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一只行李箱,乘載著對「移動」與「生活」的想像——在高雄勞工博物館展出、原定今年底結束的「Jalan Jalan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好評如潮、展期延長,並在2022年12月24日特別推出「東南亞開箱」系列活動,以「行李箱/紙箱」「食物」和「音樂」為主題,透過講師分享親身經驗與田野觀察,盼望社會大眾更認識、貼近移民工的處境。

延伸閱讀:移路相伴 展覽看見移工與移民議題

上午的「行李箱/紙箱」主題講座中,講師、印尼籍新住民姊妹的劉麗娜,在22歲時來到台灣。20年前的她帶了些什麼?衣服、藥物、餅乾和咖啡;她問過印尼籍漁工,發現對方的行李與自己的差不多。劉麗娜說明,印尼沒有全民健保,再加上擔心有語言隔閡、無法清楚表達病情,因此他們都習慣預備成藥。

擔任主持人與共同講者的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理事長官安妮指出,移工們也愛用Caplang白樹油、Tolak Angin糖漿;前者類似萬金油,後者則類似枇杷膏,可以快速補充體力,疫情嚴峻期間更是銷售一空。還有些移工會帶孩子的衣服,在想念孩子時就抱一抱、聞一聞。

左為官安妮。(攝影/林婉婷)

「回娘家」又會帶些什麼呢?乾香菇、平底軟布鞋、提包、外套、童裝,這些都是台灣常見的商品,但劉麗娜認為台灣製造真的有品質保證、物美價廉,印尼的親友都讚不絕口。從印尼回到台灣時,會帶服飾、餅乾、點心、醬料;她另聊到台灣和印尼在口味與飲食習慣的差異,甚至有因為想念辣味,而隨身預備辣椒醬或自己種辣椒的人。

與會者們討論到移民工在台灣辛勤工作,將薪資與禮物寄回家鄉,卻不能確定家人是否有善用這筆資源。劉麗娜指出,在台灣,會看見70、80歲的長輩還在勞動;但在印尼,子女成年、就業後,家長可能就會退休,再加上醫療資源缺乏又昂貴、健康觀念不足,人均壽命較短,有不少人60多歲就離世;所以會有依賴移民工養家的情形。

與聽眾互動,寫下出國旅遊和工作要預備的物品,想像自己的「行李箱」會裝些什麼。(攝影/林婉婷)

劉麗娜在台灣的工作除代工,因為曾接受培訓,可以在學校教授文化課程,也擔任通譯、主持,例如協助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翻譯事務。她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有位外籍漁工在聖誕晚會唱歌時落淚,原來是他的家人因海嘯喪生,無法像過去齊聚慶祝聖誕節,只能以歌聲傾訴想念。劉麗娜哽咽表示,來到異國他鄉生活,確實會感到孤單;每逢節期,就會格外思念家人團聚的溫暖。

她也曾探訪生病、受傷而住院的漁工。就像移工可能會遇到不好的雇主、仲介,新住民也會遇到不好的伴侶與家庭;劉麗娜自認很幸運,但她知道有些姊妹被夫家懷疑、歧視,甚至家暴。心疼移民工的處境,也為幫助他們更適應台灣生活,她也會指導移民工學習台語和中文。

劉麗娜。(攝影/林婉婷)

劉麗娜在問答時間解釋為何自己台語說得比華語還流利,是當初和婆婆一起看鄉土劇而學會的;她也強調,生活在高雄,使用台語是最在地、最合適的。而初到台灣之時,由於沒有朋友可以傾訴,她會將心事寫在日記裡,直到在公園遇到其他新住民姊妹、開始結識朋友;對現在的她來說,台灣和印尼都是家鄉。

「Jalan Jalan移路相伴:勞工博物館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由高雄市政府勞工局主辦、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與勞工博物館承辦、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執行,在2021年12月26日正式開幕,原定展至2022年12月31日,延長至2023年2月28日,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前往勞工博物館參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