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顯之聲》新書發表會 主流出版支持香港作者在台出版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主流出版社在6月4日下午於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小禮拜堂舉辦《義顯之聲》新書發表,邀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陳健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葉浩與談。社長鄭超睿介紹這本書時表示,作者是香港出生並擁有歷史博士學位的譚瑞玲,她在本作中從鴉片戰爭開始深入探討香港歷史,目標讀者主要是香港人,但無法在香港出版上市。

近年香港的出版環境面臨壓力,儘管作者在書中稍作轉折、並未直接批評香港政府,但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考慮是否在台灣出版書籍,而主流出版社欣然答應;鄭超睿指出,從台灣的標準來看,這本書在香港無法出版實在是非常荒謬。他也分享自己閱讀這本書時深受感動,尤其是其中涉及作為香港基督徒在面對逆境時應該留在香港、還是考慮到國外的章節;他表示不久的未來這本書會有電子書上市,讓在香港的港人可以透過購買電子書的方式閱讀。

陳健民是占領香港中環運動發起人之一,對於香港基督徒在社會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觀點。他指出,長期以來,香港的教會存在信徒應該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及參與社會問題與否的爭論;「普世派」認為基督徒應該幫助弱小、發聲對抗不公義,這是實踐信仰的一部分,而「福音派」則強調在社會中進行仁愛行為,將福音傳播出去即可,因此不太關注政治議題。

陳健民提到,普世派支持「雨傘運動」,認為它符合基督精神,並受到潘霍華的思想啟發;而福音派則更傾向於順服於當權者,不支持違法行為。又對於什麼是違法的定義,普世派與福音派之間存在爭論。在「反送中運動」中,福音派教會不贊成使用暴力衝突,而普世派則認為耶穌在聖殿的憤怒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暴力,因為耶穌破壞了他人的財產。然而在這場運動中,許多年輕的香港基督徒選擇離開教會,原因是他們認為香港教會已經中產階級化並支持極權主義的中國政府。

分析極權主義的發生,葉浩根據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的觀點指出,極權主義被描述為一種被仰賴的新宗教,其特點是國家透過政治修辭和歷史竄改、創造新的意識形態,企圖取代上帝的地位,並宣稱上帝已死。這種國族主義取代上帝,並將活生生的人民作為祭品,以實現國家的復興和民族的榮耀。

葉浩進一步指出,許多基督徒和知識分子參與國族主義取代上帝地位的活動。以撒・柏林也意識到極權主義的發展過程,其中一個策略就是讓人民感到無所適從;透過朝令夕改,使人民無法確定怎麼守法是安全的,這樣的做法完全剝奪人民對法律穩定性的期望,只剩下對國家領導人的聽命。極權主義者相信真理掌握在領導人手中,這些領導人具有高度的自信,並能填補許多人內心的虛無感,他們相信只要追隨領袖的方向,就可以改變社會,重建民族的偉大。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觀點認為,現代社會的人與自己和世界之間產生了疏離感,他們不再聆聽自己良心的聲音。基督徒的良心被視為聆聽上帝的聲音;然而,葉浩指出,觀察當今教會的現狀,許多基督徒更喜歡在教會裡追求熱鬧和五光十色的聲音,他們熱衷於大聲禱告,卻無法真正聆聽上帝的話語;極權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們不敢聆聽自己內在良心的聲音。漢娜・鄂蘭認為追求快速滿足自身需求的這些人,關注的是如何在世俗取得成功,而極權主義則提供了一種類似宗教的形式,填補了他們內心。

葉浩說明,極權主義仰賴兩種人:一種是追求現世成功的人,另一種是失敗者。這些人相信只有依靠獨裁政權、忠於黨派和愛國主義才能獲得世俗的成功,他們對邪惡的行為視而不見,甚至協助政府進行殘暴行為,因此被稱為「平庸的邪惡」的一群人,正是極權主義滋生的溫床。

葉浩呼籲關注社會中是否普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以及憤憤不平的年輕人對極權主義的傾向,因為這些都是對極權政權出現或復辟的潛在警示。

廣告/台灣府城教會報-手抄活動

我有話要說