欣聚餐,並做家庭禮拜。等到15年前我來到長榮大學後,我們全家就能在除夕夜於田中跟爸媽及二哥全家圍爐、過新年(大哥全家在美國),新春禮拜後一起去掃墓,記念家族中的長輩。這10幾年來,我們各家庭及再下一輩的小家庭,常利用大年初一下午掃墓,在田中老家團聚、做家庭禮拜;另外,我們也每2、3個月輪流在各家庭舉辦1次家庭禮拜和聚餐。

每一次的新春團聚,大大小小有20幾人,聚餐就是一件大事。過去,是我這一輩準備,各家帶菜回來分享,每次都豐盛得不得了,也忙得不亦樂乎。這幾年因下一代多已長大,甚至成家,聚餐就改由他們來忙。看著這些堂表兄弟姊妹的年輕人穿梭在廚房及客廳,變出種種佳餚,我們則在客廳翹腳聊天,等著享受美食,真是世代傳承的經典時刻!

聚餐後,我們就一起做家庭禮拜,向天父上帝獻上感恩。因為我這一輩有2位牧師和一群長老,也有2位修完神學院的文學碩士課程,所以主理、讀經、禱告都沒問題。我們會在講道後,請大家長──家父儀惠長老勉勵,他常會利用這時間講一些祖先的事蹟或信仰見證給後輩子孫聽,孫子或曾孫也會在禮拜中獻詩表演,讓禮拜倍覺溫馨喜樂。最後,我們會請爸爸為大家祝禱。這2年,隨著下一輩有2位成為牧者(路上教會陳澤胤),有人當教會長執,開始加入禮拜服事,呈現另一層次的世代傳承。

◆豐富多采的家聚活動

家庭禮拜後,還有很多節目呢!有時會有照片分享、生活影片分享、各地名產分享,有時會去逛街。有一年二哥學了蜆精製作,就當場開班教了起來,並分享他製作的陳年鳳梨醋,各家庭要裝幾瓶回去都可以,剩下的就整個大瓶被我載回家了。他說這2項都是養生保健聖品,而且要少吃紅肉,大家聽得一愣一愣的,但看他的確瘦了不少,顯然很有功效!可是想起剛剛才吃下的豐盛晚餐,又不禁擔憂了起來。

當然不能免俗的就是包紅包,我們這一輩都會先說好包給小孩的數額,上大學的要包比較多,出社會的就沒有紅包。各家都會有「繳庫」的規定,我家是大張繳庫、小張可以自己留。結果有一年,我二哥就刻意包6張100元給孩子,讓孩子不用繳庫。

大年初二,還沒回娘家的家庭,就會一起去踏青,有時去田中森林遊樂區,有時去南投中興新村,有時去溪洲的花卉博覽會,並準備野餐來一起享受,下午才分道揚鑣,各自去「回娘家」。

這幾年,雖然家母、家父的安息歸天(分別是2003、2009年),我們仍保持新春團圓家庭禮拜的傳統,上面說的活動一項也沒有少,仍然相約大年初一下午團聚,一起掃墓追念先人,聚餐、做家庭禮拜、發紅包,分享彼此所有的一切,並同心感謝上帝的恩典。另外,也相約每2至3個月就舉行一次團圓家聚,輪流在各家庭聚餐、做禮拜,彼此分享近況及好東西,彷彿我的爸媽都還在時一般。我們決心要相親相愛,讓主愛的生命在我們家族中世代傳承下去。 (文圖gb(255, 102, 0) “>&nbsp家庭與服事

另外的問題是,「服事會影響家庭?」我倒認為這是誤會了服事的意義。服事既是一種基於感恩與愛神的行動,它的本身便是透過「服事人來敬拜神」,所以愛神的人,也必定愛他的家人。保羅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摩太前書3章5節)因此,不是「服事」與「家庭」哪一個重要的問題,而是一個肯服事神的人,肯定會服事家庭;一個愛神的人,肯定也會愛家人。基督徒反倒要先在家人面前有美好的見證,盡自己應盡的本分,把家事做好,然後就可以很自由的來服事。
所以,現在我知道,工作、家庭與教會服事,三者不是無法「平衡兼顧」的。若是將神的心意排在第一,那麼也可以透過「敬拜神」的工作態度來服事並成為見證;若是真讓基督作為家庭的主,崇拜與服事因此可以成為一家人共同的語言與行動。

家庭主夫 鄭建民

辭職在家,全心服事心愛的妻兒

「男主外,女主內。」傳統上一般家庭多半這樣分配夫妻之間的工作職分,但在彰化中會聖約翰教會陳倩芬牧師夫婦的身上,兩人的角色剛好互換,陳倩芬牧師對外專心牧會,而師丈鄭建民弟兄則對內照顧家庭,成為現代新好男人。

陳倩芬說:「從交往認識開始,我們就說好,如果以後有小孩,那先生就要辭掉工作來陪伴孩子,而我則繼續全職事奉上帝的工作。」

記得他們結婚數年後,2003年12月底,孩子仍未來到這個家庭裡,當時鄭建民聽說夫婦倆人都忙於工作,將會降低太太懷孕的機會,又剛好在工作上有想要暫時休息去讀書進修的念頭,因此便履行了最初的承諾,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家庭。過了幾個月,陳倩芬順利懷孕,師丈在不受工作的羈絆之下得以盡心的照顧妻子,在孩子出世後也能給他最好的呵護。

做出這樣異於社會既定認知的決定,當然免不了會有些人好奇的探問,不時有友人問到:「先生現在在哪高就啊?」或是「先生都在家,沒有工作喔?」面對這些尖銳的問題,鄭建民總是很開朗的笑著回答:「對啊,我最好命了,都在家顧孩子就好!」

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夫」讓鄭建民發現,原來好好打理一個家庭也是個正式且極為忙碌的工作,每天都有很多的瑣事需要完成,並非想像中的清閒無憂。變身「主夫」也讓他學會了做菜,從早先只會簡單的炒飯、煎蛋等料理,到現在能煮出許多佳餚供家人食用,偶爾來上一盤拿手的「客家小炒」讓人大快朵頤,這些都是有別於職場上的學習,也是對家人滿滿的、愛的付出。

打理家務之餘,鄭建民也充分利用時間,北上至道生神學院修課,將所學運用在孩子的教育中。鄭建民說:「我印象非常深刻,有次上課提到猶太拉比教育小孩的觀念,『左手處罰,右手就要趕快懷抱安撫孩子。』這實在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知道面對孩子的時候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以前我也會覺得不耐煩就對孩子大小聲,可是現在就知道要多點溫柔,不要那麼焦躁。」

將時間與心力都投注在孩子的身上,目前就讀國小的兒子理所當然的也給予爸爸相當窩心的回應。鄭建民回憶到有一次孩子放學回家後對他說:「爸爸,你都在家陪我真好耶!我們班有個同學的爸爸長期都在南非工作,他都沒辦法看到爸爸在家。」雖然是簡單的幾句話,卻能從中看見孩子純然的依賴和安心。這樣甜蜜的經歷,若非做出全職「家庭主夫」的抉擇,一般人應該很難體會。

陳倩芬、鄭建民夫婦兩人一致認為,探求上帝的心意,重點在於合神心意,而不是合人的眼光,或許一般人會覺得這樣的選擇有點奇怪,但他們明白,家庭成員間彼此幫補,同心事奉上帝才是最要緊的,也是未來仍會堅持不輟的目標。 (採訪ぁ顝狴巨|的台灣魂精神。

&nbsp

考題設計◎郭燕霖(新竹中會山腳教會會友、國小教師)

&nbsp

畫作提供 ◎&nbsp施並錫(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選擇題(每題4分)

&nbsp

&nbsp1.(  )228事件發生時,台灣人在國際法上的國族身分為:1日本人2中國人3台灣人4美國人。

&nbsp2.(  )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公會堂所舉行的受降典禮(如下圖),日本投降的對象是:1中國2美國3台灣4美國、英國、蘇俄和中國在內的同盟國。

&nbsp3.(  )承上題,1945年10月25日至1949年12月7日蔣介石流亡政權來台,這段期間台灣的國際地位是:1中華民國領土2美國領土3日本領土4美國為主要佔領國,美國委由太平洋戰區中華民國政府託管。

&nbsp4.(  )承上題,同時期東南亞也有一國類似台灣處境,但該國深怕步上台灣後路被中華民國佔領,企圖利用法國勢力逼退中國軍隊,後來該國領導人胡志明發動8月革命起義,緊急於1945年9月2日宣布獨立,並以苦肉計和法國簽定36協定,透過法國之力趕走蔣介石軍隊,這個國家是:1菲律賓2越南3泰國4緬甸。

&nbsp5.(  )二次大戰前後,在歐陸曾發生納粹大屠殺猶太人,台灣則發生228事件,下列有關此二事件之比較,下列何者為真:1事件元兇希特勒和蔣介石均承認錯誤2德國和台灣的轉型正義皆順利完成3猶太人後來獨立復國以色列成功,台灣則被外來政權中華民國佔領4美國對此二事件的立場都是袖手旁觀。

&nbsp6.(  )電影《賽德克•巴萊》是描述1930年的霧社事件,茲和17年後的228事件之比較,下列何者為非:1事件主角莫那•魯道和陳儀均上吊自殺日本為鎮壓霧社事件,違法使用化武毒氣;2中華民國軍隊違法使用達姆彈對付台灣人,兩者行徑都違反1899年的海牙公約規定3霧社事件是賽德克族反抗日本政府,228事件中亦有嘉義鄒族反抗中華民國政府4霧社事件發生後,又於1931年4月發生第二次霧社事件;228事件後,又於1980年2月28日發生林義雄住宅血案。

&nbsp7.(  )霧社事件發生後,台灣總督府基於「以夷制夷」策略,煽動味方蕃屯巴拉社攻打莫那•魯道;同理可證,228事件中,中華民國政府基於「以台制台」策略,重用部分「半山」人士,也是導致台灣精英無端被殺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半山」人士是:1黃朝琴、連震東2高一生、姬望3陳智雄、蘇東啟4陳儀、蔣介石。

&nbsp8.(  )「創校者是朱朝陽,林獻堂為該校董事長,1946年在私立開南商工舉行創校典禮,為台灣人所創辦之第一所大學。」1947年的228事件中,政府謊稱軍隊在該校發現武器而命其停辦,1948年以高中補習學校復校成功,然因學校周遭多水田而被人笑稱「水上黃宮」的這所學校是:1長榮中學2淡江中學3延平中學4明台中學。

&nbsp9.(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全國唯一的228罹難者紀念廟是:1大甲鎮瀾宮2虎尾三姓公廟3北港朝天宮4新港奉天宮。

10.(  )「1946年創辦《前鋒雜誌》,批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治台亂象,同年參選國民參政會,卻因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長周一鶚作票而落選;228事件發生後代表『台灣革新協會』,組成『台灣228慘案聯合後援會』,主張撤辦陳儀、派員調查慘案、取消專賣等,非但沒有得到政府善意回應,反遭政府通緝,於是放棄聯省自治,轉而在1956年228當天於日本東京宣佈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被推選為首任大統領」的人是:1王育德2史明3鍾逸人4廖文毅。

11.(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28事件發生時,在台中市成立二七部隊抵抗中國兵,由於台灣中部地區有二七部隊武裝的抵抗,並牽制吸引中國軍進入埔里山區,使台中市得以成為平民未遭中國軍大規模濫殺的城市。之後逃離台灣,1947年在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文化大革命中屢遭同志批鬥」的人是:王育德謝雪紅鍾逸人林獻堂。

12.(  )「其兄於新竹檢察官任內,將市長郭紹宗以貪污罪名起訴,後被迫辭職,北上擔任建中老師,仍被中國軍棄屍於淡水河。受此打擊之故,轉進香港和日本,潛心研究台灣話,1957年為出版《台灣語常用語彙》,甚且賣掉房子;1960年和黃昭堂、廖建龍等人成立鼓吹台灣獨立的建國組織『台灣青年社』」的知識分子是:1王育德2吳濁流3鍾理和4林茂生。

13.(  )「日治時代和蔣渭水等人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以非武力運動形式推展台灣意識。228事件發生時,保護中國人嚴家淦,讓他藏身在景薰居閣樓,以免台灣民眾傷及無辜,但眼見時局越來越差,1949年以治療頭部暈眩為由,離開台灣寓居日本,並留下了傷感詩句:『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國花草有誰憐。』」的知識分子(如右圖)是:1蔡培火2賴和3林獻堂4林茂生。

14.(  )承上題,「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國花草有誰憐。」中的異國和故國是:1日本媞c新的意義,找到復活的出路。有時候,這也是我們需要擁有一段受難週靈修默想的時刻,認同耶穌,與祂一同受難的理由。

◆耶穌邀請你自倉皇逃離中安息

一般靈修退隱的信仰操練,可以讓我們得著安息。然而,特殊的「節期」原形的圖像,更容易觸動我們的心緒,帶出我們靈魂中真正的光明與黑暗。如果,我們可以將待降節的盼望,用來詮釋迎接救主聖誕、分享生命得著救贖的喜悅,我們當然也可以藉著受難週的齋戒,來詮釋病痛、苦難與疑惑的生命;與基督的十字架聯合,迎接救主復活帶給我們的新生。

今年的受難週,邀請我們藉著路加福音24章13∼35節「以馬忤斯路上」的經文,透過每一天的靈修與默想,與耶穌同行受難之路。請你帶著「我」進入經文中,走上以馬忤斯路途,讓「我」與耶穌相遇,建立關係,彼此為伴,且在經文的亮光中重新理解生命歷程的奧祕。你也可以邀請幾個朋友,組成同行的小團契,預備一個小小的儀式與動作,作為提醒與醫治的記號。「提醒」意味著,我是受上帝賜福的,我手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賜福,而且我也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醫治」意味著,在儀式中為我們創造出一個神聖空間,讓我們擺脫生活的恐懼;也藉著它,將我們的生活獻給上帝,讓聖靈進入生活的每個領域。耶穌已經復活了!需要耶穌的你,是不是還是像從前耶穌的學生一樣,在人生這條過去、現在、未來的道路上頻頻回首?來!讓我們一起陪伴耶穌,也讓耶穌陪伴我們,緩步走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向前去。

操練儀式

吟唱聖詩:新《聖詩》346首〈願我愈行及主愈倚〉

閱讀經文:路加福音24章13∼35節

連結與默想我可願意在人生路途上有耶穌的陪伴?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進入信仰,陪伴耶穌走一條苦楚的道路?我是否願意在受苦中堅持,等候復活必然的發生?

引導儀式1.儀式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在失落中重新獲得意義,因此,不要讓儀式太過倉促,而是緩慢溫柔的,形塑出一個讓聖靈進入感動的空間。2.讓自己靜靜的跪在全然的黑暗中,什麼也不做,直到&amphellip&amphellip。3.為自己點亮一支蠟燭,沉浸在微光的飄搖中。

&nbsp寫下我的祈禱

&nbsp

4月2日(週一)訓誨日           經文:路加福音24章13∼17節

&nbsp

你們談論什麼?

◆走在,回頭路

路加福音24章13∼35節,是耶穌復活之後所發生的事,然而對於曾經跟隨過耶穌的學生,卻仍然在受難之中,也許此刻,我們不能稱呼他們是學生或跟隨者,因為他們正在離開。

這兩位學生是誰?我們並不熟悉,一位叫革流巴,一位連名字都沒有。他們過去沒有在耶穌的故事中出現過,他們恐怕只是那核心團體外圍的跟隨者。他們可能就像教會禮拜中,那些總是靜靜的來、靜靜的離開的跟隨者。雖然他們並不突出顯著,但是他們也因著耶穌的神蹟改變,被耶穌的宣講激勵,充滿期待跟隨耶穌,把祂看作他們生命中的彌賽亞、引導者、救贖者。在這旅程中,路加沒有提及耶穌的12個門徒,一個以教會為中心的組織。路加刻意突顯兩位不知名的學生,乃是要指出教會群體有關於耶穌復活的見證,並不侷限於耶穌指名道姓所選召的人。組織中的核心人物並未握有解釋耶穌復活的權柄,資深的跟隨者也不代表比別人經驗更深沉的耶穌。領受耶穌復活的展現並非特權,只要我們願意帶著熾熱渴慕的心去談論,耶穌的十字架與我們的十字架,耶穌生命的奧祕與我們生命奧祕,直到讓耶穌來詮釋我們的生命,復活就會進入。曾經他們以雄心壯志跟隨祂,以為能為自己的事業闖出一番名聲,或為所摯愛的信仰或土地獻上自己。曾經他們從和祂親密的互動中得著餵養,享受祂的慈愛。曾經他們相信祂,讓祂轉變了他們的生命,好像從此這世界不再是負擔,而是挑戰;不是布滿陷阱的荒野,而是機會無窮之地。祂曾將平安與喜樂帶到他們的生命,使他們的生命化為一支美麗的舞蹈。然而,如今耶穌那往各各他釘十字架的驚悚旅程,祂的死亡所帶來的破滅,讓他們失了魂、落了魄,像是一個漂泊失落的人,緩步走向回家之路。

◆談論,回頭望

路加沒有講得那麼白,只以整齣向著以馬忤斯的場景,述說情境。第13節,以馬忤斯位於耶路撒冷以西,同一天,可能是黃昏時刻,他們朝著日落而去。以馬忤斯位於耶路撒冷所處錫安山的山腳下,他們的生命正往下滑。第16節,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祂。「迷糊」原文字義有拉著、抓住、拿住、持定,指他們的眼睛受到外界的某種限制,以致無法顯出本來的功用。第17節,「滿面愁容」,當他們邊走邊談論的時候。

他們談什麼?談耶穌苦刑、釘死和那根本不可能發生復活的傳言。這一切都是以「它」出現,象徵著「當我們對自己人生路破滅之時,一個曾經建構自我信心的圖像也隨之粉碎。」然而,還好這兩個男性並不沉默,他們願意聊聊,因為在這一切的過去之中,還有一個不可能會發生的謠傳。

操練儀式

吟唱聖詩:新《聖詩》574首〈暝日只有信靠主〉

閱讀經文:路加福音24章13∼17節

連結與默想

我的現在,被過去套牢的

引導儀式1.為自己預備一張紙與筆,把「我」認識的「我」寫或畫在上面。2.把寫在紙上的「我」工整的折起來,夾在路加福音24章13∼35節作為書籤。3.熄滅燈火,讓自己在全然的黑暗中,或坐著、或跪著。

寫下我的祈禱

&nbsp

4月3日(週二)辯惑日           經文:路加福音24章18∼24節

&nbsp哀悼失落的

◆注目著,失去

路加福音24章13∼17節是一段關於「悲傷與失落」的故事。

兩個跟隨耶穌的人失落了耶穌,也失落了他們自己。他們正失志的離開他們想要闖下一番天地的耶路撒冷,返回自己的家鄉。他們邊走邊談論著那關於耶穌的失敗與自己的失落。忽然之間,有一個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問說:「你們一邊走,一邊談論些什麼呢?」

他們面對這親切卻又陌生的人,說:「難道你是耶路撒冷旅客中,唯一不知道這幾天在那邊發生什麼事的人嗎?」陌生人耶穌會不知道他們所說的嗎?然而,耶穌就是願意靜靜的伴隨在他們人生失落的旅途中,聽他們說。

他們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他們的過去?從第19∼24節中可知:

1.他們十分勇敢地注視著他們的驚恐、創痛,並以憂愁哀悼這一切。當我們願意承受自身失落的傷痛時,悲慟的心遂打開心靈的眼睛,叫我們看見失落是人生旅途的一部分,有的出現在自己的人生,有時則發生在同行的夥伴中。

2.他們對於耶穌的失敗沒有任何的怨恨與怪罪,他們只是對整個事件充滿疑惑。倘若他們從此逃避,不願意為疑惑找尋答案,他們可能終將在疑惑中跌倒,隨意的認為,失落純屬宿命,而收穫只是好運。宿命將不會引領他們調整生命,遇見復活的主。

3.至於,他們的疑惑是,「那些婦人在前去掃墓之後,回來報告說,她們看見了天使,而天使告訴她們耶穌活著。我們當中有人到墓穴去看,發現一切都跟婦女們所說的一樣,可是沒有看見耶穌。」復活的神蹟是真實的嗎?他們並沒有遇見耶穌,也許這是因為他們還是走在離開的路上。

◆聆聽著,陪伴

耶穌憐憫他們,一直陪伴著。耶穌聆聽,聆聽不只是安靜不說話,祂是要聽到人們在說什麼,與那沒有說出口的真實性。耶穌停頓,停頓的些許安靜,會帶出轉換,也可以幫助引導,引導人往新的方向去。

耶穌是朋友,祂不急著當英雄,救你出悲傷,或施加壓力解決你的痛苦。耶穌帶來安慰,安慰別人的意思是不批判,不去想他們哪裡需要修正,而是給他們空間,能夠面對自我的傷痕。

這就是信仰。在失落與苦難中,我們並非自己一個人,只要你願意結伴而行、一起分享,復活的主耶穌就會與我們同行,為我們啟發生命之路。當我們願意與主結伴而行,失落、挫敗、悲痛、罪咎、恐懼和那聽來充滿不能理解的希望謠傳,就會被重新詮釋,被祂輕輕的提起,放到一個遠比他們的故事更廣大的故事脈絡中。於是,原本看來一團混亂的事情開始展現新視野;原本看似沉重難耐的事實開始散發出令人釋懷解憂的光芒;原本聽來叫人悲傷至極的故事開始透露出喜樂的訊息。

&nbsp

操練儀式

吟唱聖詩:新《聖詩》166首〈主佇基列有芳乳香〉

閱讀經文:路加福音24章18∼24節

連結與默想

請再花一些時間,正視耶穌的受難,慢慢的閱讀路加福音22章39節∼23章49節,思索著自己的困境、痛苦與耶穌相同之處。

引導儀式

1.預備紙與筆,抄寫一段關於應許的經文。如果你沒有別的經文,可以選擇以賽亞書43章18∼21節。

2.將這張紙覆蓋在昨天抄寫的「我」那一張紙上,夾在聖經中。

寫下我的祈禱

&nbsp
&nbsp
&nbsp 4月4日(週三)退修日 &nbsp &nbsp &nbsp     經文:路加福音24章25∼27節
&nbsp

那麼難以置信

◆讓耶穌聆聽我,陪伴

路加福音24章13∼24節,他們兩人把所遇見的受難看得很清楚,也勇敢地說出恐懼與失落,亦沒有忽略那令人疑惑的現況,耶穌不在墓穴中。他們願意說,向著耶穌彼此談論,向著過去的黑暗而說。

「說」,如果生命旅途的談論只有過去與現在,只在空曠浩渺的曠野沙漠中,或在茂密的叢林中圍繞著談,出路會在哪裡?如果我們在信仰中質疑,向上帝說:「我們被釘十字架承受苦難時,?在哪裡?」時,上帝也會藉著十字架的耶穌,向著我們呼召說:「耶穌被釘十字架承受苦難時,你在哪裡?」是的,如果我們敢於面對耶穌的十字架,面對我們的信仰不是一個引致成功、富裕、安穩的道路;而是一種委身在跟隨耶穌的道路,願意在使命中為著耶穌進入苦難時,你的生命才可能成長到更深的體會──「當你在那裡時,祂也會在那裡,對著你低語說:『我一直都在你的身旁,聽著你的哀怨,繞啊繞著。』」

◆讓上帝來述說我,引領

忽然,耶穌開口了。以「蠢」重擊跟隨者內心的遲鈍,邀請他們發現,那與他們說話的難道不就是復活的耶穌嗎?耶穌像朋友般陪伴聆聽,讓他們在抒發自己的情緒之後,忽然用重擊來敲碎他們內心的恐懼與主觀意識的限制,引領他們重新領悟:

1.環繞在我身上這一切恐怖、失喪、苦難、悲傷的事件,都有著上帝拯救計畫,都有著上帝的應許。而他們現在所經歷的失落,並不是盼望的終結,它才正在開始。是的,當害怕蔓延到成為我們的心病時,若要擺脫這環境的掌控、氣氛的感染時,我們是需要一股恩典的力量,敲擊。

2.耶穌的話幫助學生弄清他們自身過去的經驗,然後賦予他們一個新的意義,體會生命將要來臨的榮耀,在我們今天十字架的苦難中;今天十字架的苦難則隱含著我們未來復活榮耀力量。

耶穌的「蠢」字,說明著祂不再隨著他們活在過去。耶穌邀請他們重新閱讀上帝的話,審視上帝的應許來詮釋生命所遭遇的一切。耶穌邀請他們的眼目從懷疑的十字路口轉向應許,在黯淡的心靈點著信心的火絲。上帝的話的真正魅力,並不在於我們聆聽後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它,而在於我們聆聽時,被重擊,產生轉化的力量。

然而,處於整個耶穌受難的事件中的他們兩人來說,聖經的分享,雖然使他們看清上帝對耶穌與他們過往的計畫,但對於未來的復活還是無從解釋。他們還沒遇見復活的耶穌。

&nbsp

操練儀式

吟唱聖詩:新《聖詩》620首〈疼痛真光,大烏暗包圍中〉

默想經文:路加福音24章25∼27節

連結與默想

我們是否曾經在默想或討論聖經的話語時,遭到上帝的重擊,因而使我的人生轉變?

引導儀式

請在聆聽〈無十字架就無冠冕〉或與耶穌受難有關的合唱音樂中,作上述的連結與默想。

寫下我的祈禱

&nbsp

&nbsp 4月5日(週四)聖餐日     &nbsp 經文:路加福音24章28∼32節

請和我們住下吧!

◆陌生人,耶穌

與陌生人耶穌同行的旅途上,路不再遙遠顛簸難走。當兩位旅人聆聽耶穌一席話後,心底的憂傷似乎碰觸到一股清新的喜樂。當他們感覺到失落,為過去哀悼時,環繞在身旁的一切好像都向著死亡與疑惑,但是耶穌幫他們打開了心門,看清楚那神祕的耶路撒冷之旅。耶穌的死亡不僅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不只是命運殘酷的捉弄,也是通往自由必經之路;不是醜陋恐怖的毀滅,也是走向光榮的路。陌生人不就是這麼說的嗎?「基督不是必須經歷這一切才進入榮耀嗎?」他們原本充滿死亡恐懼的圖像,現在卻出現了「榮耀」。

耶穌給了他們新的方向感。「回家」不再意味著回到那僅有的去處,一處避難所。「家」可能是一個短暫停頓的轉換之處。然而,陌生人耶穌呢?祂似乎不打算停腳。學生並不擔憂邀請祂會為難妨礙祂接下來的行程,他們把祂看作是朋友,極力挽留說:「太陽已經下山,天黑了,請和我們住下吧!」這「堅持」的態度其實就是「相信」。除非我們邀請耶穌住進我的人生,住進我的家庭,否則祂始終都是陌生人,是生命中的「它」,而不是「你」。

◆耶穌,我的主

耶穌與他們共享所預備的晚餐,在晚餐中祂應該是個客人,卻像是個主人一樣,「向上帝感謝了,然後擘開餅,遞給他們。」鼓勵他們享用。耶穌的學生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憂愁不再是他們的主人,在苦難中他們似乎得著了供應,看見了出路。他們的眼睛從模糊的淚水中淌開來,他們認出來那陪伴之人就是耶穌。

餐桌與寢室是我們享有彼此最親密的地方。耶穌與他們共享晚餐,餐桌上的4個動作,拿起&amprarr祝福&amprarr分開&amprarr給予,喚醒了他們在耶穌受難前與耶穌共享逾越節晚餐的記憶。那一頓晚餐,耶穌所給出不僅是食物,更是分享祂自己。那時候他們不能理解,一路走來耶穌的話熱絡了他們的心懷,但他們還是沒能認出耶穌。但此刻,聖餐的儀式為他們創造出與耶穌相遇的空間,使他們理解耶穌的話語,活進了耶穌復活中。

耶穌的復活怎能用人的語言去理解?耶穌的復活神蹟只能在禮敬上帝神聖的儀式中去體會;在真實的生活,在所有行動中去遇見。

&nbsp

操練儀式

吟唱聖詩:新《聖詩》356首〈主!我今就近愛見?的面〉

閱讀經文:路加福音24章28∼32節

連結與默想&nbsp

請在閱讀路加福音22章14∼20節時,默想著耶穌帶領聖餐的情景。

引導儀式

1.預備象徵邀請的葡萄汁與餅,在你的房間寢室中,邀請耶穌。

2.藉著「吃餅」,把自己獻上給耶穌,就像耶穌為你那樣「拿起(這是我的身軀,願我能為主破碎)&amprarr祝福(感謝主,讓我有份參與天國的筵席)&amprarr分開(請你破碎我,來分享)&amprarr領受享用」。

3.藉著「喝杯」的4個動作「握住&amprarr祝福&amprarr分開&amprarr給予」,「握住(這是耶穌的血,是我活命的水泉)&amprarr舉高(感謝主耶穌疼我,我舉杯來慶賀)&amprarr分開(求主潔淨我的靈魂)&amprarr領受享用。」

寫下我的祈禱

&nbsp

&nbsp 4月6日(週五)受難日     經文:路加福音24章31∼32節
&nbsp

心像火一樣的燃燒

◆耶穌,解釋

忽然間,耶穌不見了。耶穌哪裡去了?耶穌釋放你的苦楚,引導你的方向,藉著聖餐進入了你的心,打開你的眼界之後,耶穌消失了!耶穌不見了?不,祂並沒有消失不見,而是進到你的內心深處,重新點燃你生命的火熱。當我們邀請耶穌住到我們的內心,作我們的主之後,你也能從獻上自己中,進到祂的心房,讓你歸屬於祂。

有了與復活的主相遇相融的經驗,此後生命不再一樣。忽然間,你的腦袋會異常清晰,過去許多畫面會像慢動作般重播,讓我們有機會回去看得更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兩個跟隨者彼此分享說:「祂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時,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現在的他們看得更清楚了,清楚了復活;清楚了耶穌的受難與他們的恐懼;清楚了耶穌的宣講、醫治與所行的神蹟;清楚了曾經喚起他們跟隨,願意獻身燃燒的熱情。那曾經是沉重負擔的一幕幕,都在復活耶穌的分享中,一幕幕變得有意義,一幕幕成為引導他們生命的奧祕。

有時候,對於生命的苦楚,我們欠缺的往往只是一個解釋與同在。德蕾莎修女曾經寫信給一位擔心因服事窮人而感染結核病、正在等候檢驗結果的修女說:「若祂選擇妳做為修會中第一個在病床上與祂單獨分享十字架的人,我們應該感謝上帝,因為祂賜給妳、給我和修會這份特別的愛&amphellip&amphellip。所以,面帶微笑吧,對著那隻打擊妳的手微笑。」

◆耶穌,引導

兩位落魄跟隨者的故事提醒我們,與人連結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黑暗,並在黑暗中找到安慰,但帶我們走出生命低潮的卻是復活信心,對上帝的信任。這也正是早期基督徒經歷與復活的耶穌會遇之後,十字架上的恐怖被轉換成安慰與鼓舞。從此,不排拒受苦的態度,就成為他們面對充滿敵意環境中的力量。

不該只是我們閱讀聖經,更要讓聖經閱讀我們。唯有此刻,上帝的話才會為我們帶來生命新的詮釋,種下轉化的種子與醫治的力量。此刻的話語如同有人向你說「我愛你」或「我恨你」,成為內心中實際發生的事,使你的血液流動加速,呼吸心跳變得急促,這些話語具有毀滅與治療的功效。上帝的話成為一把火,燃燒刺痛麻痺的靈魂,釋放被恐懼禁錮的靈魂,讓我們重新獲得自由行動的能力。

&nbsp

操練儀式

吟唱聖詩:新《聖詩》584首〈至聖救主,罪人朋友〉&nbsp

閱讀經文:路加福音24章31∼32節

連結與默想

怎樣可以使聖經中的話語,在此時此地與我發生連結?

引導儀式

1.坐著靜靜的,以祈禱的心,懇求聖靈引導你回想人生路的任何幾幕,如果出現一幕印象,就為這印象獻上感恩。

2.直到有一個印象,你發現聖靈特別給你一個感觸,可以用一個關鍵字或關鍵句來描述。你就停下來,反覆寫著這個字或這句子,直到你明白為什麼,並願意放下。

寫下我的祈禱

&nbsp

&nbsp 4月7日(週六)墳墓日      經文:路加福音24章33∼35節

把所遇見的告訴大家

◆分享,主耶穌復活

邀請,讓我們彼此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像朋友一樣。學生挽留了耶穌,邀請了祂。在飯桌上,耶穌不像客人等著被邀請開飯,反而像主人般,拿起餅感謝祝福、擘開、給予。就在這動作中,學生認出了耶穌,他們明白耶穌的十字架苦難對於他們的意義。也正是此刻,路加用「耶穌忽然不見了」來象徵,他們吃喝了耶穌進入到他們身體。這種體驗是「超過我們的想像」。

與復活的耶穌彼此交談共融之後,學生等不及天亮,趁著黑夜,充滿火熱,他們急忙趕路,走過11公里的路程,期待天亮之前回到那屬於耶穌的團契。雖然尚且腳踏在黑暗中,但他們向著晨曦而去,要回到他們失落逃離的地方。這與故事的開始,他們逃離耶路撒冷,趁著白天,卻是朝向黑夜走去的道路正好相反。

抵達耶路撒冷,他們發現別人也正經歷了他們的經歷,大夥都迫不及待地回到團契來,來分享好消息。大家熱絡的交談著,談著主復活的多樣性,說的不再只有過去耶穌的受難、苦楚、黯淡、十字架,而是充滿著希望的復活,充滿可能性的將來。這一切的苦難,不再是生命中無意義的循環或是宿命的無奈,這一切有著上帝救贖的計畫,如同耶穌所說:「生命難道不是非得經歷這一切,才能進入榮耀嗎?」

耶穌陪伴我們、與我們交談,不是單單叫我們放下愁苦、解決困擾、醫治病痛、享受恩典而已。復活的呼召不是要我們去參加新宗教,而是藉著分享見證,帶領我們進入新生命,成為祭司、成為別人的祝福。

◆主耶穌復活,分享

信徒皆祭司,並非指每一個人都能擔任自己的祭司,靠自己與上帝建立關係;信仰不是私我與上帝的關係。當馬丁路德提出信徒皆祭司時,是為了突破界線,讓信仰成為公眾彼此的關係:「我需要你作我的祭司,我也願意隨時在你的需要上作你的祭司。」信徒皆祭司的信仰態度,並非傲慢的個人主義,而是承認彼此憂戚相關,願意在跟隨耶穌的道路上,彼此扶持引導,奉耶穌的名說話行事。

復活節不是屬於個人的節慶,讓我們在自己的復活經驗中打轉。更重要的意涵,是我們能夠獲得站起來的勇氣,並活出受差遣的使命。復活的耶穌差遣我們進入世界,分享祂的使命,傳揚上帝的愛,為真理作見證。當我們領受這使命,分享關於復活的見證時,我們也將從那些我們被派遣到他們那裡去的人們身上遇見復活的主。

不要忘記,我們若想把自己的靈魂、別人的靈魂帶給上帝,我們就非得十分的接近祂不可。

&nbsp

操練儀式

吟唱聖詩:新《聖詩》153首〈我聽耶穌的聲講明〉

默想經文:路加福音24章33∼35節

連結與默想:

我是否在受難週靈修中遇見復活的主?是否正在鼓動我去&amphellip&amphellip?

引導儀式

1.預備一則我遇見耶穌的故事來與一位朋友分享。

2.預備一句影響鼓勵我的經文,寫一張復活節卡片,為朋友祝福。

&nbsp寫下我的祈禱

&nbsp

&nbsp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