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永恆的美麗

&nbsp父親的選擇──樹葬

◎張惠慧(故張清庚牧師長女)
雙手捧著橢圓形的骨灰盒,裡面裝的是父親的遺骨。這個骨灰盒是我從美國帶回來的,因為聽說這種可以自然化解、百分之百天然材料製造的骨灰盒在台灣還不普遍。我可以想像父親一定會說:「何必這麼麻煩又浪費錢去買這種骨灰盒,普通紙盒就可以!」
在宜蘭鄉下長大的父親,一向就愛好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當他在台東教會牧會時,我們全家常在傍晚去教會後面的海邊散步,也順便探訪住在那附近的會友。在往海邊走的途中,總會經過當時的台東第一公墓,看著台灣傳統的墳場,父親常說:「為什麼我們要將墓碑和墳墓做得這麼大,既浪費空間又醜化環境。」
後來父親有機會到美國,看到他們的墓地規劃得像公園,小小的墓碑不佔空間,看起來高尚優雅,他非常的喜歡,之後常聽他與朋友分享他個人對將來墓地規畫的「異象」。當台東教會開始策劃教會墓地時,他極力主張採用西式的設計,但由於台灣人還是無法完全接受,在妥協的情況之下仍然採取較大的模式。
祖母過世之後,遺骨是放在宜蘭的張家公墓。父親想到當年祖母反對他們3兄弟信基督教,就是擔心將來沒有人會祭拜思念已故的親人,為此每年父親回台灣都會去探望張家公墓,他常感慨的對母親說:「現在還有我們來探望,再下一代,大家分散海外各地,還有誰可以再來探墓呢?」
因體諒我們3姊妹散居外地,父親表示,墓地的存在反而帶給晚輩需要探墓的心理負擔。後來又聽說,一些埋在教會墓園會友的子孫都沒有來教會了,所以也不繳納墓園的管理費,對先人的墳墓不聞不問,父親說:「這些信仰前輩的子孫沒有好的見證,聽了讓人心酸。」其實,父親更難過的是這些信仰前輩的後代沒有承續先輩的信仰。大妹惠娜曾問父親要安頓他的遺體在何處,他回答:「人死了什麼都不知道,不管在哪裡,我都不想留下有『形狀』的墓。認識的人頂多2代吧!再來就不知道你是哪裡的『A-k&aacuteu-s&oacute』(台語『阿狗嫂』!」後來聽到有「樹葬」,一向喜愛樹木和大自然的他馬上告訴母親:「樹葬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
知道身為得救的基督徒都有永生的盼望,肉身只是上帝用塵土製造暫用的軀殼,人死之後就如傳道書3章20節所說:「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所以,我們3姊妹都能了解父親的選擇,也分外珍惜在這世上相處的日子,父親病倒之後更是彼此無話不談。2010年12月,我突然有一股想回去看他的衝動,於是很快地決定買機票趕回去。那次的探訪期間,我利用夜深人靜與他獨處的時候與他傾心交談,在彼此流淚和擁抱當中,我讓他知道我們一定會忠心的將他所珍惜的福音和信仰傳給下一代&amphellip&amphellip那也是我與父親同過的最後一次聖誕節。
2011年4月16日清晨5點,在一陣電話的鈴聲中驚醒,是小妹惠堅哽咽的聲音在電話的另一端:「惠慧,爸爸過世了。」
父親生前談到樹葬,當時會友還跟他說,會種一棵櫻花樹,因為他曾在日本牧會多年,到時櫻花盛開時,大家還可以在樹下唱日本名謠〈Sakura〉等等,父親聽了哈哈大笑&amphellip&amphellip。後來,並沒有種櫻花樹,因為台東教會的信望園土質比較乾,怕新樹會枯萎,再加上信望園也無樹葬的前例,所以決定找園中現有的樹。
在母親為父親挑選的茄冬樹下,我將手中的骨灰盒交給教會的弟兄放入他們親手為父親挖的洞內,禱告之後,主內的親友開始一個接著一個將花和土撒入洞中&amphellip&amphellip直到整個洞被填滿。樹下放著一個深色的大理石版,上面刻著金色的字:
「傳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麼佳美。
羅馬書10章15節
How beautiful are the feet of those who bring&nbsp
good news!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Romans 10:15
紀念張清庚牧師
主後1930年8月21日出生 
主後2011年4月16日安息」
*   *   *
今年1月,惠堅陪母親到信望園探望父親的「樹」,竟然看到一棵小樹就在那棵樹下成長出來,讓我們再次體會到生命的奧妙。對我們而言,看到那棵樹就好像看到我們的父親&amphellip&amphelli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橢圓形骨灰盒裝著作者父親的遺骨。將近1年後,1棵小樹就在作者父親樹葬的那棵茄冬樹下長出來。(相片提供/張惠慧)
&nbsp

如何辦理自然葬?──自然葬的殯葬禮儀要點

◎李世昌(草屯教會長老、南開科技大學教授)

&nbsp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許多人對於生命的存在,不會拘泥於傳統,而能以瀟灑面對。他們認為,人不過是個世間「過客」!生命來去之間,猶如花開葉落那般自然。這樣的人,對於自己的死亡和身後事,經常也是以豁達與脫俗的方式處理,更讓許多人反省一個人死後留下的,應是生命創造的價值,而不應是一丘黃土墓園或一棟水泥骨塔。因此,讓一切回歸大自然的「自然葬」順勢產生。

所謂「自然葬」是指,人們基於土地利用及回歸自然之意識,而對遺體的一種埋葬處理方式。包括:海葬、樹葬、花葬等方式,其做法是先將遺體或骨骸予以火化,再將火化後研磨成細顆粒之骨灰埋藏或撒在一定範圍之處所或區域,使得骨灰在一段時日後,能融合於大自然。

採行自然葬辦理身後事,大都以簡單為原則,不注重繁複的喪葬禮俗或宗教儀式。雖然自然葬者須增加骨灰再研磨處理的額外負擔,但費用很便宜;並且自然葬者不必使用價昂的傳統玉石骨灰罈,僅用紙袋或簡單的玉米盒,金錢花費比較低廉。&nbsp

許多人認同自然葬,但卻不知道怎麼辦理,其實自然葬在做法上雖有相關法令規定,但是在辦理上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以下簡述注意要點:

■禮儀&nbsp

1.自然葬在「殯」的部分,亦即從身故到出殯的禮儀,都與一般的傳統喪禮無異。喪禮得依宗教信仰的不同,或簡單或隆重舉辦。

2.自然葬在「葬」的「禮儀」部分,並沒有特別的程序或儀式。自然葬者得依選擇「海葬」或「樹葬」的不同,將骨灰拋灑於大海或植存土裡即可,其過程或儀式,得依個別喜歡的方式進行。惟基於對亡者及對生命的尊重,應以莊嚴、慎重的態度來辦理。

■手續&nbsp

1.以自然葬辦理身後事,應先擇定以海葬或樹葬方式辦理。若選擇海葬,則應進一步選擇骨灰拋灑的海域;若選擇樹葬,則選擇骨灰拋灑或植存的地點。

2.向自然葬所在地所屬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民政單位辦理登記。辦理海葬者應於出海前向海關(港警)單位辦妥許可登記。

3.辦理海葬者應選擇海象平穩時日舉行。出海時候,得雇用客船載行至海葬海域拋灑骨灰。(距離陸地至少6000公尺處且避開港口、軍事射擊及漁業養殖區)

4.自然葬的地點雖有殯葬法令的限定,基本上是不可隨意處理骨灰,但也有少數人低調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如河川、森林、自家果園&amphellip&amphellip。

5.採自然葬必須以火化方式處理遺體。遺體火化後之骨灰須再研磨成細小顆粒或粉狀(2mm以下),使骨灰易於分解後,才能進行拋灑或植存。

6.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廣自然葬,辦理自然葬得向縣市政府民政單位請求協助。

7.部分殯葬服務業者對於舉辦自然葬,具有相當豐富經驗,不僅熟悉法令做法,在喪禮的執行上也頗有質感,民眾可尋找有信譽的殯葬服務業者協助處理。&nbsp

■決定&nbsp

當然,你如果決定了將如何處理自己的遺體,預立遺囑可以幫你完成心願,否則,也要將決定告訴你的至親好友,以促成你的決定成真,讓後代子孫都能享受這青山綠水,願我們的有限的生命都能長存在這無限的容器──地球。

〈主禮樹葬的經驗〉

落葉歸根,與土地融合為一

&nbsp

大約2年前,教會一位姊妹因癌症病逝。在她生前住院時,幾次前往關懷探視,最後一次是在台北某醫院安寧病房。就在那次北上關懷她的時候,這位姊妹特別交代我,如果上帝接她走了,要我幫她主持告別禮拜,並指出她已經交代兒子這件事情。我握住她的手告訴她,要她繼續加油,不要放棄。不過,當我看著這位姊妹時,卻感受到她裡面是那樣的平靜與安詳,我知道她並不是放棄,而是更深的順服,願意將自己的生命完全交在主耶穌的手裡。在談話中,姊妹拿起手機,打開裡面的一首詩歌〈奇異恩典〉。她用手機播放著這首詩歌,然後輕聲地告訴我和同行的師母,如果離開時可以靜靜地聽著這首詩歌,是何等幸福。幾天之後,這位姊妹安然離世了。

在和家屬聯繫、討論關於後事處理事宜時,家屬表達姊妹生前遺願,要將她的遺骸以樹葬方式來做為最後歸宿。牧會10年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以樹葬的方式來做安葬禮拜,心中想著:在樹葬的過程,如何關顧遺族家屬?樹葬的禮拜過程要注意哪些事情?樹葬是如何進行的?

當天在醫院完成入殮和告別禮拜之後,隨即送往北市第二殯儀館火化,然後用特製可分解的骨灰罐,驅車前往位於台北市福德坑的富德樹撒葬區做安葬禮拜。該區是台北市政府所規劃將近1.2公頃的專區,提供將近6000個樹葬穴位。當我們抵達時,負責協助安葬的墓園管理人員告訴家屬,園區中有分屬不同區塊,要家屬選擇安葬的樹區及面向。這些樹區主要以不同植栽來區分,其中有桂花、櫻花、圓柏、樟樹、羅漢松、楓葉、小葉南洋杉等10幾個樹種。每個區域除了植栽外,在泥土上覆蓋著一塊塊大理石碎石塊。最後家屬選定櫻花區,背山面向台北盆地的位置。

當我們完成了安葬禮拜程序,管理人員將碎石塊撥開,然後以鏟子將預先留置的穴位挖開,再將骨灰罐安置在裡面,我請家屬每人拿一把泥土撒在骨灰罐上面,最後由管理人員完成覆蓋的工作。原以為會在穴位上方標示安息者的姓名、出生及安息日期等慣用的碑文,但是管理人員告訴我們,在樹葬的園區,一律不標示,因為當一段時間後,這些穴位裡面的骨灰罐和骨灰將和泥土融合為一,屆時可以讓其他遺骸繼續使用。

當我離開墓園,坐在車子裡隨著蜿蜒的山路下山,踏上歸途,我的心迴盪著安葬禮拜時選用的經文:「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章13~16節)

也許樹葬並不是很多人熟悉和認同,但是生命最終的歸宿並不在於安置何處。不立碑留名、不佔上位、與土地融合為一、回歸自然,正如落葉歸根,這是樹葬所強調的。樹葬的精髓就像生命的過程,人生一遭,就如樹葉曾經長青,但是時候到了,總是要落下,總是要結束,落下何處?是否為人憑弔?好像變得不那麼重要。

當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去世後,亞伯拉罕為她買了地安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田間的洞裡;當雅各的愛妻拉結離世時,雅各把她安葬在伯利恆的路旁,雅各並在墳上立碑。過去台灣人習慣「入土為安」,後來漸漸習慣火化成灰,入塔安置。不過,樹葬所留下的卻是不太一樣的憑弔記憶與經驗。

主禮樹葬,我的第一次,開啟了另一個信仰的視野。

〈主禮海葬的經驗〉

&nbsp

投入大海,回歸自然永懷念

◎陳明志(壽山中會左營教會牧師)

&nbsp

牧會至今將屆滿23年,處理過的喪事可謂不計其數。然而,安葬方式絕大多數依然為土葬與火葬。但仔細回想,卻發現兩者的比例,呈現漸進式消長,即早期以土葬為主流,後期漸趨以火葬為多數。這顯示安葬的觀念、方式,除了涉及宗教信仰、民情風俗,其實也會隨時代潮流而改變。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5年中,先後處理過3次海葬,藉此機會來分享。

談到海葬,先簡單說明整個作業流程。首先,因涉及離境、出海,故須先向相關單位提出申請,然後租船,提報參加者名單。出海前,海巡署人員還會上船,經逐一核對名單才放行。然後將船開到法定5海哩外,在船上舉行。

禮拜的進行基本上跟土葬、火葬差別不大。除了地點是在搖晃的船隻上外,大致上還有:

1.經文與信息。我通常引用詩篇77篇13~20節。這是一篇苦難中求告上帝的詩,雖然在苦難中,但因著回顧過去,從上帝所領受的恩典,心中便稍得安慰。尤其13~20節,談到過紅海的經驗,敘述上帝在水中所彰顯的神祕奇妙力量。我會特別強調: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與掌管者,所以,無論天上、地面、地底下,甚至水中,祂全然掌權。另外,也強調上帝是靈,充滿在整個宇宙中。因此,當人別世後,無論骨骸、骨灰是葬在土裡、放在塔裡,或撒在樹頭、撒在海裡,從人的角度來看或許不同,但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並無兩樣。

2.下葬的方式。這部分就台灣來說,一方面因正處萌芽階段,二方面因涉及禮儀社的方案不同,似乎尚無共識。僅就個人經驗稍做分享。

我主禮的3次海葬,分別由2家禮儀社承辦,因此方式稍有差異。第1家方式是:將骨灰倒在1個由紙漿做成的圓形盤上,然後牧師使用宛如「去網的漁撈」般的器具,將整個骨灰盤置入海面,經過幾分鐘的漂浮,隨著骨灰盤的變形溶解,骨灰也隨之飄散在汪洋大海。另一種方式是:按至親家屬的人數,事先將骨灰分成小包裝。待禮拜儀式進行到安葬時分發人手一包,配合主禮者的提示,家屬再將手中的骨灰,同時拋入大海。

接著,也稍談論決定海葬的過程。3個個案,1位蔡姓弟兄,1位李姓長老,1位林姓弟兄。首先,蔡姓弟兄是個有深度思想,並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海葬是他本人臨終前的交代。其次,李姓長老罹癌臨終前,極力主張海葬,也親自接洽與安排,盼能拋磚引玉。最後,林姓弟兄,剛信主不久,家庭單純,海葬方式由兩個女兒共同決定。因此,3個個案,決定過程十分順利。教會立場:沒有鼓勵、沒有反對;樂觀其成,盡力協助。

最後,以主禮牧者的立場,分享一點個人感想。基本上,個人也十分贊同此安葬方式。首先,台灣地窄人稠,寸土寸金,海葬可避免與活人爭地。其次,這是十分環保的作法,就是燒成灰燼、投入大海、回歸自然。再來,就經費方面來說,也相對節省,當然這不是主要的考量。

尤其,根據一般經驗,人跟人之間,要彼此認識,甚至花時間相處,才會產生感情,包括至親家人也不例外。因此,對於過往親人,同一代,頂多再過1、2代,因為相處過,還有感情在,所以會哀傷、會懷念,甚至想要去省墓。但是,3、4代過後,大概就沒有感覺了,因為沒有感情。

個人認為,重要的是把握當下,好好珍惜。過往之後,如何安葬?葬在何處?差別其實不大。或許有人認為:傳統安葬方式,至少還可看得到,海葬,骨灰一拋什麼都沒留下了。但換個角度來想,不管墳墓或骨灰塔,即便去了,又能看到什麼?就算看到了,除非時常前往,否則1年才去1次,又何來有情可言?因此,傳統安葬方式,除了心理慰藉外,相較於海葬的方式,事實上差異不大。不如回歸本質,採取更務實作法,就是招聚家族定期聚集;藉著禮拜,述說神恩;在追思中,感念先人。進一步在信仰上,跟隨腳蹤、實踐遺訓,其意義絕不下於一年一度的省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海葬時,將骨灰分成小包裝給遺族,再配合禮儀一起拋向大海。(相片提供/陳明志)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