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的鄰舍

文圖/鄭凱安(台南神學院學生)

每年世界傳道會(CWM)都會向各地的神學院提供實習機會,邀請神學生參與討論當代重要議題,以親身經驗來深入文化,並藉神學反省面對上主交付人類的責任為何。2016年主題為「人口販賣與無證居民」(Undocumented migration and Human Trafficking)。

在歐洲,大部分的難民來自中東、東非、西非的國家,因著當地經濟、政治、戰爭等原因,造成數百萬家庭家破人亡,而如此龐大的人數仍持續上升。由於鄰近歐洲國家大多是高度發展國家,生活品質與人權都相當重視,可說是對於距離與生存上的考量是最佳選擇。

活動中,邀請了英國宣教師帶領成員查經,他提醒大家思考「誰是我的鄰舍?」(路加福音10章27~37節)身為「基督教會」的一分子,我們真的有實踐耶穌基督的教導嗎?每次參與聖餐,領受基督耶穌的身體和血,是否真的以基督的心為心,關懷鄰舍?還是只是以「分別為聖」的理由,將不合我們眼光的人排拒於門外?

有部翻拍自真實故事的二戰電影《勇敢的護士》,主角桑德勒(Irena Sendler)致力關心猶太難民,也救助超過2500位猶太兒童,但是她始終謙卑地說:「每個因為我的協助而獲救的孩子,只是證明我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是證明我值得獲得一個頭銜去炫耀。」桑德勒用生命與猶太兒童建造鄰舍關係,她的話也成為我在荷蘭期間,不斷反省的問題──何為你我存在於世界上的理由?

修復人際距離的教會

實習期間,我見識到每間教會如何以不同方式實踐信仰、幫助難民以及修復人之間的距離,共同經歷生命的酸甜苦辣。如PKN難民兒童工作者Geesje Werkman,提出了許多數據,證明中東戰爭讓許多民族不得不搬離家園,因為地理因素,加上重視人權價值,難民千里迢迢來到歐洲,同時有成千上萬人民死亡,不是溺死就是餓死,也有許多嬰兒出生在行李箱中,是一段外人難以想像的艱困遷移。

有天提供畫紙與畫筆讓兒童畫畫,有位男童畫了兩艘船在海洋上,這位男童就在那艘安全浮在海上的船,另一艘船是載著他的家人,在他眼前沉了下去,而親眼目睹的景象刻印在這張白色的圖畫紙上。Geesje Werkman提出,基於聖經的教導,教會勢必要保護難民。

義大利人權律師John V. Tilborg分享如何透過法律協助難民的經驗。他在1988年看到許多難民圖片,然而當時能提供協助的組織少之又少,這些難民在國家眼中是不合法的族群,因此不受任何法律保障。難民為了生存,不得不來到歐洲,而當中大約6成的人能安全抵達。這讓他立定決心透過法律途徑,為難民提供法律協助,並於荷蘭設立專門事務所。他表示,他的行為不是為了政府奮鬥,也不為任何利益組織協助,只為有需要的人奮戰。

第二週開始,學員被分配至不同機構,我來到了「邁進」(Stap Verder),這間小小機構,內部富含各式各樣的聯絡網,並與各種機構相互合作,如食物銀行、教會、天主教非洲宣道會(Sociëteit Afrikaanse Missiën,SMA)、世界醫生組織荷蘭協會(Dokters Van De Wereld)等,共同關顧每一位有需要幫助的人。

「邁進」用以弗所書2章「在基督的生命裡合而為一」為組織理念,為每個人提供多面協助。為遊民、吸毒犯、難民等社會底層者,提供教會活動、證件申請、語言課程(法語、荷蘭語、德語)、電腦課程及不同專業領域的諮商協談,如健康護理與愛滋、法律、家庭教育等,也與青年事工組織合作提供協助。背後由6間教會共同支持運作,20多位同工協助事工,致力讓機構成為所有人的教會,是屬聖靈與基督信仰的教會。

「邁進」辦公室附近有一棟臨時搭建的房子,用來提供無證居民居住,外觀看似完整,但裡面也僅提供基本禦寒功能,並沒有電力及暖氣設備,當然也沒有熱水,如果想喝熱咖啡或是熱茶,還得克難使用小型瓦斯爐,浴室以及洗衣機也只能到辦公室使用,生活條件相當艱困。

我遇見一位年輕的無證居民訴苦,他們沒有任何選擇,成為難民不是他們的計畫,沒有任何人想成為難民!有人一年之內換了11個處所,而且隨時有被遣返的可能。他們覺得被政府壓迫,也強調「難民來到別的國家,並不是因為錢或工作,每個人背後都有不同的苦難與成因,但在這裡,難民就像渣滓。」

有的難民輪流在不同的監獄流浪。每次出獄後,在街上被警察發現沒有居留許可證,就再度被帶到警局拘留。警方雖給了2天期限,讓難民回到家鄉,但他們沒有錢回去,他們甚至對於自己的國家、家庭現在是否安定都無法知道。有位難民說:「我沒有任何選擇!」並從談話與眼神透露出:「為什麼出生在這樣的國家?為何生下來就要被迫害?這不公平!」他們嘴中的辛酸,真的不是我們坐在那裡靜靜聽他們說,就能夠理解的痛苦。

這些為難民服務的教會與機構都非常盡心盡力,或許還有不足的地方可以改進,然而我也學習到只要秉持簡單的理念,並專注且堅持下去,即使當下的改變幅度不大,卻能緩步向前。我想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國家、教會或機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不斷努力藉著上帝慈愛的福音,來建造上帝國,也許我們沒有辦法去期待一個完美的地方出現,但我們可以一天一天嘗試推展更好的生活方式。

多元文化共存的台灣價值

台灣雖然沒有難民問題,但在國際上,台灣的處境就好似難民一樣,不斷受到打壓,不被承認為獨立國家,無法順利參與各種國際組職。雖然官方語言為華語(Mandarin),但台灣卻不是單一華人族裔所組成的國家,而是廣納多元文化色彩──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等,有不同文化的族群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

台灣的文化跟著大時代不斷經歷變遷,若要定義「什麼是台灣特有的代表?」我會說「我們擁有多元文化共存的價值」的意識。雖然短期內,我們仍需要學習的空間與時間,期待未來透過學校教育,讓不同族群能夠更具體了解差異與尊重彼此。

台灣是海島國家,像隻徜徉於太平洋的大鯨魚,欣喜迎接各色族群,乘載多元文化與豐富地型、氣候,形塑出特有的「移民文化」。然而,就政治實體而言,台灣從未享有獨立,而是歷經各殖民政權控制、駕馭。同時期的殖民統治,大多破壞了台灣特有的人文自然「共存價值」,間接扼殺了本土認同及對未來的共同期待,直至今天台灣政府仍是「外來政權」。

經歷不同國家的統治,讓台灣打開了宣教大門,帶來進步醫療、環境改善、先進建設、經濟起飛,塑造出當今的環境。台灣人從未擁有過自己的獨立政權,大家也不全然都有想要自立門戶的企圖心,無形中導致台灣人對自己的國家主權一直維持模稜兩可的保守態度,好像在虛構的國體之下能溫飽生存就好,而任由他人的權力決定。若沒有共同的理念、沒有自決的意識,我們只會繼續任由他人宰割與處置。

台灣人必須自省國家處境,台灣不僅位於中國鄰近之處,周遭也有許多國家需要彼此關心與幫助,他們都是我們的鄰舍;有人缺乏,也有人富足,各種生活型態都遍及在我們身旁。因為經濟因素,經濟移民彼此互通有無,這些移民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面臨不同的問題。在台灣有許多新住民、外籍移工,然而他們面對不同的眼光與標準,承受潛在的歧視與差別待遇。這些移民也是生活在台灣的島嶼上,表示他們與我們相處生活,是我們的鄰居,亦是台灣需要關懷的族群。

X  X  X

「多元共存價值」仍然不斷淬煉,至於如何接納不同的寄居者?我想在特有文化下,台灣擁有友善的人民,能包容不同文化,並將其視為鄰居、家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生存權利,不論背景、種族、信仰、文化、血統、膚色、年齡或是過錯,每個人也曾經歷各種高山低谷,體會勝利或失敗。許多的因素會形成不同層次的挫折,這樣的挫折容易讓人找不到未來的方向,然而憐憫卻能給予亮光。

每個人都是需要「付出憐憫」與「被憐憫」,而憐憫包含尊重、公正對待、同理心,以此彼此相待,上帝國的普世價值才能實踐於每個角落。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